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海宝 , 刘灿 , 张稳 , 祝俊雄 , 曹宝山 , 宋纯理
2017, 27(10):1-6.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7.010.001
摘要:目的 研究骨内单次注射辛伐他汀对小鼠乳腺癌肿瘤血管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构建小鼠乳腺癌原位模型,分别给予骨内单次注射辛伐他汀(50 μg)或空白载体。α-SMA/CD31免疫荧光双染观察肿瘤血管的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覆盖率;尾静脉注射伊文氏蓝染料观察肿瘤血管渗透性;免疫组化检测肿瘤内部HIF-1α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免疫荧光双染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辛伐他汀组肿瘤血管周细胞覆盖增多(P < 0.05);肿瘤组织内伊文氏蓝含量显著降低(P < 0.05),提示肿瘤血管渗透性减低,肿瘤血管趋于成熟;免疫组化显示肿瘤内部HIF-1α的表达水平降低,乳腺癌肿瘤组织缺氧改善。结论 骨内单次注射辛伐他汀能够提高新生血管的周细胞覆盖,促进乳腺癌肿瘤血管正常化。
李迎 , 崔晓霞 , 尚世臣 , 赵权 , 李桂军 , 王冬平 , 陈振文
2017, 27(10):7-9.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7.10.002
摘要:目的 比较血清和血浆两种不同样本和不同测试方法对大鼠血液生化指标测定值、血糖测定值的影响。方法 用血糖仪测定来源相同大鼠的全血血糖值,然后对其血清和血浆样本进行常规生化指标检测。结果 在血清与血浆样本进行19个常规生化项目检测中,ALB、TP、ALP、CHOL、URIC、GLU、Mg、LD、Ca差异有显著性(P< 0.05),在其余10项血清与血浆检测值比较中,差异无显著性(P> 0.05)。不同样本和不同方法对血糖的检测结果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 0.05)。结论 不同样本和方法对血清与血浆中部分生化项目检测时存在差异,不同方法和样本检测血糖结果也存在差异。
2017, 27(10):10-15,22.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7.10.003
摘要:目的 用流式细胞术明确单独使用PMA诱导THP-1细胞分化而来的巨噬细胞的分化情况。方法 首先用PMA刺激THP-1细胞分化为巨噬细胞,再分别使用LPS、IFN-γ和IL-6将细胞诱导为M1型巨噬细胞,用IL-4、IL-13和IL-6将细胞诱导为M2型巨噬细胞。显微镜下观察三种细胞的形态学改变,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细胞主要CD分子表达的差异。结果 当THP-1分化为巨噬细胞后变为贴壁生长,细胞形态呈较规则的圆形或椭圆形;M1和M2细胞形态不规则,细胞突起较明显,细胞颗粒度较大。巨噬细胞表面与抗原提呈功能相关的CD分子的表达均较低,大部分呈阴性;而M1和M2细胞表面这些CD分子的表达均较高。结论 单独使用PMA刺激THP-1细胞所分化而来的巨噬细胞抗原提呈能力较弱,基本处于静息状态。
戎卓娜 , 李慧玲 , 董鹏辉 , 樊婷婷 , 李娟 , 赵毅 , 王福金 , 王爱国 , 王靖宇
2017, 27(10):16-22.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7.10.004
摘要:目的 检测雌雄小鼠肝组织蛋白质组表达差异,探讨肝病发生的性别差异机制。方法 采用双向荧光差异凝胶电泳(two dimension difference gel electrophoresis,2D-DIGE)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MS)技术检测C57BL/6J雌雄小鼠肝组织的蛋白质组差异表达谱,分离并鉴定差异表达蛋白,应用Western blot进行验证,并对差异表达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包括蛋白功能注释、分类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通路分析。结果 经双向荧光差异凝胶电泳-图像分析得到1767个蛋白点,其中差异倍数≥1.5(P< 0.05)的蛋白点325个。从中选择78个差异蛋白点进行MALDI-TOF-MS鉴定,得到48种差异性表达的蛋白质。其中,与雌鼠相比,雄鼠肝组织中高表达的蛋白有14种,低表达的蛋白有34种。选取6个差异蛋白点进行Western blot验证,证明了2D-DIGE结果的可靠性。GO分析结果显示,涉及雌雄鼠肝组织中的差异蛋白在细胞组分、分子功能、生物学过程中的分布广泛。KEGG通路分析发现差异蛋白涉及6条信号通路。结论 C57BL/6J雌雄小鼠肝组织的差异性蛋白表达的检测结果为研究性别差异性肝病发生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基础生物学信息和有益的线索。
2017, 27(10):23-27.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7.10.005
摘要:目的 探讨Mac-1缺失对黑色素瘤肿瘤生长的影响。方法 Mac-1基因敲除(Mac-1-/-)小鼠扩群获得实验所需数量小鼠。设立对照组C57BL/6J小鼠和实验组Mac-1-/-小鼠,分别皮下注射B16-F10细胞,统计小鼠生存率、测量肿瘤体积和重量,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肿瘤细胞增殖及巨噬细胞浸润情况。结果 Mac-1缺失后的黑色素瘤小鼠存活率较对照组C57BL/6J小鼠有显著性差异(P<0.001),肿瘤体积和重量较对照组C57BL/6J小鼠有显著性差异(P<0.001),肿瘤组织中增殖细胞数目与对照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并且肿瘤组织中巨噬细胞浸润显著减少。结论 Mac-1基因缺失显著抑制黑色素瘤肿瘤生长。
2017, 27(10):28-33,39.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7.010.006
摘要:目的 在细胞水平,探讨1α,25(OH)2D3对软骨细胞润滑素合成和分泌的影响。方法 使用炎性因子TNF-α对大鼠关节软骨细胞进行炎症干预,分别添加不同剂量1α,25(OH)2D3至正常及炎症状态下的软骨细胞,使用ELISA及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细胞上清中和细胞内润滑素分泌表达的变化,从而评估1α,25(OH)2D3对大鼠关节软骨细胞润滑素的调节作用。结果 TNF-α可以明显降低细胞活性,以及细胞内和细胞上清液中润滑素的表达分泌。1α,25(OH)2D3可以升高正常软骨细胞以及炎症状态下软骨细胞的活性,但是不能调节正常软骨细胞上清和胞内润滑素的分泌和表达。对于炎症状态的软骨细胞,1α,25(OH)2D3可以明显提高润滑素在细胞上清及细胞内的分泌表达,并有一定剂量依赖性。结论 1α,25(OH)2D3能够促进炎症状态下的软骨细胞润滑素的表达分泌,从而更好的保护软骨表面。
2017, 27(10):34-39.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7.10.007
摘要:目的 通过SIRT1基因敲除建立相关小鼠膝关节骨关节炎模型,在此基础上观察各种不同单独染色或复合染色技术在观察软骨组织切片形态学中的差异。方法 将小鼠膝关节组织标本分为2组:SIRT1-/-小鼠假手术组(n=6,A组),SIRT1-/-小鼠骨关节炎模型组(n=6,B组)。通过前交叉韧带横断加内侧半月板切除术建立膝关节骨关节炎模型,行HE染色、番红O-固绿染色、番红O-阿利新蓝染色、番红O染色、固绿染色、阿利新蓝染色,6种单独染色或复合染色方式观察膝关节软骨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 番红O-固绿染色、番红O-阿利新蓝染色在观察软骨细胞的细胞形态、软骨分层结构的情况、Ⅱ型胶原纤维的显示、潮线及软骨下骨的改变中,效果更好;而番红O染色、阿利新蓝染色在观察软骨组织缺失方面有一定的优势。结论 在观察SIRT1基因敲除小鼠膝关节骨关节炎软骨组织切片中,与单独染色相比,复合染色在获得软骨结构的各种信息方面优势更加明显。
马全鑫 , 陈小真 , 戎亦骊 , 黄俊杰 , 朱科燕 , 陈诚 , 施佳君 , 李园园 , 陈民利
2017, 27(10):40-46.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7.10.008
摘要:目的 观察丹酚酸A (SAA)对Zucker糖尿病肥胖(ZDF)大鼠视网膜病变的干预作用,探讨SAA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取7~8周龄雄性ZDF大鼠32只,Purina#5008饲料饲喂4周后,按血糖平均分为模型对照组,SAA高、低剂量组与二甲双胍(Met)组,每组8只。另取同龄雄性ZL大鼠8只作为正常对照。SAA低、高剂量组每日尾静脉注射SAA 0.5 mg/kg、1 mg/kg,Met组每日经口灌胃Met 200 mg/kg,连续给药12周,观察ZDF大鼠白内障发生率和视网膜病理学改变,并检测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血清白介素1(IL-1)、IL-6、氧化性低密度脂蛋白(ox-LDL)、丙二醛(MDA)含量和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的活性,以及尿液中转铁蛋白(TRF)、视黄醇结合蛋白(RBP)的含量。结果 模型对照组大鼠血糖、血脂及HbA1c均上升,糖尿病性白内障发病率68.75%,视网膜基底增厚和微血管病变,血清IL-1、IL-6、ox-LDL和MDA含量和Lp-PLA2活性显著升高,尿液中TRF和RBP含量亦显著升高。给予SAA后,ZDF大鼠白内障发病率降低,视网膜病理学形态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血清IL-1、IL-6、ox-LDL、MDA含量和Lp-PLA2活性下降,尿液中TRF、RBP含量亦下降。结论 SAA能改善ZDF大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降低白内障发生率,其作用途径可能与抑制慢性炎症、防止脂质过氧化和降低Lp-PLA2活性有关。
2017, 27(10):47-50.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7.10.009
摘要:目的 研究松花粉对紫杉醇联合铂类(paclitaxel and cisplatin,TP)方案化疗有无减毒和增效作用。方法 取人肺癌H460细胞株制备的移植瘤裸鼠48只,按瘤体积均衡原则分为模型组、松花粉600、300、150 mg/kg三个剂量+TP方案化疗组、单用TP方案化疗组、单用松花粉600、300、150 mg/kg三个单剂量组,每组6只。各组给予相应的药物后以裸鼠的体重、进食量、抑瘤率、血液学和肝肾功能等为评价指标,全面评价松花粉对TP化疗方案有无增效和减毒作用。结果 模型动物给予TP方案化疗的同时灌胃给予松花粉(150、300、600 mg/kg)可明显提高单用TP化疗方案的抑瘤率,抑制化疗药物引起的体重减轻和摄食量的减少、抑制化疗引起的白细胞降低和肝肾功能的损伤。结论 TP方案化疗的同时给予松花粉具有明显的增效减毒作用。
2017, 27(10):51-54.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7.10.010
摘要:目的 探索高热大鼠降温处理过程中发生寒颤的体温阈值,构建不同程度寒颤大鼠模型。方法 使用20%干酵母混悬液将体重为(200±20) g、基础体温为36.8℃~38.3℃的雄性SD大鼠致热,选取致热成功的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分别使用10、20、40 mL冰袋对高热大鼠施行颈部和腋下探索性降温处理30 min,对照组不进行降温。观察大鼠寒颤的表现、监测大鼠发生寒颤的肛温阈值。结果 高热大鼠在降温处理30 min内,对照组和10 mL冰袋组大鼠身体任一部位均未发生寒颤;20 mL冰袋组大鼠发生轻度寒颤,表现为竖毛,头、颈部颤抖,伴或不伴上肢颤抖,发生轻度寒颤的平均肛温阈值为37.25℃,轻度寒颤发生率为100%;40 mL冰袋组大鼠发生重度寒颤,表现为竖毛,头、颈部、四肢和躯干均剧烈颤抖,尾巴肌张力增强,发生重度寒颤的平均肛温阈值为37.07℃,重度寒颤发生率为90%。结论 对高热大鼠进行冰袋降温干预可以构建出较为理想的无寒颤、轻度寒颤、重度寒颤模型。
2017, 27(10):55-59.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7.10.011
摘要:目的 观察偏钒酸钠(NaVO3·2H2O)暴露对小胶质细胞炎症反应和迁移的影响,探讨钒神经毒性的相关机制。方法 偏钒酸钠孵育原代培养的SD大鼠小胶质细胞,免疫荧光技术显示小胶质细胞形态的变化及其特异性标志物Iba1的表达,免疫印迹技术检测iNOS、COX-2、ERK和p-ERK蛋白表达,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炎症因子TNF-α,IL-1β的释放水平;构建划痕迁移模型,免疫荧光技术记录偏钒酸钠对小胶质细胞迁移的影响。结果 偏钒酸钠孵育小胶质细胞后,神经小胶质细胞形态由静息态的分支状向吞噬细胞样形态转变,其特异性标志物Iba1表达显著增加;iNOS和COX-2的蛋白表达和TNF-α,IL-1β释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较均显著升高;偏钒酸钠促进小胶质细胞的迁移。结论 偏钒酸钠显著促进了小胶质细胞的炎症反应和迁移。
2017, 27(10):60-64.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7.10.012
摘要:目的 探讨CD4+T细胞是否具有分泌外泌体的能力,以及CD4+T细胞外泌体参与炎症及肿瘤免疫过程的可能。方法 应用断颈处死的方法取出小鼠的脾脏,用磁珠分选的方法从小鼠脾脏细胞中分选出CD4+T细胞,并尝试从培养基上清液中提取CD4+T细胞的外泌体,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后用PCR技术分析miR-23a、miR-214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透射电镜下能够观察到提取出的CD4+T细胞外泌体,且用PCR技术能检测到小鼠CD4+T细胞外泌体中miR-23a、miR-214这两个炎症及肿瘤相关的miRNA的表达。结论 小鼠CD4+T细胞有分泌外泌体的能力,且为CD4+T细胞外泌体参与炎症及肿瘤相关过程提供了可能。
吴瑞可 , 王静 , 潘金春 , 李秀珍 , 陈梅玲 , 黄树武 , 闵凡贵
2017, 27(10):65-68.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7.10.013
摘要:目的 依据GB 14922.2标准中SPF级动物质量要求,对2014~2016年广东省生产许可单位的普通级兔和豚鼠进行病毒抗体监测,分析从普通级动物中筛查SPF级动物的可行性。方法 累计收集到来自6家单位9批次的167只普通级兔和155只普通级豚鼠血清样本,采用ELISA方法检测GB 14922.2标准中规定的SPF级动物排除的病毒抗体。结果 兔出血症病毒(RHDV)免疫阳性率85.4%(134/157),10只非免动物抗体均为阴性,兔轮状病毒(RRV)阳性率42.5%(71/167),兔仙台病毒(SV)结果均为阴性。豚鼠呼肠孤病毒Ⅲ型(REO-3)阳性率52.9%(82/155),豚鼠小鼠肺炎病毒(PVM)阳性率20%(31/155),仙台病毒(SV)和淋巴细胞脉络丛脑炎病毒(LCMV)均为阴性。结论 普通级兔和豚鼠虽然满足国家标准要求,但SPF级动物质量要求排除的病原污染率较高,表明不适宜通过群体筛查获得满足SPF级质量要求的动物。
黄树武 , 闵凡贵 , 吴瑞可 , 陈梅玲 , 王希龙 , 潘金春
2017, 27(10):69-73,79.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7.10.014
摘要:目的 调查广东省实验用小型猪主要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的感染情况。方法 从广东省4家生产单位随机抽取小型猪154头,包括巴马小型猪、蕨麻小型猪、西藏小型猪和五指山小型猪4种品系,采集皮毛、鳞屑、血清、肛拭子、粪便等样品检测20种病原,对结果进行生产单位和品系间的差异性分析。结果 所检4家单位的所有品系小型猪均存在多种病原复合感染,猪链球菌2型(50.7%)、胸膜肺炎放线杆菌(40.3%)、肺炎支原体(100.0%)、乙型脑炎病毒(41.3%)、猪圆环病毒2型(74.8%)、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73.8%)、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44.7%)7种病原的检出率相对较高,猪细小病毒(26.0%)、猪伪狂犬病病毒(15.6%)、肠道中蠕虫(3.2%)有一定检出率;要求强免的猪瘟病毒(62.8%)、口蹄疫病毒(35.8%)免疫合格率较低,猪伪狂犬病病毒免疫合格率高达98.4%。本次调查未检出沙门氏菌、布鲁氏菌、猪痢疾蛇样螺旋体、皮肤病原真菌、甲型流感病毒、弓形虫、体外寄生虫和粪便球虫。结论 广东地区存栏实验用小型猪存在多种病原复合感染,需加强免疫和质量控制,逐步建立高等级群体;同时也为实验用小型猪地方标准乃至国家标准的制/修订提供了依据。
2017, 27(10):74-79.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7.10.015
摘要:目的 探讨miR-424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A549迁移及侵袭的影响。方法 RT-PCR法检测肺癌细胞NCI-H460、NCI-H1975、NCI-H446、A549、NCI-H1299、NCI-H157及人胚肺成纤维细胞MRC-5中miR-424表达,脂质体LipofectamineTM2000将miR-424 inhibitor和miR-424 NC转入A549细胞中,48 h后,RT-PCR法检测miR-424表达,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western blot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MMP9、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p-Smad3的表达。结果 miR-424在肺癌细胞NCI-H460、NCI-H1975、NCI-H446、A549、NCI-H1299、NCI-H157中的[(1.78±0.13),(1.69±0.10),(1.89±0.18),(2.88±0.27),(2.52±0.20),(2.49±0.23)]表达量显著高于miR-424在人胚肺成纤维细胞MRC-5中的(0.58±0.05)表达量(P< 0.01)。与miR-424 NC组比较,miR-424 inhibitor组miR-424表达量显著降低(P< 0.01),细胞活力下降(P< 0.01),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降低(P<0.01),MMP2,MMP9,TGF-β1及p-Smad3表达量均显著下调(P< 0.01)。结论 miR-424表达量下调后能通过抑制TGF-β1/Smad3信号通路进而抑制A549细胞的迁移及侵袭。
2017, 27(10):80-84.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7.10.016
摘要:目的 探讨siRNA沉默结肠癌转移相关基因1(MACC1)表达对Hela宫颈癌细胞增殖及侵袭的影响。方法 通过脂质体将siRNA MACC1及siRNA NC转入Hela细胞中,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转染效果,MTT法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Transwell法检测细胞侵袭能力,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cyclin E,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MMP9蛋白表达及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磷酸化水平。结果 与siRNA NC组比较,siRNA MACC1组中MACC1蛋白及mRNA表达量降低(P< 0.01),细胞活力及侵袭能力下降(P< 0.01),细胞周期阻滞在G1期,cyclin D1、cyclin E、MMP2、MMP9及p-ERK表达量下调(P< 0.01)。结论 siRNA MACC1能显著的抑制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与侵袭,可能与下调ERK磷酸化水平有关。
2017, 27(10):85-88.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7.10.017
摘要:心室重构是多种心脏疾病最终进展为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大量研究表明炎症反应在心室重构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最近的研究发现T细胞介导的慢性炎症反应与心室重构的发生密切相关。本文主要对T淋巴细胞亚群在心室重构中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017, 27(10):89-95.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7.10.018
摘要: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是一种累进性神经退行疾病,以上、下运动神经元选择性退化和凋亡为特征,引发瘫痪、最终导致死亡。大量引发ALS的基因突变被鉴定出,包括FUS/TLS、EPHA4、SS18 L1、ATXN2和C9ORF72等基因,这些基因突变的发现拓宽了RNA调节参与ALS病理生成的理解。本文对家族性ALS相关的基因突变及现有的ALS啮齿类动物模型进行总结概括。
2017, 27(10):96-100.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7.10.019
摘要:急性心肌梗死是危害人类生命的重大疾病之一。心肌梗死动物模型对研究人类心肌梗死的病理生理变化、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心肌梗死动物模型的制备主要存在动物存活率低、繁琐复杂等问题。近年来,针对心肌梗死动物模型制备方法研究取得一些进展,在模型动物存活率、模型动物合格率、制备模型速度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提高。该文就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的制备方法及相关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实际因素以期简化模型制备过程,提高科研人员的造模水平,从而为医学研究提供稳定可靠的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来源。
2017, 27(10):101-106.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7.10.020
摘要:体外方法是不可缺少的生物学检测与研究工具,已普遍用于化妆品法规性测试、生物学机制研究和功效性原料的筛查。体外方法包括法规认可和列入标准测试指南的替代方法,用于风险评估和毒性预测的非生物测试方法,以及大量多元和个性化的方法。这些方法可用于产品监管、原料筛查、配方优化、组合测试和定制化评估,覆盖化妆品质量和安全评价的整个过程。随着全行业共识的形成和应用经验的积累,建立在检测标准基础上的方法创新和优化将不断涌现,这些技术将支撑行业的健康发展,有助于提高竞争力和开发适应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2017, 27(10):107-112.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7.10.021
摘要:吗啡是广泛使用的一种阿片类镇痛药,不同个体间对吗啡镇痛的敏感性有较大差异,长期使用吗啡会导致镇痛效果降低而产生耐受,耐受的易感性在个体间也有较大差异,这些都给吗啡在临床的优化应用带来很多困扰。遗传因素通过控制蛋白质编码从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两方面影响个体对吗啡镇痛的反应。P-糖蛋白编码基因ABCB1的多样性影响吗啡的转运和分布,编码UDP-葡糖醛酸转移酶的基因UGT2B7的多样性则控制吗啡代谢转化。吗啡的主要作用靶点μ阿片受体的编码基因OPRM1和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的编码基因COMT的多样性引起的下游信号通路反应性差异影响吗啡镇痛药效学。未来对吗啡镇痛个体差异的遗传学研究需要使用遗传多样性更复杂的个体,采用更系统全面的分析方法从更广的范围筛选关键基因。阐明遗传多样性与个体间对吗啡镇痛反应差异的关系,将有助于理解吗啡镇痛的遗传药理学调控机制,为临床吗啡镇痛使用实现个人化、精确化甚至联合基因治疗改善吗啡镇痛提供依据。
2017, 27(10):113-119.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7.10.022
摘要:动物模型是生物医学科学研究中所建立的具有人类模拟性表现的动物材料,作为实验假说和临床假说的实验基础,可以缩短研究时间,观察疾病的发生、发展或预防与治疗的全过程,并可在人为控制条件下进行各种实验研究,对各种疾病的相关机制研究有着重要意义。人类的生物医学研究主要受限于生物体复杂性,为了克服这个限制,基于可接受异种移植物的严重联合免疫缺陷(SCID)或重组激活基因(Ragnull)无效小鼠的免疫缺陷特征开发人源化小鼠模型,这些具有人体免疫力的小鼠模型已被广泛用于研究人类免疫生物学的基本原理以及人类疾病的复杂病理的潜在机制。这种方法是促进医学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具有实用性和前瞻性。本文将对人源化小鼠模型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017, 27(10):120-122.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7.10.023
摘要:医药院校在科研、教学中使用的动物种类、数量越来越多,随之带来的生物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值得重视。本文从医药院校的生物安全环境特点、实验活动、人兽共患病、实验动物管理等方面分析了其潜在的生物安全风险,并就防控生物安全危害提出了建议。
唐佐青 , 霍学云 , 韩玉英 , 王晶 , 叶海虹 , 赵天 , 李振坤 , 陈振文
2017, 27(10):123-126.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7.10.024
摘要:目的 在《医学遗传学》实验教学中引入基因突变动物模型,并调查其在分子遗传诊断课程中的应用价值,以期促进医学生对基因突变检测原理与技术的理解,并有效提高医学生解决实际遗传诊断问题的能力。方法 对首都医科大学2011级和2012级基础医学专业80名本科生开设分子遗传诊断实验,以无毛突变小鼠为实验对象,通过动物组织提取基因组DNA,并以提取的DNA作为模板,采用PCR方法对目的片段进行扩增,电泳鉴定PCR产物及应用凝胶成像系统对结果进行分析,观察基因突变动物模型—无毛小鼠表型特征与其基因型的内在联系。针对实验效果,设计调查问卷,分析学生反馈。结果 问卷调查各项指标满意率均达到90%以上,98.7%的学生认为新的实验教学模式有助于对专业实验技能的掌握,96%的学生认为该实验课程有效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结论 应用基因突变动物模型开展分子遗传诊断实验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为医学院校在教学中如何充分利用实验动物模型拓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提供了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