• 2024年第34卷第1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核因子E2相关因子2对甲基苯丙胺诱导小胶质细胞激活和极化的调控作用研究

      2024, 34(12):1-7.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24.12.001

      摘要 (170) HTML (0) PDF 4.89 M (2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探讨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对甲基苯丙胺(METH)诱导小胶质细胞激活和极化的调控作用。 方法 体外实验以小鼠小胶质(BV2)细胞和人小胶质(HMC3)细胞为研究对象;体内实验以野生型小鼠和Nrf2基因敲除鼠为研究对象,分别建立体内外METH诱导的毒性模型,应用免疫荧光(IF)和蛋白免疫印迹检测各组细胞和小鼠脑组织内小胶质细胞激活和极化的表达情况。 结果 给予METH后,BV2和HMC3细胞表达小胶质细胞M1表型标志蛋白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荧光水平显著升高(P<0.001),而表达小胶质细胞M2表型标志蛋白精氨酸酶1(Arg1)的荧光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小鼠皮质内小胶质细胞明显被激活,皮质内离子钙结合衔接分子1(IBA1)和iNOS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01,P<0.05),Arg1的表达水平降低(P<0.01)。与野生型METH组相比,Nrf2基因敲除后给予METH发现小胶质细胞激活的数量明显增多(P<0.01),同时IBA1和iNOS的表达水平有所升高(P<0.001,P<0.01),Arg1的表达水平有所降低(P<0.01)。 结论 Nrf2对METH诱导小胶质细胞激活和极化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Nrf2有望成为治疗METH诱导神经炎症的潜在干预靶点。

    • 前额皮质Creb表达对大鼠抑郁样行为影响的研究

      2024, 34(12):8-18.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24.12.002

      摘要 (86) HTML (0) PDF 3.87 M (1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观察前额皮质环磷酸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yclic-AMP 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 Creb)干扰和过表达对大鼠抑郁行为的影响。 方法 采用脑立体定位注射造模方法、Western blot、RT-qPCR和免疫荧光检测技术筛选出可敲降大鼠前额皮质脑区Creb表达的腺相关病毒株(adeno-associated virus,AAV)。然后将40只大鼠随机平均分为正常(Control)组、束缚(CRS)组、束缚干扰(CRS+AAVI)组、束缚过表达(CRS+AAVO)组,造模期间监测各组大鼠体重和摄食量。造模结束后采用糖水消耗、高架十字、强迫游泳和旷场对大鼠行为学改变进行监测;采用ELISA方法测定各组大鼠前额皮质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 5-HT)、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 NE)和皮质酮(corticosterone, CORT)含量。 结果 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检测结果均显示,干扰2(shRNA2)组Creb蛋白表达较其他组均显著降低(P<0.05),RT-qPCR实验结果显示干扰2组Creb mRNA表达较其余3组显著降低(P<0.01),因此选择AAV-Creb1-shRNA2病毒株用于后续敲降Creb造模。大鼠经脑立体定位注射Creb敲降和高表达AAV后,束缚干扰组大鼠摄食量较其他组自束缚应激第2周开始出现显著降低(P<0.01),体重增长缓慢,新环境探索欲望和快感下降,绝望和紧张行为明显增加,前额皮质5-HT、NE的水平显著降低(P<0.01),而CORT水平显著升高(P<0.01)。而注射AAV-Creb1病毒株可在一定程度上逆转以上抑郁样行为和相关神经递质水平的改变。 结论 前额皮质Creb表达降低可加重大鼠的抑郁程度,而其表达升高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大鼠的抑郁程度,进一步确证前额皮质Creb是参与抑郁症发病的重要靶点之一,可为今后抑郁症动物基因模型构建及发病机制研究提供思路和参考。

    • 肉苁蓉总苷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2024, 34(12):19-28.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24.12.003

      摘要 (79) HTML (0) PDF 7.30 M (1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研究肉苁蓉总苷(glycosides of cistanches,GCs)保护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的作用及机制。 方法 将48只雄性Wistar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Model)组、肉苁蓉总苷(GCs)组和尼莫地平(Nimodipine,Nim)组。采用大脑中动脉闭塞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CIRI)模型。通过Zea-Longa神经功能评分评估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贴纸去除实验、平衡杆实验、旷场实验评估各组大鼠感觉和运动能力,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2,3,5-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检测脑梗死面积,尼氏染色观察神经细胞形态,TUNEL染色检测神经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及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探究各组大鼠凋亡相关蛋白、B细胞淋巴瘤-2(B-cell lymphoma-2,Bcl-2)、Bcl-2相关X蛋白(Bcl-2 associated X, Bax)、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ysteine aspartic protease-3,Caspase-3)表达的变化。 结果 与Sham组比较,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升高(P<0.05),撕掉贴纸和通过平衡杆时间显著增加(P<0.05),运动能力减退,梗死面积增大,神经元减少,凋亡细胞增多,Bax、Caspase-3表达升高(P<0.05),Bcl-2/Bax表达降低(P<0.05)。与Model组比较,GCs可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行为学表现,减小梗死面积,抑制细胞凋亡,下调Bax、Caspase-3的表达(P<0.05),上调Bcl-2/Bax的表达(P<0.05)。 结论 GCs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其可能是通过调控凋亡相关因子Bax、Bcl-2、Caspase-3的表达进而抑制细胞凋亡发挥作用。

    • 宣肺解毒方抑制IKK/NF-κB信号通路改善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大鼠肺损伤

      2024, 34(12):29-40.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24.12.004

      摘要 (78) HTML (0) PDF 9.26 M (1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探究宣肺解毒方抑制IKK/NF-κB信号通路改善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肺炎大鼠肺损伤的作用机制。 方法 84只大鼠随机分为7组:对照(control)组、模型(model)组、宣肺解毒方低、中、高剂量(XFJDF-low/medium/high dose)组、亚胺培南西司他丁(IPM)组以及NF-κB抑制剂(PDTC)组,每组12只。采用经口气管插管法建立MDR-PA肺炎大鼠模型。模型构建成功后,宣肺解毒方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相应剂量药物进行灌胃,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组给予IPM腹腔注射,而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每天2次,连续7 d;核因子κB(NF-κB)抑制剂组在模型构建前1 h、模型建立后12 h和24 h给予PDTC腹腔注射。观察大鼠的行为状态、体重变化、脾和胸腺指数、肺湿重/肺干重比例。通过HE染色评估肺组织病理学变化;TUNEL染色检测肺组织细胞凋亡;ELISA检测血清中的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 (TGF-β)和白介素10(IL-10)水平;比色法和硫代巴比妥酸(TBA)法等测定大鼠血清中的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丙二醛(MDA)含量、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组织中NFκBp65的表达;RT-qPCR技术分析肺组织IKKβ和NF-κBp65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技术测定肺组织中IKKβ、p-IKKβ、NF-κBp65、p-NF-κBp65蛋白的表达水平。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饮食减少、毛发缺少光泽、反应迟钝、活动度降低、呼吸频率加快,并伴有杂音,体重显著降低(P<0.01);脾指数和胸腺指数显著升高(P<0.01);肺湿重/肺干重显著升高(P<0.01),肺组织肺泡腔分泌物增多、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肺组织凋亡细胞明显增多;血清中IL-1β、TNF-α、TGF-β、IL-10水平显著升高(P<0.01),MDA含量增加、MPO活性增强、GSH水平与T-AOC能力降低(P<0.01);肺组织IKKβ、NF-κBp65 mRNA表达量显著升高(P<0.01);肺组织p-IKKβ/IKKβ和p-NFκBp65/NF-κBp65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干预组均能不同程度改善上述指标(P<0.05,P<0.01),其中以宣肺解毒方高剂量组和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组较为显著。 结论 宣肺解毒方可能通过抑制IKK/NF-κB信号通路改善MDR-PA肺炎大鼠肺损伤。

    • miR-207调控结核分枝杆菌在巨噬细胞内存活的机制研究

      2024, 34(12):41-49.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24.12.005

      摘要 (48) HTML (0) PDF 5.38 M (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miR-207在许多疾病中存在差异性表达,探究miR-207过表达对调控结核分枝杆菌(H37Ra)在巨噬细胞内存活的机制研究,为结核病的靶向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 将实验分为4组:空白组(Ana-1细胞)、对照组(感染H37Ra的细胞)、mi组(感染H37Ra并转染miRNA-207 mimics)和mi-NC组(感染H37Ra并转染mimics NC)。使用H37Ra感染Ana-1细胞建立结核感染模型,使用脂质体转染法将miRNA-207 mimics和mimics NC转入Ana-1细胞。结核菌落形成单位计数评估miR-207对胞内分枝杆菌负荷的影响以及对胞外残留分枝杆菌的清除作用。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总凋亡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miR-207、细胞凋亡基因、焦亡基因、炎症基因及自噬基因相对表达量。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凋亡蛋白、焦亡蛋白、自噬蛋白的相对表达量。采用荧光显微镜及多功能酶标仪检测细胞内ROS的荧光强度,以及检测细胞内LDH的含量。 结果 显微镜下观察成功建立感染模型,qPCR检测发现对照组miR-207表达量低于空白组(P<0.01),表明miR-207在空白组和对照组中差异性表达,mi组miR-207表达量显著高于mi-NC组(P<0.0001),表明成功建立转染模型。菌落形成单位计数发现mi组的菌落数高于mi-NC组和对照组(P<0.001)。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mi组总凋亡高于mi-NC组和对照组(P<0.05)。qPCR及Western blot检测发现对照组凋亡基因和凋亡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空白组(P<0.05), mi组高于mi-NC组(P<0.05)。对照组炎症基因相对表达量高于空白组(P<0.001),mi组高于mi-NC组(P< 0.05),对照组焦亡基因和焦亡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空白组(P<0.01),mi组高于mi-NC组(P<0.05)。自噬正调节基因LC3和Beclin1在对照组的相对表达量高于空白组(P<0.0001),mi组低于mi-NC组(P<0.05)。负调节自噬基因相对表达量与自噬正调节基因趋势相反。自噬相关蛋白相对表达量与自噬基因趋势一致。ROS荧光强度检测发现对照组的荧光强度高于空白组(P<0.05),mi组高于mi-NC组(P<0.001)。LDH检测发现对照组细胞内LDH含量高于空白组(P<0.01),mi组与mi-NC组含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miR-207过表达促进细胞凋亡、细胞焦亡及炎症、抑制自噬,有利于H37Ra的存活,为结核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 不同穴位艾灸对薄型子宫内膜的修复作用研究

      2024, 34(12):50-58.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24.12.006

      摘要 (55) HTML (0) PDF 5.46 M (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比较艾灸“关元”和“肾俞”穴对薄型子宫内膜大鼠的修复作用。 方法 将32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CON)组、模型(MOD)组、关元(GY)组和肾俞(SS)组,使用95%无水乙醇造模处理。关元组和肾俞组分别艾灸“关元”和“肾俞”穴,其余两组相同固定。测量艾灸前后穴区温度变化;HE染色法观察子宫病理形态;ELISA检测血清炎症因子及激素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增殖和容受性因子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血管生成因子表达。 结果 艾灸后即刻和5 min后肾俞穴温均高于关元(P<0.01)。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子宫内膜厚度、腺体及血管数均减少(P<0.01);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 1β, IL-1β) 升高(P<0.01),孕酮(progesterone, PROG) 降低(P<0.01);子宫中增殖标志物Ki67、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 LIF)、整合素β3(integrin β3, ITG-β3) 表达降低(P<0.01),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1, ANG-1)、CD34表达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关元组和肾俞组内膜厚度、腺体和血管数均增加(P<0.01),IL-1β降低(P<0.05),雌二醇(estradiol, E2) (P<0.05)和PROG增加(P<0.05),肾俞组还提高了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 10, IL-10) 水平(P<0.05);两组Ki67、PCNA、LIF、ITG-β3表达增强(P<0.01),关元组PCNA强于肾俞组(P<0.05),肾俞组LIF、ITG-β3强于关元组(P<0.01,P<0.05);两组CD34、VEGFA表达升高(P<0.01),关元组ANG-1高于肾俞组(P<0.01),而肾俞组CD34表达更高(P<0.05)。 结论 艾灸“关元”和“肾俞”穴均能修复大鼠薄型子宫内膜病理形态,关元组降低大鼠血清IL-1β水平提高E2水平、促进增殖因子表达优于肾俞组,肾俞组提高PROG水平、促进内膜容受性因子表达优于关元组,两穴均能提高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但可能通过不同的途径发挥作用。

    • RSPO2对卵巢颗粒细胞氧化应激和凋亡的影响

      2024, 34(12):59-69.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24.12.007

      摘要 (46) HTML (0) PDF 5.95 M (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以人卵巢颗粒肿瘤细胞为模型,探究特异性顶部盘状底板反应蛋白2(RSPO2)对卵巢颗粒细胞氧化应激和凋亡的影响。 方法 在COV434细胞中瞬时转染RSPO2过表达质粒和小干扰RNA(siRNA),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过表达和干扰效率,利用活性氧检测试剂盒测定细胞内活性氧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水平,qPCR、Western blot测定氧化应激和凋亡相关基因表达量,免疫共沉淀检测互作蛋白。 结果 成功实现RSPO2的过表达和干扰。过表达RSPO2显著抑制颗粒细胞内活性氧的水平(P<0.05),极显著抑制颗粒细胞早期凋亡(P<0.01),干扰RSPO2可得到相反的试验结果。过表达RSPO2能显著上调SOD1、SOD2、CAT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P<0.05),显著下调Caspase 3、Caspase 8表达水平(P<0.05)。相反,干扰RSPO2显著下调SOD1、CAT表达水平(P<0.05),显著上调Caspase 3、Caspase 8表达水平(P<0.05),并发现RSPO2和SOD1、CAT、Caspase 3存在明显的蛋白互作现象。 结论 干扰RSPO2促进细胞内活性氧的积累,下调SOD1和CAT的表达,从而促进氧化应激;干扰RSPO2上调Caspase 3和Caspase 8的表达,促进细胞的凋亡,提示RSPO2在卵巢颗粒细胞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靶向人SET8单抗的制备及对肝癌细胞增殖、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

      2024, 34(12):70-76.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24.12.008

      摘要 (35) HTML (0) PDF 3.70 M (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 制备针对人SET8的单克隆抗体,并探索其对肝癌细胞增殖、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同时评估其在肝癌小鼠模型中的抗肿瘤效果。 方法 通过人SET8多肽片段免疫小鼠,筛选并融合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建立稳定分泌SET8单抗的杂交瘤细胞株。通过小鼠腹腔注射、腹水采集的方式生产并纯化。采用CCK-8法、流式细胞术及Western blot技术,分别分析SET8单抗对肝癌细胞增殖、凋亡、细胞周期及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最后,构建人肝癌细胞移植瘤小鼠模型,体内评估SET8单抗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 结果 人SET8单抗在50 μg/ mL和100 μg/mL浓度下显著抑制Huh-7和Mahlavu肝癌细胞活力(P<0.05),且浓度越高抑制效果越强。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相较于空白对照组,SET8单抗、紫杉醇及二者联合处理均显著提高Mahlavu细胞凋亡率,且联合组效果最佳(P<0.05)。同时,SET8单抗诱导Mahlavu细胞周期阻滞于S期和G2期,减少G1期细胞。Western blot分析显示,该单抗增加凋亡相关蛋白Bax和Caspase-3的表达(P<0.05)。体内实验显示,SET8单抗单独或联合紫杉醇均有效抑制肝癌细胞在裸鼠体内的增殖,联合组治疗效果最为显著(P<0.05)。 结论 制备的人SET8单抗有效抑制肝癌细胞增殖,促进肝癌细胞凋亡,并在动物体内展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效果。

    • 教研融合视域下本科阶段开设《实用小鼠解剖与比较医学概论》选修课的探索与实践

      2024, 34(12):77-84.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24.12.009

      摘要 (56) HTML (0) PDF 1.22 M (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实用小鼠解剖与比较医学概论》选修课是一门旨在培养医药相关专业本科生实验小鼠相关解剖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的综合性技术课程。随着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申报及本科生参与科研实验室的需求日益增长,本课程通过系统讲授实验小鼠的八大系统解剖及局部解剖知识,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供了专业化的学习平台。课程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改革,确保教学内容紧跟科研前沿,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为其未来的科研工作奠定坚实基础。本文探讨了课程在提升学生科研素养和实践能力方面的成效,旨在为类似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提供参考。

    • 病证结合失眠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2024, 34(12):85-95.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24.12.010

      摘要 (49) HTML (0) PDF 2.15 M (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失眠作为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其他健康问题。中医药在治疗失眠方面历经千年的沉淀与传承,拥有独特优势,通过辨证施治调整人体内在平衡达到治疗效果。为了更好地探讨中医药治疗失眠的机制,制备与人类失眠症状相似的动物模型变得尤为重要。本文归纳总结现有的病证结合模型包括肝郁气滞型、心脾两虚型、心肾不交型、阴血亏虚型4大类,对其具体造模方法、评价指标、模型表现进行探讨,推进中医药认识本病的发病机制,为临床疗效评估和新药研发提供技术支持。

    • 小檗碱防治帕金森病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2024, 34(12):96-101.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24.12.011

      摘要 (51) HTML (0) PDF 994.67 K (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主要影响中老年人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主要的临床表现包括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以及平衡障碍等特征。小檗碱是一种天然的异喹啉生物碱。在过去的十年里,许多研究报道了小檗碱在一系列疾病的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发现了小檗碱通过不同的途径在PD发生发展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本文系统性综述了小檗碱防治PD的作用机制及研究现状,为未来小檗碱在PD临床应用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 中医药调节HPA-HPT-HPG轴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2024, 34(12):102-110.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24.12.012

      摘要 (36) HTML (0) PDF 1.92 M (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复杂、治疗手段局限,阐明其发病机制和开发新的治疗药物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激素和激素操纵化合物已被用于治疗抑郁症,其治疗作用不仅归因于外围内分泌系统的调节,还归因于激素对非内分泌脑回路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HPA-HPT-HPG轴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关系密切。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作用机制广泛,对3条轴的调节是其重要的作用机制之一。本文基于激素和激素操纵子化合物参与抑郁症的病理学和治疗的新证据,对当前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相关机制进行了归纳,以期为中医药治疗抑郁症基础研究提供思路和借鉴。

    • DNA甲基转移酶在缺氧/缺血预处理DNA中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

      2024, 34(12):111-116.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24.12.013

      摘要 (26) HTML (0) PDF 815.91 K (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低氧/缺血预适应(hypoxic/ischemic preconditioning,H/IPC)可诱导内源性保护机制使神经细胞增加对低氧/缺血的耐受,这种保护机制是细胞在生死抉择时基因表达的变化。DNA甲基化作为基因表达调控的重要机制,在低氧/缺血耐受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DNA甲基化转移酶(DNA methyltransferases,DNMTs)通过调控DNA甲基化水平影响基因表达,从而对神经保护产生重要作用。因此,DNMTs在低氧/缺血预适应诱导的神经保护中具有重要功能。本文对DNMTs在此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为以DNMTs为靶点的神经保护研究提供了一定思路。

    • 外泌体miRNAs在甲基苯丙胺诱导的神经毒性及戒断药物研发中的研究进展

      2024, 34(12):117-126.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24.12.014

      摘要 (31) HTML (0) PDF 2.15 M (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甲基苯丙胺(methamphetamine,METN)作为一种被广泛滥用的新型毒品,具有极强的中枢兴奋作用,其中枢兴奋作用途径涉及一系列中枢高级功能,包括与滥用相关的奖赏与动机、学习与记忆、决策与执行等。METH不仅会引发机体神经毒性,长期使用会造成成瘾者认知功能障碍、人格缺失并引发严重的社会暴力行为。外泌体作为细胞间通信的新载体,参与毒品成瘾的发生和发展。外泌体miRNAs不仅是METH成瘾的重要生物标志物,还参与METH神经毒性反应的各个环节,与其相关的药物作用机制研究可以为METH滥用和依赖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 MicroRNA介导IBS-D的机制及中医药干预研究进展

      2024, 34(12):127-135.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24.12.015

      摘要 (36) HTML (0) PDF 2.21 M (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发病率居高不下, microRNA(miRNA)介导的肠屏障功能障碍、内脏高敏感、低度炎症、菌群失调等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研究发现,中医药可通过直接或间接靶向miRNA调控多通路、多靶点协同治疗IBS-D。该文系统回顾梳理了microRNA参与IBS-D的发病机制及中医药干预研究进展,并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探讨了传统遗传学、表观遗传学与中医“肾”“脾”先后天相互资生的关系,为深入发掘中医藏象理论的微观物质基础提供了借鉴与参考,为中医药有效治疗IBS-D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 核因子E2相关因子2在脊髓损伤后氧化应激中的研究进展

      2024, 34(12):136-142.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24.12.016

      摘要 (37) HTML (0) PDF 2.26 M (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SCI后出现一系列病理和生理变化,如氧化应激,会促进损伤部位微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导致神经功能受损。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2-related factor 2,Nrf2)是一种与氧化应激高度关联的因子,因此,靶向调控Nrf2缓解氧化应激可能是SCI的治疗方法之一。本文从SCI后氧化应激的发生和氧化应激与Nrf2的关系着手,论述Nrf2在SCI后氧化应激中的应用,并且总结了靶向调控Nrf2的策略,如基因、非编码RNA和药物,希望为SCI的靶向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自噬在特发性肺纤维化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2024, 34(12):143-150.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24.12.017

      摘要 (61) HTML (0) PDF 1.38 M (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自噬,作为细胞一项至关重要的生理过程,是维持细胞稳态与调控细胞存活的重要机制。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作为一种病因不明、预后极差的间质性肺病,其病理特点为肺泡上皮细胞损伤、成纤维细胞异常增殖、活化,并伴随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过度沉积,其发病机制涉及细胞类型和信号通路的复杂相互作用。研究表明,自噬功能的缺陷在肺纤维化的发生发展中扮演了关键角色。该综述旨在探讨细胞自噬在IPF中的作用机制,揭示其复杂性和相关的信号传导途径。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
    防诈骗提示!请勿点击不明链接或添加个人微信。编辑部所有邮箱后缀均为@cnilas.org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