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第30卷第7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报告
    • 神经营养因子-3 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水凝胶联合应用对脊髓损伤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研究

      2020, 30(7):1-12. DOI: 10. 3969 / j.issn.1671-7856. 2020. 07. 001

      摘要 (1899) HTML (0) PDF 35.17 M (18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神经营养因子-3 (neurotrophic factor-3, NT-3)、水凝胶(hydrogels)对脊髓损伤的联合治疗作用。 方法 首先,培养大鼠 BMSC 基因修饰,使其过表达 NT-3,制作水凝胶并搭载细胞。然后,建立大鼠急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模型并植入相应治疗。最后,术后通过运动行为学(Basso Beatlie Bresnahan, BBB 评分)和病理学检测其对脊髓损伤的治疗作用。结果 各个联合治疗组大鼠 BBB 评分均有不同程度增加,BMSC+NT-3+hydrogels 组治疗作用最为明显。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各个联合治疗组神经元、神经纤维数目均有不同程度增加,星形胶质细胞数目较少。 治疗组中,BMSC+NT-3+ hydrogels 组大鼠神经元、神经纤维数目最多,星形胶质细胞数目最少。 所有结果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 结论 细胞(BMSC)、因子(NT-3)和支架(hydrogels)在治疗脊髓损伤中相互促进,联合移植于急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模型大鼠,可提升模型大鼠后肢运用行为能力;促进损伤后神经元和神经纤维再生与修复并抑制损伤节段胶质瘢痕形成。本研究提示,制备更完美、可注射的细胞+因子+支架的复合材料,可对脊髓损伤神经修复再生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不同抗性小鼠 ECTV 感染前后重要模式识别受体的组织表达差异分析

      2020, 30(7):13-22,109. DOI: 10. 3969 / j.issn.1671-7856. 2020. 07. 002

      摘要 (2183) HTML (0) PDF 6.60 M (22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讨抗性/ 易感小鼠 DNA 识别受体的组织表达差异与抗病性的关系。 方法 不同抗性品系小鼠感 染 ECTV 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qRT-PCR)技术分析其组织的重要 DNA 识别受体差异表达谱。 结果 TLR9、 DAI、cGAS、RNA pol III 和 RIG-I 这 5 个与 DNA 识别相关的受体在不同抗性小鼠组织中均呈广泛性表达,但鼠痘抗 性小鼠 C57BL/ 6 品系的表达明显整体高于 BALB/ c 小鼠;在 ECTV 感染后易感小鼠 BALB/ c 品系的这些基因表达 明显上调,而 C57BL/ 6 小鼠变化不大甚至下调。 结论 这种差异表达特征表明这些受体分子可能与小鼠的天然抗 病力密切相关。

    • 血液分析仪与手工计数法在实验树鼩红细胞生理指标检测中的效果评价

      2020, 30(7):23-29. DOI: 10. 3969 / j.issn.1671-7856. 2020. 07. 003

      摘要 (1951) HTML (0) PDF 4.84 M (24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三分类、五分类血细胞计数仪与手工计数在检测实验室繁殖树鼩外周血红细胞生理指 标中的差异,为实验树鼩红细胞生理指标值建立可靠参考。 方法 应用手工法、五分类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 BC- 6800 及三分类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 UNIT-3010 测定 20 只健康成年树鼩外周血中红细胞数、红细胞平均容积、血细 胞比容、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的正常参考值范围,并通过 Bland- Altman 图和 Passing-Bablok 回归分析判断两种方法的一致性。 结果 手工法与五分类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比较,红 细胞数、红细胞平均容积、血红蛋白含量及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有统计学差异(P <0. 001),两种方法之间无系 统差异,有比例差异;血细胞比容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无统计学差异,且两种方法一致性好,无系统差异和 比例差异;手工法与三分类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比较除红细胞计数外,其余指标均有统计学差异(P <0. 001),且方法 之间存在系统差异和比例差异。 结论 手工法测量的树鼩外周血中红细胞相关生理指标的正常参考值范围能够 为树鼩的研究提供参考;同时 BC-6800 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较 UNIT-3010 仪在测定红细胞相关指标时更为准确、可 靠,可用于对大批量标本进行快速有效的检测,但是其也并不能完全替代手工法,只有两者结合应用才能保证检验 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脂肪干细胞及其外泌体减轻肝细胞凋亡改善大鼠肝纤维化

      2020, 30(7):30-37. DOI: 10. 3969 / j.issn.1671-7856. 2020. 07. 004

      摘要 (1623) HTML (0) PDF 10.13 M (18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脂肪干细胞(ADSCs)来源的外泌体(ADSC-Exosomes)是否具有肝纤维化保护作用并进行机制探索。 方法 SD 大鼠原代脂肪干细胞第 3~ 6 代细胞经无外泌体培养基培养后收集上清液,经超速离心法分离外泌体并鉴定。 200 g 左右雄性 SD 大鼠 50 只,除空白组(10 只)腹腔注射橄榄油外,其余 40 只均注射橄榄油 +四氯化碳建立肝纤维化模型。 造模第十周随机处死 10 只进行模型鉴定,其余 30 只随机分为:ADSCs 组、Exosomes 组和模型组(生理盐水)。治疗干预 2 周后检测血清谷草转氨酶 AST、谷丙转氨酶 ALT 水平,取肝组织进行 HE 染色和天狼星红染色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Western blot 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和凋亡相关蛋白 Bax、BcL-2、Caspase3 的表达。 结果 (1)ADSCs 组和 Exosomes 组 ALT 和 AST 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均(P <0. 05);(2)HE 染色和天狼星红染色表明模型组肝细胞呈大片死亡,结缔组织显著增生,这一情 况在 ADSC 组和 Exosomes 组和 Exosomes 组得到明显改善;( 3) α-sma 阳性表达面积在 ADSCs 组( P < 0. 05) 和 Exosomes 组(P <0. 01)显著低于模型组;(4) TGF-β1、Bax 和 Caspase3 的表达在模型组显著升高,在 ADSCs 组和 Exosomes 组较模型组均显著降低(P <0. 05)。 模型组 BcL-2 表达明显受抑制,经 ADSCs 和 Exosomes 治疗后均明显升高(P <0. 05)。 结论 脂肪干细胞及其外泌体都能通过减轻大鼠肝细胞凋亡,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从而改善肝纤维化。

    • 慢病毒介导 Fg12 基因沉默技术对自身免疫性心肌炎大鼠 Th1 / Th2 漂移及 Th17 / Treg 平衡的影响

      2020, 30(7):38-44. DOI: 10. 3969 / j.issn.1671-7856. 2020. 07. 005

      摘要 (1764) HTML (0) PDF 4.10 M (17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慢病毒介导 Fg12 基因沉默技术对自身免疫性心肌炎大鼠 Th1 / Th2 漂移及 Th17 / Treg 平衡的影响。 方法 将 6 周龄 SD 雄性大鼠随机分为 4 组,即对照组(NC 组)、模型组(Model 组)、空载慢病毒组 (Vehicle 组)、Fgl2-RNAi 慢病毒组(RNAi 组),每组 10 只。通过注射猪心肌球蛋白建立自身免疫性心肌炎大鼠模型,然后对大鼠尾静脉注射 Fgl2-RNAi 慢病毒进行免疫。分别在免疫 28 d 后检测各组大鼠 VEDs、LVEDd、LVEF 和 FS,应用 HE 染色观察大鼠心肌组织病理情况,通过 qRT-PCR 和 Western blot 检测大鼠心肌组织中的 IFN-γ、IL-4、 IL-17 和 TGF-β mRNA 和蛋白表达。 结果 建模 28 d 后,RNAi 组的 LVEDs 和 LVEDd 显著低于 Model 组,而 RNAi 组的 LVEF 和 FS 显著高于 Model 组。 Model 组、Vehicle 组和 RNAi 组的炎症评分均显著高于 NC 组,而 RNAi 组的炎症评分明显低于 Model 组。 RNAi 组大鼠心肌组织中的 IFN-γ 和 IL-17 mRNA 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 Model 组,而 IL-4 和 TGF-β mRNA 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 Model 组。 结论 Fg12 基因通过调节 Th1 / Th2 漂移及 Th17 / Treg 平衡来参与自身免疫性心肌炎的发生发展,Fg12 基因沉默可显著改善自身免疫性心肌炎大鼠的心脏功能,并降低心肌炎症反应。

    •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气不摄血证小鼠外周血小板活化功能的研究

      2020, 30(7):45-50. DOI: 10. 3969 / j.issn.1671-7856. 2020. 07. 006

      摘要 (1932) HTML (0) PDF 4.25 M (18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气不摄血证小鼠外周血小板活化 功能的变化。 方法 BALB/ c 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模型组小鼠采用第 1 周睡眠剥夺,第 2、3 周睡眠剥夺 复合腹腔注射抗血小板血清(anti-platelet serum,APS)的方法复制 ITP 气不摄血证小鼠模型。 实验结束后,扫描电 镜观察小鼠血小板形态,ELISA 检测血小板 α 颗粒(β-TG、PF-4)、致密颗粒(ATP、ADP)的释放情况,流式细胞术检 测小鼠血小板 CD62P 的表达率、血小板-中性粒细胞黏附(PNA)的百分率、血小板线粒体膜电位(MMP)和活性氧 平均荧光强度(ROS-MFI)。 结果 正常组小鼠血小板大多呈圆形或圆盘形,有少量伪足形成,模型组小鼠血小板 大多形状不规则,有大量伪足形成,部分黏附聚集成团。 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小板 β-TG、PF-4、ATP、MMP、 ROS-MF 明显升高(P <0. 01),CD62P、ADP、PNA 明显升高(P <0. 05)。 结论 ITP 气不摄血证小鼠外周血小板呈高 度活化状态且凋亡增加。

    • 参附注射液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期间的心电图演变过程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

      2020, 30(7):51-56. DOI: 10. 3969 / j.issn.1671-7856. 2020. 07. 007

      摘要 (1742) HTML (0) PDF 5.50 M (19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参附注射液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期间的心电图演变过程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方法 取 50 只大鼠,按体重排序随机分为 5 组,各 10 只,除假手术组外均采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法建立缺血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穿线、不接扎,穿线前 10 min 股静脉推注 2 mL/ 100 g 注射用生理盐水;模型组: 缺血前 10 min 股静脉推注 2 mL/ 100 g 注射用生理盐水;参附低、中、高剂量组分别在缺血前 10 min 股静脉推注 1、 2、4 mL/ 100 g 参附注射液。灌注结束后取心肌组织,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情况及心肌组织中蛋白激酶 B(Akt)、磷酸化 Akt(p-Akt)、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磷酸化 GSK-3β(p-GSK-3β)、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磷酸化 mTOR(p-mTOR)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缺血后 10 min、30 min 及再灌注 10 min、90 min 心电图 ST 段明显抬高(P <0. 05);与模型组比较,参附低、中、高剂量组缺血后 10 min、30 min 及再灌注 10 min、 90 min 心电图 ST 段明显降低(P <0. 05);与参附低、中剂量组比较,参附高剂量组缺血后 10 min、30 min 及再灌注 10 min、90 min 心电图 ST 段明显降低(P <0. 05);参附低剂量组与中剂量组比无明显差异(P >0. 05)。 缺血后30 min 参附中、高剂量组 VT、VF 发生率均低于模型组(P <0. 01);再灌注 90 min 参附高剂量组 VT、VF 发生率均低于模型 组(P <0. 01)。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p-Akt、p-GSK-3β、p-mTOR 蛋白相对表达量均升高(P < 0. 001);与模型组比较,参附低、中、高剂量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p-Akt、p-GSK-3β、p-mTOR 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降低 (P <0. 001);与参附低剂量组比较,参附中、高剂量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p-Akt、p-GSK-3β、p-mTOR 蛋白相对表达 量均降低(P <0. 05),且参附高剂量组低于参附中剂量组(P <0. 05)。 结论 参附注射液可有效改善心肌缺血再灌 注损伤心电图变化,降低心律失常发生率,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可能与抑制 Akt / GSK-3β 信号通路激活有关。

    •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血必净注射液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作用机制

      2020, 30(7):57-64. DOI: 10. 3969 / j.issn.1671-7856. 2020. 07. 008

      摘要 (2528) HTML (0) PDF 12.39 M (16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研究血必净注射液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作用机制。 方法 基于文献挖掘确定血必净注射液主要成分,依托 TCMSP 数据库和 SwissTarget Prediction 平台预测主要成分靶点;运用 Genecards 疾病数据库筛选 COVID-19 相关靶基因;运用 BioGPS 数据库分析靶点的器官定位;利用 String 数据库构建主要成分靶点互作网络并筛选关键靶点;利用 Omicshare 平台对关键靶点进行 GO(Gene Ontology)功能分析, 通过 DAVID v 6. 8 数据库分析关键靶点 KEGG 通路;用分子对接软件 AutoDuck Vina 分析主要成分与SARS-CoV-2 3CL 水解酶、宿主受体 ACE2 的亲和力。 结果 22 个血必净主要成分作用于 370 个人体靶基因,与 COVID-19 的 272 个靶点取交集得到共有靶点 54 个,共有靶点主要定位于心、肺、肝、肠、气管、胰腺、肾等器官; IL6、TNF、 MAPK1、GAPDH、TP53、MAPK8、IL2 等 14 个关键靶点参与多细胞生物过程、刺激反应、代谢过程、抗氧化活性等生 物过程及功能;调控 T 细胞受体、非小细胞肺癌、甲型流感、TNF、MAPK、HIF-1、PI3K-Akt、Toll 样受体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显示血必净主要成分与 SARS-CoV-2 3CL 水解酶及其人体受体 ACE2 有较好亲和力。 结论 血必净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机理体现在两个方面,主要是通过调节人体免疫炎症反应来保护重要器官,其次还可能作用于病毒必需蛋白 3CL 水解酶及其人体受体 ACE2 而产生一定的抗病毒作用,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整体论治的协同优势。

    • 窒息法致大鼠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模型造模成功率与生存率影响因素的探讨

      2020, 30(7):65-71. DOI: 10. 3969 / j.issn.1671-7856. 2020. 07. 009

      摘要 (2646) HTML (0) PDF 1.24 M (24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对窒息法大鼠心脏骤停-心肺复苏(CA-CPR)模型的观察,探讨影响大鼠 CA-CPR 模型 造模成功率与预后的相关因素。 方法 将 50 只 SD 大鼠根据其体重分为Ⅰ组(10 只,250~ 300 g)、Ⅱ组(30 只,300 ~ 350 g)、Ⅲ组(10 只,350~ 400 g),通过窒息法建立 CA-CPR 模型,记录并比较三组大鼠基线资料、大鼠自主循环恢 复(ROSC)成功率、心肺复苏(CPR)时间、ROSC 后的血流动力学情况等。 结果 Ⅰ组、Ⅱ组、Ⅲ组 ROSC 成功率分 别为 90. 00%(9 / 10)、60. 00%( 18 / 30)、60. 00% ( 6 / 10),无统计学差异( P > 0. 05)。 Ⅰ组的 CPR 时间( 365. 16 ± 76. 66)s,与Ⅱ组(417. 19±92. 00)s、Ⅲ组(60. 80±115. 40)s 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 <0. 05)。 ROSC 后的血流动 力学比较,Ⅰ组大鼠在 ROSC 后第 30 min 的心率(HR)比Ⅱ组大鼠((306. 22±41. 99) 比(264. 47±33. 28)次/ 分), 存在统计学差异(P <0. 05),余时间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 P >0. 05)。 多因素二分类 Logistic 回归分析,将体重、 肛温、HR、平均动脉压、窒息致心脏骤停(ACA)时间、CA 持续时间,分别纳入是否 ROSC(χ2= 25. 115,P <0. 001)、是 否存活 72 h(χ2= 14. 191,P = 0. 001)的获得的回归方程具有统计学意义。 其中 ROSC 与 ACA 时间 OR 为 1. 087, 95%置信区间(95% CI):1. 031-1. 146;存活 72 h 与体重 OR = 0. 953,95% CI:0. 915-0. 992、HR OR = 0. 957,95% CI:0. 921-0. 994。 结论 在标准造模条件下,体重较轻的成年鼠,具有较高的可能实现 ROSC 并成功建模;大鼠的 基线心率、体重与大鼠的生存结局成负相关,ACA 时间与良好的结局呈正相关。

    • 阿司匹林通过调节 CTRP6 抑制糖尿病大鼠心肌纤维化和炎症反应

      2020, 30(7):72-77. DOI: 10. 3969 / j.issn.1671-7856. 2020. 07. 010

      摘要 (1933) HTML (0) PDF 3.06 M (17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阿司匹林对糖尿病大鼠心肌纤维化和炎症反应的影响及其分子作用机制。 方法 选取 SPF 级,雄性,SD 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Control 组)、糖尿病组(DM 组)和阿司匹林药物干预组(Aspirin 组)。 Control 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DM 组: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 (60 mg / kg)构造糖尿病大鼠模型; Aspirin 组:先腹腔注射 STZ 60 mg / kg,再以 1 mg / (kg·d)阿司匹林大鼠灌胃处理。 10 周后超声心动图检测大鼠心 脏结构与功能变化;Masson 染色观察大鼠心肌纤维化状况;ELSIA 检测心肌炎症因子( IL-β、IL-6、TNF-α)含量;RT- PCR 和 Western blot 检测心肌组织 CTRP6 mRNA 和蛋白表达变化。 结果 与 Control 组相比,DM 组大鼠心脏功能 异常和结构损伤,心肌纤维化状况显著,心肌 IL-1β、IL-6、TNF-α 含量显著增加(P <0. 01),RT-PCR 和 Western blot 检测显示心肌组织 CTRP6 表达显著降低(P <0. 01);与 DM 组相比,Aspirin 组大鼠心脏功能恢复和结构改善,心肌 纤维化程度显著降低,心肌 IL-1β、IL-6、TNF-α 含量下降(P <0. 05,P <0. 01),心肌组织 CTRP6 mRNA 和蛋白表达升 高(P <0. 05,P <0. 01)。 结论 阿司匹林可以抑制糖尿病大鼠心肌纤维化和炎症反应其机制涉及促进 CTRP6 表达。

    • 基于对调控机体氧化应激的中药的数据挖掘对新冠肺炎中用药的特点分析

      2020, 30(7):78-84. DOI: 10. 3969 / j.issn.1671-7856. 2020. 07. 011

      摘要 (1630) HTML (0) PDF 2.38 M (16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中药调控机体氧化应激(oxidative stress,OS)的用药特点,为新冠肺炎救治 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 在中国知网和维普数据库的文献专业检索界面中输入 SU= ‘抗氧化应激’至今所有的中国 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万方数据库中关于抗氧化应激的研究文献,共检索到文献 478 篇,其中有效文献 123 篇, 提取组方信息,运用 Excel 2013 及 IBM SPSS Statistics 23 软件对筛选出的组方进行频数分析和因子分析,总结所有 可以起到抗氧化应激作用的中药及中药成分,分析抗氧化应激中药的用药特点及配伍规律。 结果 共总结符合标准的文献 123 篇,共含中药 108 味,临床用药 74 味,实验文献用药 67 味。;中药有效成分 50 种,临床使用有效成分 35 种,实验文献 30 种。 ①临床用药使用频次较高的前两个的药分别是丹参(12 次,7. 89%),黄芪(11 次,7. 24%)、 实验文献使用频次较高的前两个的药分别是丹参(21 次,8. 61%),大黄(15 次,6. 15%);②临床用药药味以苦(40 次,33. 90%)和辛(32 次,27. 12%)主;药性多为寒性(22 次,29. 33%),温性(31 次,41. 33%);归经多集中于肝经 (40 次,22. 99%)、脾经(36 次,20. 69%)、实验用药药味以苦(31 次,31. 31%)和甘(36 次,36. 36%)主;药性多为寒 性(25 次,37. 31%),温性(21 次,31. 31%);归经多集中于肝经(31 次,18. 67%)、肺经(26 次,15. 66%)和脾经(24 次,14. 46%)④临床用药功效分类以补虚药(14 次,18. 92%),活血化瘀药(12 次,16. 22%)为主,实验研究用药功 效分类以补虚药(20 次,29. 85%),清热药(15 次,22. 39%)为主。对临床使用频次在前二十的中药进行关联规则 分析中发现关联强度最高的药对组合为 7 种,因子分析提取 7 个公因子。 结论 在抗氧化应激作用研究、临床使 用以及新冠肺炎用药中,以甘草、黄芪、茯苓、白术、半夏、黄芩和柴胡的使用频次较高。 化学成分以白藜芦醇,葛根 素的抗氧化应激作用更显著。

    • BALB / c 突变卷毛小鼠肝癌移植模型对比分析

      2020, 30(7):85-88. DOI: 10. 3969 / j.issn.1671-7856. 2020. 07. 012

      摘要 (1829) HTML (0) PDF 3.25 M (21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 BALB/ c 突变卷毛小鼠与正常 BALB/ c 小鼠应用两种肝癌移植方式建立肝癌模型存在的差异。 方法 将制备好的 H22 细胞注射于两组小鼠右侧下肢根部皮下,每只注射 0. 2 mL,7 d 后摘取皮下肿瘤。选取皮下肿瘤边缘质地较好的部分,切割成组织微块(直径 0. 5~ 1 mm),移植于肝原位,15 d 后摘取肝肿瘤。用游标卡尺测量皮下和肝肿瘤长短径计算肿瘤体积,并对两组小鼠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将两组肿瘤组织进行 HE 染色,光镜下观察其形态学改变。 结果 卷毛小鼠的皮下移植和原位移植肿瘤不仅体积均显著大于正常小鼠(P < 0. 05),而且肿瘤大小较均匀,肿瘤更加立体,多呈三维状态。卷毛小鼠肝原位肿瘤与周边的正常肝组织浸润关系更密切。病理结果显示:卷毛小鼠皮下肿瘤与肌肉组织之间没有清晰的界线,侵蚀性较强;卷毛小鼠肝原位肿瘤的视野内肿瘤组织几乎侵蚀了整个肝组织。 结论 BALB/ c 突变卷毛小鼠在形成肝癌皮下移植肿瘤和肝原位移植肿瘤的能力显著优于正常 BALB/ c 小鼠,预期为肝癌动物模型各项研究提供优质的动物模型平台。

    • bFGF 及 PDGF 联合应用对大鼠胫骨骨折愈合的影响

      2020, 30(7):89-95. DOI: 10. 3969 / j.issn.1671-7856. 2020. 07. 013

      摘要 (2018) HTML (0) PDF 6.53 M (22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局部联合应用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 对大鼠胫骨骨折愈合过程的影响作用。 方法 清洁级成熟雄性 SD 大鼠 48 只,随机分成 4 组,建模。各组分别在不同时相按不同方案给药。 术后 2 周及 4 周随机抽选 6 只大鼠取血并处死,行大体观察、X 线照片、留取标本、组织学观察。测定血清中 ALP、VEGF、BMP-2 及 IGF-1 的含量。 结果 (1)各时间点,治疗组在骨痂大小、硬度、影像学评分及骨小梁成骨指数方面优于对照组,且联合应用最优(P <0. 05)。 (2)通过 ALP、VEGF、BMP-2 及 IGF-1 的检 测,联合组均高于其他三组。 结论 大鼠胫骨骨折部位局部应用 bFGF 或 PDGF 可以促进骨折愈合,且联合应用效果优于单独应用。此过程中两因子对 VEGF、BMP-2 及 IGF-1 同向促进作用或许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 c-Jun 氨基末端激酶信号通路在血管紧张素Ⅱ诱导 腹主动脉瘤小鼠模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2020, 30(7):96-103. DOI: 10. 3969 / j.issn.1671-7856. 2020. 07. 014

      摘要 (1764) HTML (0) PDF 12.69 M (18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 c-Jun 氨基末 端 激 酶 ( c-Jun N-terminal kinase, JNK) 信 号 通 路 在 血 管 紧 张 素 Ⅱ (angiotensin Ⅱ,AngⅡ) 诱导腹主动脉瘤(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 小鼠模型中的作用机制。 方法 将 C57BL/ 6 ApoE- / -(ApoE knock out,ApoE KO)雄性小鼠随机分为 3 组,假性手术组、模型组和抑制剂组;假性手术组背部肩胛间皮下手术植入预装生理盐水微量缓释泵,模型组、抑制剂组小鼠背部肩胛间皮下手术植入 AngⅡ的痕 量缓释泵(1000 ng / (min·kg)),造模周期为 28 d,抑制剂组术前 48 h 腹腔注射 JNK 抑制剂 SP600125(2 mg / kg) 1 mL/ d进行预处理,假性手术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 苏木精-伊红染色法( 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 HE)观察小鼠炎性反应指标,双氯荧光素( 2′,7′-dichlorfluorescein-diacetate,DCFH-DA) 染色检测活性氧( 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荧光强度,蛋白免疫印迹检测 p-JNK、p-c-Jun 蛋白表达。 结果 与假性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小鼠 AAA 病理症状明显,AAA 组织中绿色荧光明显增强,ROS 含量明显升高,p-JNK 及 p-c-Jun 的表达出现了明显的增强,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 05);与模型组相比,抑制剂组小鼠 AAA 病理症状相对好转,AAA 组织中荧光强度明显减弱,ROS 含量明显降低,p-JNK 及 p-c-Jun 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结论 JNK 信号通路在血管紧张素Ⅱ诱导小鼠腹主动脉瘤模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抑制该通路能抑制氧化应激反应,改善 AAA 症状。

    • α2 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 NF-κB 及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

      2020, 30(7):104-109. DOI: 10. 3969 / j.issn.1671-7856. 2020. 07. 015

      摘要 (1963) HTML (0) PDF 1.24 M (17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价 α2 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右美托咪定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核因子-κB (NF-κB)、脑组 织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及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影响。 方法 90 只 SD 雄性大鼠,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 3 组,每组 30 只,分别为假手术组(S 组)、缺血再灌注对照组(C 组)和 α2 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干预组(D 组),每 组再根据大鼠伤后的生存时间,随机平均分为 5 个亚组,每组均为 6 只,即术后 2、6、12、24 和 48 h 5 个亚组。大鼠 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参照改良 Longa 法制造。 S 组仅做线栓,不做其他处理。 D 组栓塞成功后于缺血后 2 h 拔线,至颈外动脉残端内再灌注,在缺血前 30 min 经腹腔注射 α2 -AR 激动剂右美托咪定 100 μg / kg(4 μg / mL)。 C 组给予等体积的 0.9%生理盐水。各组大鼠分别在伤后相应时间点断头取脑采用免疫印迹分析测定 NF-κB,酶联免疫法测 定脑组织中 TNF-α 及 IL-1β 水平。在模型制备以后 24 h、48 h 时,分别取出 6 只大鼠,将其随机放到一个象限之内, 测定逃避潜伏期,即大鼠都面向池壁,记录它们在 60 s 之内找到平台的时间,如果 90 s 内大鼠未还未找到平台,则 认定逃避潜伏期为 90 s,每只大鼠测定 5 次,并取平均值;在模型制备之后 24 h、48 h 时,分别取 6 只大鼠,测试警觉 性、反应以及协调运动能力。 结果 脑组织 NF-κB、 TNF-α 及 IL-1β 含量 S 组在伤后 2、6、12、24、48 h 差异无统计 学意义。 各时间点组间比较, C 组以上指标比 S 组高(P < 0.05),D 组比 S 组高(P < 0.05),比 C 组低(P < 0.05)。 模型制备后 24 h、48 h,C 组、D 组高于 S 组的神经功能缺陷评分(P <0.05),逃避潜伏期延长 (P <0.05),且 D 组的评 分高于 C 组(P <0.05)。 结论 α2 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能够抑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时 NF-κB、TNF-α 及 IL-1β 的 表达,具有脑保护作用。

    • >研究进展
    • 猪作为人类疾病模型的研究进展

      2020, 30(7):110-119. DOI: 10. 3969 / j.issn.1671-7856. 2020. 07. 016

      摘要 (2389) HTML (0) PDF 893.12 K (49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在阐明疾病发生机制、探索治疗方法等基础医学及临床前研究具有重要作用。与啮齿类动物相比,猪在解剖、生理、营养代谢以及伦理方面更有优势,更适合做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目前,通过基 因编辑技术和体细胞克隆技术等方法产生了多种人类疾病模型猪。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猪模型在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遗传病以及肿瘤等多领域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不同模型存在的表型不稳定、不能准确模拟人类疾病等问题。本文为了解和推动猪在人类疾病动物模型中的应用提供重要参考。

    • COVID-19 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2020, 30(7):120-126. DOI: 10. 3969 / j.issn.1671-7856. 2020. 07. 017

      摘要 (2276) HTML (0) PDF 821.68 K (18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9 冠状病毒病(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是一种新的传染病,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 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SARS-CoV-2)引起的一种呼吸道疾病,在全球范围内暴 发流行,其高传染率和死亡率威胁全球。 为加速 COVID-19 急性传染病的研究,多种实验动物被调查研究,结果发 现非人灵长类、小鼠、叙利亚仓鼠、雪貂和家猫都能支持 SARS-CoV-2 的复制,其中有些动物显示了不同程度的病理 变化及临床症状。 COVID-19 动物模型在研究 SARS-CoV-2 传播、发病机制及测试药物和疫苗等具有重要意义。 本 文对近半年来 COVID-19 动物模型制备情况及各种动物模型的特征与使用范围进行总结分析,为将来优化及选择 COVID-19 动物模型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 代谢组学在胃癌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2020, 30(7):127-132. DOI: 10. 3969 / j.issn.1671-7856. 2020. 07. 018

      摘要 (2270) HTML (0) PDF 792.15 K (31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胃癌是世界上最严重的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高,预后差;早期诊断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代谢组学是一门采用高通量化学分析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分析生物体整体或组织、细胞等系统代谢变化的学科,广泛应用于肿瘤生物标志物的筛选、疾病诊断及药物治疗等多个领域。文章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总结归纳了代谢组学技术在胃癌早期诊断及预后方面的研究进展,为胃癌的研究提供参考。

    • 教学中动物实验替代方法应用进展

      2020, 30(7):133-138. DOI: 10. 3969 / j.issn.1671-7856. 2020. 07. 019

      摘要 (1775) HTML (0) PDF 794.38 K (33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1959 年英国动物学家 W.M.S.Russell 和微生物学家 R.L.Burch 提出替代、减少和优化的“3R 原则”。其中替代是开展动物实验时首要考虑的原则。本文综述了国际和我国教学中实验动物替代方法应用现状,对目前可用替代方法包括模型、道具和机械模拟器;胶片和视频教学;虚拟仿真实验系统以及 3D 打印技术等进行了介绍, 对于如何在我国切实推动教学领域动物替代方法,提出了须提高重视、储备技术以及保证经费等建议。

    • 酒精性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2020, 30(7):139-144. DOI: 10. 3969 / j.issn.1671-7856. 2020. 07. 020

      摘要 (2185) HTML (0) PDF 802.36 K (21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股骨头坏死是骨科常见的进行性疾病,最终会导致股骨头塌陷。长期过量饮酒是股骨头坏死的主 要危险因素之一,目前,酒精性因素成为导致中国男性股骨头坏死最常见的病因。酒精性股骨头坏死的具体发病 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缺乏理想的动物模型阻碍了成功预防和治疗的进展。本文对酒精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病机制、动物模型构建和防治措施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酒精性股骨头坏死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动物分子影像技术在心肌梗死研究中的应用

      2020, 30(7):145-150. DOI: 10. 3969 / j.issn.1671-7856. 2020. 07. 021

      摘要 (1477) HTML (0) PDF 798.88 K (17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心肌梗死(MI)是冠状动脉血流中断受阻而导致心肌缺血性坏死的疾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心肌疼痛、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休克等。全球心肌梗死发病率逐年上升,且患者具有年轻化的趋势。虽然临床诊断和 治疗方法也逐渐完善、效果显著,但由于疾病仍然具有普遍性和适应性,其疾病发生发展转归仍然是心血管疾病研 究的热点。建立心肌梗死动物模型和运用分子影像学技术是不可或缺的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分子影像技术学更加前沿和多样化,形成了动物超声、动物 MRI、动物 SPECT/ CT 和动物 PET/ CT 等多维度的分子影像方法,在诊断和辅助治疗心肌梗死疾病模型取得一系列阶段性的成果。本文综述了当前国内外分子影像技术在心肌梗死动物模型上的应用,展现了该技术的发展趋势和重要性,对临床诊断和治疗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
    防诈骗提示!请勿点击不明链接或添加个人微信。编辑部所有邮箱后缀均为@cnilas.org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