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第26卷第9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专题研究
    • 复杂性状遗传CC小鼠的特点及实际应用中的提示

      2016, 26(9):1-4.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6.09.001

      摘要 (2540) HTML (0) PDF 633.46 K (18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实验动物为生命科学研究提供支持,特别是小鼠,因其遗传、免疫等信息积累丰富而应用广泛。后基因组时代,为了研究人类以及动物的基因组信息,人们建立了多种转基因、基因敲除小鼠模型以研究某一单基因功能;然而人类大部分疾病并非单基因疾病,除受外界环境影响,一般受多遗传因素控制。生命科学领域的多基因相关的复杂性状研究向实验动物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科学家提出了建立协同杂交小鼠(CC小鼠)资源的计划。本文将对CC小鼠出现的背景、特点及应用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做一概述。

    • 复杂性状遗传CC小鼠-一个适用于遗传探索和研究复杂遗传性状的遗传参考种群

      2016, 26(9):5-5.

      摘要 (1710) HTML (0) PDF 589.17 K (10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影响公众健康的复杂性疾病,如癌症、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和痴呆等,多源自遗传、发育、环境等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但影响遗传变异的机理大多未知。为此人们开始研究一项新的模拟人类遗传结构的实验资源,被称为复杂性状遗传CC小鼠(以下简称CC小鼠)。CC小鼠是一个多亲本的遗传参考种群,其基础是充分利用重组近交系,可以快速定位调节复杂性状基因。设计用八个始建品系来解决对遗传变异的限制,其中包括数个来源于不同大洲的野生近交品系。可创造更多的重组近交系突破基因图绘制效力的限制。项目期望目标是建立1000个品系来获得更高的绘图分辨率和精确的基因图谱。CC小鼠是一项极有价值的研究来探索只能在动物体内确定的性状。最早的繁育中心分别位于澳大利亚、美国和肯尼亚(后迁到以色列)。选取三个起源于日本和新西兰的基因组已被测序的品系、二个作为自身免疫模型和肥胖模型的品系、三个来源于野生品系的小鼠亚种,这些始建品系具有小鼠多样性等位基因的90%且可覆盖基因组1Mb的区域。八个始建品系可以形成56种杂交组合,都来源于G2代小鼠独一无二的交配组合,具有更多的变异位点,因此品系中的自然遗传变异具有更高的表型多样性且不像诱变和敲除一样会导致突变减弱。目前世界上有近200个可用品系,可为相关研究提供强大的资源。

    • 利用复杂性状遗传CC小鼠资源群体剖析复杂性状机理

      2016, 26(9):6-6.

      摘要 (1908) HTML (0) PDF 589.43 K (13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复杂性状是由多基因控制的多因素疾病性状。包括体重、血液化学、免疫细胞以及宿主对传染病和慢性病的易感性等。近年来,人们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来研究这些性状产生的宿主遗传因素。由于多种因素的限制,这些复杂疾病的研究很难在人类上直接开展。而由于鼠科与人类间存在大量的同源基因,使得在鼠模型中所筛选到的相关数量性状基因座位(QTL)及候选基因适用于人类复杂疾病的研究。这样一旦在鼠类中找到相关QTL或候选基因,即可将其扩展应用到人类的研究中进行遗传分析。因此,为了更好的完成这些研究,许多小鼠资源群被应用到了研究中,其中包括F2群体、回交群、高代互交系、远交群、染色体取代和重组近交系(RIL)等。这些群体都有其独特的优势,但也存在局限性,即进行目标性状的QTL定位的分辨率较低,并且其祖代亲本的遗传多样性也是有限的。为了克服这些局限性,一个新的鼠资源群-Collaborative Cross(CC)群体应运而生,它是利用8个不同的小鼠品系进行充分杂交建立起来的具有高度遗传多样性的重组近交系。这8个品系包括A/J、C57BL/6J、129S1/SvImJ、NOD/LtJ、NZO/HiLtJ、CAST/Ei、PWK/PhJ 和 WSB/EiJ。通过对这些亲代小鼠品系进行杂交及后续的独立育种,育种过程中通过控制随机交配使得大的连锁不平衡模块被打碎并重组自然的遗传变异,最终形成了许多不同的CC品系,所得到的新的资源品系在遗传组成上与8个亲本是完全不同的。它是一个独特的取之不尽的资源品系,并且有着大量的表型和遗传多样性。

    • >研究报告
    • hBMSCs幼年食蟹猴脑内移植的安全评价、迁移及分布

      2016, 26(9):7-12.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6.09.002

      摘要 (1339) HTML (0) PDF 857.29 K (14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价hBMSCs幼年食蟹猴脑内移植的安全性,并进一步观察hBMSCs在脑内的迁移和分布情况,为治疗儿童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建立新的技术平台及理论依据。方法 直接向幼年性食蟹猴脑内注射hBMSCs,通过HE染色和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注射部位炎症反应及免疫排斥情况;通过对hBMSCs体外标记示踪和携带的男性特异基因的检测,观察移植后hBMSCs在脑内的迁移及分布情况。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直接脑内注射hBMSCs未引起受试动物出现全身症状,移植部位脑组织炎症反应局限,未见明显免疫排斥反应,未见脑组织变性坏死和明显胶质细胞增生聚集。hBMSCs移植4周后,仍大量存活,并可在脑内广泛迁移,其迁移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可观察到不同移植受体细胞分布重叠现象。另外,hBMSCs迁移分布具有从前脑向后脑迁移及向血管和室管膜下迁移的趋势。结论 hBMSCs直接脑内注射移植安全性好;hBMSCs可以在脑内长期存活并迁移。

    • 血压的性别差异与小鼠肾脏钠离子通道的关系

      2016, 26(9):13-18.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6.09.003

      摘要 (2031) HTML (0) PDF 749.58 K (13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雌雄小鼠的血压、肾脏尿钠排泄以及相关的肾脏钠离子通道和信号通路,初步探讨血压的性别差异与肾脏钠离子通道的关系。方法 选取成年雌雄小鼠,用无创血压仪检测小鼠血压,火焰分光光度计测量小鼠血、尿钠离子浓度,Real-time PCR和Western-Blot检测小鼠肾脏钠氯同向转运体(NCC)、钠钾氯同向转运体(NKCC2)、上皮钠离子通道(ENaC)的表达水平,以及上游的缺乏赖氨酸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WNK激酶)的mRNA水平。结果 雌鼠血压低于雄鼠,尿钠排泄高于雄鼠,NCC、NKCC2的mRNA和蛋白水平均明显增加,ENaC无明显差异,WNK4显著升高,WNK1无差异。结论 雌鼠血压低于雄鼠可能是由雌鼠尿钠排泄增加导致,WNK4-NCC/NKCC2信号通路参与其调控。

    • 中重度脓毒症长期生存大鼠模型的建立

      2016, 26(9):19-24.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6.09.004

      摘要 (1834) HTML (0) PDF 756.14 K (13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中重度脓毒症长期生存大鼠模型,观察脓毒症自然转归的过程,为研究脓毒症提供新思路和方法。方法 将40只SD大鼠分为对照组(sham组,8只)与盲肠结扎穿孔术组(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CLP组,32只),所有操作均在小动物麻醉机,七氟烷吸入麻醉下完成。所有大鼠在其右颈部建立动静脉通路。术后恢复24 h后,CLP组大鼠通过盲肠结扎穿孔术致脓毒症。手术完毕后将大鼠转移到恢复室(室内温度22~25℃),单笼饲养。术后静脉补液按1:1比例分别给予6%HEAS和5%葡萄糖注射液,第1、2天补液量为20 mL/kg/12 h,之后液体减半直至大鼠开始饮食。根据大鼠生存情况CLP组大鼠自然分为生存组(survival组)和死亡组(dead组)。观察术后大鼠至30 d,记录大鼠的症状表现、体重变化、IL-10血浆浓度的变化,并解剖观察腹腔内脏器改变。结果(1)CLP组术后24 h内生存率为75%,72 h内生存率为62.5%,7 d内生存率为50%。(2)根据脓毒症严重程度评估系统,32只CLP组大鼠在术后24 h均达到中重度脓毒症程度。(3)手术后,survival组与sham组体重均有下降。survival组大鼠从第4天开始体重下降明显(P=0.017)。survival组大鼠在术后第6天体重下降至最低,较原体重下降(8.51±2.23)%;sham组则在术后第4天体重最低,较原体重下降(2.73±1.82)%,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6)。两组大鼠在术后第30天时,体重的最大升高率(sham组(16.16±2.39)% 与survival组(13.03±3.74)%比无明显差异(P=0.29)。(4)术后1 d与术前(0 d)相比,三组IL-10血浆浓度均有升高,survival组(P=0.000)和dead组升高明显(P=0.010)。(5)腹部解剖见:dead组大量恶臭血性腹水,结扎肠管紫黑,无包裹,无粘连。survival组腹腔广泛粘连,大网膜失去原有形态及光泽,趋向结扎肠管,但无脓肿包裹。sham组解剖未见异常。survival组大鼠脾脏占体重的(2.64±0.37)‰,sham组大鼠脾脏占体重的比例为(1.63±0.20)‰,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2)。结论 本实验为建立CLP中重度脓毒症长期生存者模型提供可靠的控制CLP的措施和筛选模型的方法,使其基本符合脓毒症的发生发展规律。

    • 耐药白色念珠菌弥散性感染小鼠模型的建立

      2016, 26(9):25-29.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6.09.005

      摘要 (1941) HTML (0) PDF 917.71 K (15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为新药筛选建立耐药白色念珠菌弥散性感染小鼠模型。方法 对免疫抑制ICR小鼠静脉注射临床耐氟康唑白色念珠菌CaR,通过临床症状、生存情况、组织载菌量、组织病理、细胞因子分析以及药物治疗等方法对模型评价。结果 CaR感染小鼠在接种后第1天出现死亡,相比临床药敏菌株CaS感染组,16 d观察期内动物死亡率无显著性差异(CaR,90.7%;CaS,86.2%,P=0.158),但观察早期CaR组死亡比CaS组快。感染第4天,不同组织均可检测到念珠菌,并发现与CaS组相比,肾、脑组织载菌量具有显著性差异。真菌引起的典型肉芽肿样是肾、脑、心的主要组织病理学特征。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肾组织细胞因子,IL-1α、IL-6、TNF-α、IFN-γ等细胞因子变化显著,与CaS组比较,IL-1α和IFN-γ显著升高,TNF-α显著下降。CaR和CaS感染小鼠给予10 mg/kg氟康唑治疗,死亡率分别为83.3%、37.5%,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本研究成功建立了耐药白色念珠菌弥散性感染小鼠模型,有望成为抗感染新药研发的重要工具。

    • 斑马鱼模型在药物研发早期肾脏毒性中的应用研究

      2016, 26(9):30-35.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6.09.006

      摘要 (1753) HTML (0) PDF 801.00 K (14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利用斑马鱼模型评价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和厄贝沙坦片的肾毒性。方法 构建AB系斑马鱼肾脏模型,药物处理受精后2 d(2 dpf)的斑马鱼至5 dpf,统计各实验组斑马鱼肾性水肿发生率,判断药物是否具有肾毒性。结果 万古霉素在注射剂量为16.4 ng/尾(1/10 MNLD)时,斑马鱼发育正常,未见明显的毒性;在注射剂量为54.7 ng/尾(1/3 MNLD)、164 ng/尾(MNLD)和273 ng/尾(LD10)时,斑马鱼肾性水肿发生率分别为3.3%、10%和10%,死亡率分别为0%、0%和16.7%,表明万古霉素在注射剂量54.7 ng/尾(1/3 MNLD)至273 ng/尾(LD10)的范围内,有明显的肾毒性。厄贝沙坦在浓度为8.3 μg/mL(1/10 MNLC)至91 μg/mL(LC10)范围内,斑马鱼肾脏均发育正常,未见肾毒性。结论 斑马鱼肾毒性模型的建立,可用于药物肾毒性的早期评价,并且精确评价了万古霉素和厄贝沙坦的肾脏毒性。

    • 自发与诱发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的比较研究

      2016, 26(9):36-41,49.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6.09.007

      摘要 (1721) HTML (0) PDF 927.45 K (14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为比较自发与诱发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在糖代谢,胰岛素抵抗以及炎症反应等方面的差异。方法 动物分为正常对照组,诱发模型组和自发模型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正常11周龄C57BL/6J小鼠;诱发模型组:用高脂饲料结合STZ诱导11周龄C57BL/6J小鼠建立糖尿病模型;自发模型组:选择8周龄的C57BL/KsJ-db/db鼠;监测各组动物八周内体重,空腹血糖,糖耐量变化;检测实验前后FINS,AUC,HOMA-IR以及TNF-α,IL-18,IL-1β,INF-γ含量的变化;八周后处死动物取肝、肾、胰腺、睾丸、骨骼肌等组织做病理分析。结果 在实验周期内,自发模型组体重持续上升,而诱发模型组体重明显下降;诱发模型组小鼠血糖八周后有所下降,而自发模型组小鼠稳定维持高血糖;诱发模型组的FINS上升,AUC以及HOMA-IR明显下降,自发模型组FINS无显著变化,AUC以及HOMA-IR均显著上升;模型建立初,两种模型鼠血清中促炎症因子(TNF-α,IL-18,IL-1β,INF-γ)的含量均比正常对照组要高。在第八周时,诱发模型组鼠促炎症因子部分含量有所下降,自发模型组促炎症因子的含量都明显的升高;两种模型鼠的胰腺等组织均出现明显的炎性病变。结论 八周后自发性2型糖尿病模型糖代谢异常以及炎症反应都日渐加重,长时间维持高血糖症状;诱发性2型糖尿病模型在饲养八周后糖代谢以及炎症反应部分缓解,高血糖症状部分好转。

    • 大气细颗粒物吸入动物模型建立及适用性评价

      2016, 26(9):42-49.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6.09.008

      摘要 (1818) HTML (0) PDF 800.07 K (18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大气细颗粒物(PM2.5)气溶胶慢性吸入致机体损伤的动物模型。方法 制备PM2.5气溶胶连续吸入装置。分别考察不同浓度(100±10 μg/m3、150±10 μg/m3、200±10 μg/m3)、不同时间(1周、2周、4周、8周、12周)、不同方法(非暴露气管内灌注法和气溶胶吸入法)和不同动物(Wistar大鼠、BN大鼠和豚鼠)对模型建立的影响。观察动物一般状态并计算体重增长率与死亡率;检测肺功能包括呼吸频率、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与动脉氧分压(PO2);计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细胞分类;光镜检查气管、肺组织病理。以气管、肺组织病理可见到肺炎为建立成功模型标准,确定建立模型的影响因素。结果 不同浓度PM2.5气溶胶连续吸入8周,Wistar大鼠出现中毒现象,体重增长缓慢,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白细胞总数和单个核细胞计数增加、巨噬细胞比率上升,肺功能指标中呼吸频率增高、动脉血 PO2和 FEV1/FVC降低,病理示气管、肺组织出现炎症及肺纤维化变化,炎症变化与染毒浓度呈正相关但高浓度死亡率高。持续不同时间(1周、2周、4周、8周和12周)吸入相同浓度,Wistar大鼠染毒动物气管肺组织病变8周起显著但与12周无差异。不同方法(非暴露气管内灌注法和气溶胶吸入法)Wistar大鼠连续吸入8周,两法染毒效果相当但吸入法动物死亡率低。Wistar大鼠、BN大鼠和豚鼠不同动物连续吸入8周,三种动物效果相当但Wistar大鼠死亡率低。结论 选用Wistar大鼠吸入浓度为150±10 μg/m3的PM2.5气溶胶连续8周可建立合适的PM2.5致机体损伤动物模型,研究制备一个与PM2.5损伤机体相似的致病环境,率先建立既适合全国大范围,同时具有福建地区特点PM2.5致机体损伤动物的模型,将促进PM2.5预防与治疗措施研究的开展。

    • 陆眠宁复合麻醉巴马小型猪超声心动图检查分析

      2016, 26(9):50-53.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6.09.009

      摘要 (2041) HTML (0) PDF 668.35 K (20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陆眠宁复合麻醉对小型猪的全身麻醉效果,强调全身麻醉的安全保障意识。采用超声心动图研究正常小型猪心脏的主要功能和结构,为后续比较医学研究做准备。方法 43头巴马小型猪,耳后颈部肌肉注射5 mL 混合液:陆眠宁,硫酸阿托品,氟哌利多各1支,全麻后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麻醉显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总检查时间、苏醒时间及其他麻醉相关情况。简介气管插管术。结果 麻醉诱导期为(18±3)min,麻醉期(40±5)min,苏醒期(60±10)min。左房直径LAD(2.54±0.20)cm,左室舒张末直径LVDd(3.41±0.25)cm,左室收缩末直径LVDs(2.28±0.23)cm,室间隔厚度IVSTd(0.60±0.07)cm,左室后壁厚度LVPWTd(0.59±0.07)cm,主动脉宽度AoD(1.77±0.18)cm,左室舒张末容积EDV(48.59±8.31)mL,左室收缩末容积ESV(18.28±4.46)mL,每搏输出量SV(39.30±5.16)mL,左室射血分数EF(62.76±5.01)%。结论 陆眠宁与氟哌利多、硫酸阿托品复合麻醉,用于小型猪的心动图检查,是一种简便快速、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本研究获得了正常小型猪心脏主要功能和结构的资料,为科研和兽医临床提供参考。

    • 高龄大鼠血管钙化及血管壁骨桥蛋白、骨钙素表达的研究

      2016, 26(9):54-60,68.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6.09.010

      摘要 (1754) HTML (0) PDF 1.29 M (13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高龄大鼠血管钙化的发生情况,以及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骨钙素(osteocalcin,OC)在高龄大鼠动脉血管壁表达的变化。方法 选择20只20月龄的SD大鼠为实验组,20只3月龄的SD大鼠为对照组,取大鼠的主动脉条、心脏和肾组织备检。HE染色观察血管形态,Von Kossa染色判断钙盐沉积程度,免疫组化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blot)测定血管壁OPN、OC的表达情况。结果 实验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排列紊乱,中膜层厚度增加,弹力板断裂,血管纤维化程度增高;对照组大鼠血管内膜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排列整齐,弹力板完整。实验组大鼠的大动脉和微小动脉内均可见钙盐沉积,对照组动脉未见钙盐沉积。实验组大鼠血管壁OPN、OC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上调(P<0.05)。结论 血管中膜钙化可能是血管老化的病理表现,血管钙化的形成可能与骨形成相关蛋白OPN和OC的表达上调有关。

    • 压力负荷型慢性心衰大鼠的心电图特征

      2016, 26(9):61-63,75.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6.09.011

      摘要 (2072) HTML (0) PDF 660.36 K (15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采用心电图检测压力负荷型慢性心衰大鼠并分析其特点。方法 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组)和心衰组(HF组)。心衰组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法制备模型,假手术组只穿线不缩窄。Ⅱ导联心电图检测肢体导联并统计分析数据。结果 术后10周,心电图检测显示几个特点:心衰组(HF组):①心率、P波振幅和P波时限都明显增加(P<0.05);②R波振幅明显大于S组大鼠(P<0.05);③心电图的J点位移明显抬高(P<0.05),而ST高度则明显降低(P<0.05)。结论 压力负荷型心衰大鼠的心电图特征明显,心电图检测作为一种无创的方法可以有效的评价大鼠压力负荷型心力衰竭。

    • 利拉鲁肽对大鼠压力负荷型慢性心衰的保护作用

      2016, 26(9):64-68.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6.09.012

      摘要 (1872) HTML (0) PDF 674.36 K (17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利拉鲁肽对压力负荷型慢性心衰大鼠心脏功能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3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心衰组、利拉鲁肽组,每组10只大鼠。心衰组、利拉鲁肽组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法制备模型,假手术组只穿线不缩窄。利拉鲁肽组术后12周给予利拉鲁肽皮下注射,2 mg/kg·d,共30 d。假手术组和心衰组给予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给药30 d后给大鼠称重,并使用压力容积系统来检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同时对大鼠的各个器官称重。将大鼠麻醉后,腹主动脉抽血离心后取血清,按试剂盒方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B型钠尿肽(BNP)、丙二醛(MDA)。结果 心脏称重显示,利拉鲁肽组的心脏重量明显低于心衰组(P<0.05)。压力容积系统检测血流动力学显示,相比于假手术组,利拉鲁肽组大鼠的Ves、Ved、Pmax、Pes、Ped值均有明显降低(P<0.05),dP/dt max、-dP/dt min、EF和PowMax值则明显增加(P<0.05)。和心衰组相比,利拉鲁肽组大鼠血清中的SOD值明显增加(P<0.05),BNP值则明显降低(P<0.05)。结论 利拉鲁肽可以改善心衰大鼠左心室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减轻心肌细胞的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抗氧化作用相关。

    • >技术方法
    • 小鼠冷冻胚胎、精子常见病原菌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2016, 26(9):69-75.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6.09.013

      摘要 (1638) HTML (0) PDF 932.54 K (15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实验动物冷冻资源(胚胎、精子等)常见病原菌的微量、快速监测方法。方法 以实验动物三个常见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为研究对象,分别提取三个阳性菌株的DNA,通过引物设计和相应PCR条件的优化,建立三种阳性菌株的PCR检测方法。然后提取冷冻资源(胚胎、精子等)中的DNA,按照三个阳性菌的PCR条件进行检测,并将一部分样品DNA用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检测。结果 ①成功建立三个阳性菌株的PCR检测方法。三种病原菌的最低检测浓度,金黄色葡萄球菌为4.19×10-5 ng/μL,肺炎克雷伯氏菌为1.98×10-5 ng/μL,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为1.07×10-3 ng/μL.②通过普通PCR和荧光定量PCR方法均未检测出样品中三种阳性菌的存在。结论 建立了小鼠冷冻胚胎、精子常见病原菌微量、快速检测方法。

    • >研究进展
    • MicroRNA-424参与多种疾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2016, 26(9):76-82.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6.09.014

      摘要 (1645) HTML (0) PDF 695.47 K (13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20余年大量研究发现miRs靶向mRNA,通过降解mRNA或抑制其翻译,控制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等多种生理病理过程,参与个体发育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近年研究发现miR-424是血管生成的重要调节因子,参与了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本文对miR-424在感染性疾病、血管性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及生殖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中的表达变化、作用及机制进行了综述。

    • 糖尿病研究中的动物模型进展

      2016, 26(9):83-87.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6.09.015

      摘要 (1715) HTML (0) PDF 647.05 K (23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虽然糖尿病的研究不断有新的进展,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不断更新,但其危害并没有明显降低,反而呈现逐年加重的趋势。为了更深入、全面地揭示糖尿病机制,研发更有效、可靠、无低血糖风险的药物必须清楚了解相应的疾病模型。该文就糖尿病动物模型的种类,建模方法,优缺点,适用范围等进行综合评述,旨在为研究者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提供参考。

    • ADHD实验动物模型比较研究

      2016, 26(9):88-92,82.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6.09.016

      摘要 (2319) HTML (0) PDF 703.82 K (14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总结ADHD动物模型的研究情况,分析各种模型的优势与不足,为建立理想ADHD动物模型提供参考,为今后ADHD的实验研究提供新思路。方法 搜集ADHD动物模型相关文献,分析归纳各种模型的来源及应用范围,总结其优缺点。结果 ADHD模型主要分为四大类型:遗传学模型、神经损伤模型、人工筛选模型及环境适应性模型。四类模型建模目的不同,应用范围各异,互有优劣。结论 按有关评价标准,尚无理想的ADHD动物模型,SHR大鼠是当前相对完善的模型。动物模型的选择应根据研究的目的进行筛选,建立理想的ADHD动物模型是重要的研究方向。

    • 乙肝病毒体内外感染模型研究进展

      2016, 26(9):93-98.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6.09.017

      摘要 (1729) HTML (0) PDF 666.81 K (15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乙肝病毒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病原体之一。目前,利用针对乙肝病毒和宿主分别建立的细胞模型和动物模型,广泛应用于乙肝病毒的基础研究、新药研发和新疗法的探索。但是,这些模型仍然存在某些方面的缺陷,如感染率低、感染期短,与人存在较大的种属差异等,最重要的是,这些模型无法完全模拟乙肝病毒自然感染人的过程及产生病理变化。本文对近十五年来主要乙肝病毒体内外感染模型及其最新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为今后建立新型乙肝病毒感染模型提供参考。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
    防诈骗提示!请勿点击不明链接或添加个人微信。编辑部所有邮箱后缀均为@cnilas.org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