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第26卷第10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报告
    • 脊髓灰质炎疫苗脑内法猴体神经毒力试验病理学评价方法的探讨

      2016, 26(10):1-4.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6.10.001

      摘要 (1453) HTML (0) PDF 712.11 K (13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脊髓灰质炎疫苗脑内法猴体神经毒力试验病理评价方法。方法 采用恒河猴双侧丘脑内注射给药,观察21 d后进行解剖,完整取出脑和脊髓,经修切后脱水包埋,切片经HE染色和没食子蓝染色后在光镜下观察,对神经组织病变进行评分,根据分值对病变严重程度进行判定。本研究涉及12批实验中的240动物。结果 本方法对左右大脑包括针迹在内的不同部位、中脑、小脑、脑桥、延髓、颈膨大、腰膨大进行取材,参照脊髓法神经毒力试验病理学评价的半切面评分方法,对双侧脑干、颈髓和腰髓的病变进行评价并计分,根据平均分值并结合具体病变情况分别判定此3个部位的病变程度。本研究中特异性的神经系统病变的发生率15%。各型疫苗病变发生率相似,轻微病变出现的比例最高。较严重的病变主要见于Ⅲ型疫苗。结论 在脑内法神经毒力试验中,用半切面评分方法对病变进行评分,较客观地反映了神经系统病变的情况,方法简便易行,实用性较强,利于判断标准的统一,可作为脊髓灰质炎疫苗脑内法神经毒力试验病理学评价方法的参考。

    • 基于牛分枝杆菌PPD的猕猴全血IFN-γ释放试验观察

      2016, 26(10):5-8,18.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6.10.002

      摘要 (1847) HTML (0) PDF 740.90 K (13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全血IFN-γ释放试验在猕猴分枝杆菌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首先测定结核菌素试验(TST)阳性、阴性猕猴血清样本的基础IFN-γ含量。然后以PBS为对照,200 IU bovine-PPD为刺激抗原,分别与TST阴性和阳性猕猴肝素抗凝血共培养约24 h,收集血浆,测定IFN-γ含量。通过分析抗原刺激前后血浆IFN-γ含量变化和刺激指数探讨全血IFN-γ释放试验的诊断效能。结果 TST阳性猕猴血清基础IFN-γ含量明显高于TST阴性猕猴,但离散度都较大。PPD刺激前后,TST阴性猕猴血浆IFN-γ含量无明显变化,而TST阳性猕猴血浆IFN-γ含量明显升高(P<0.01)。刺激指数结果显示,TST阳性猕猴明显高于TST阴性猴(P<0.01)。ROC曲线分析表明,血浆IFN-γ含量和刺激指数均可作为全血IFN-γ释放试验的评价指标。结论 本研究基于小样本量的实验结果证实,全血IFN-γ释放试验是猕猴分枝杆菌快速诊断的有益补充方法。

    • 6种常用SPF级大小鼠繁殖性能测定与分析

      2016, 26(10):9-13.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6.10.003

      摘要 (1705) HTML (0) PDF 703.46 K (13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测定、分析本中心保存的6种常用SPF级大小鼠(SD大鼠、C57BL/6小鼠、BALB/c小鼠、NIH小鼠、KM小鼠、ICR小鼠)的主要繁殖性状。方法 近交系小鼠采用全同胞同居交配,封闭群大鼠和小鼠采用循环交配。测定这6种品系大小鼠第1~4胎所生仔鼠的平均产仔数、平均带仔数和平均离乳数,并计算离乳率。同时测定初配日龄、初产日龄、初产间隔和各胎胎间隔。结果 近交系小鼠的平均产仔数均为6~7只,前3胎繁殖数据基本保持稳定,第4胎各项数据相比第3胎明显下降(P<0.05)。BALB/c小鼠的离乳率在98%~99%,C57BL/6小鼠为96%~98%。封闭群实验动物的平均产仔数可达12~14只,第2~3胎平均产仔数均较第1胎明显升高(P<0.05),但第4胎又比第3胎显著下降(P<0.05)。NIH、KM和ICR小鼠的离乳率都维持在98%~99%;SD大鼠的离乳率则略低(95%~97%)。小鼠的初配日龄在70 d~80 d之间,大鼠在109 d;封闭群小鼠的初产日龄和初产间隔低于近交系小鼠,大鼠的初产日龄和初产间隔分别为136.3 d和27.7 d;近交系小鼠的胎间隔在34 d~40 d之间,封闭群小鼠在25.5 d~28.7 d之间,大鼠在32.8 d~33.8 d之间。结论 本中心保存的6种常用大小鼠繁殖性能较高,获得的繁殖性能参数为华南地区实验大小鼠商业化生产和啮齿类实验动物资源库的建立提供依据和基础数据。

    • 桃核承气汤对大鼠肝性脑病模型干预治疗的分析

      2016, 26(10):14-18.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6.10.004

      摘要 (1254) HTML (0) PDF 742.80 K (13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桃核承气汤(去甘草)对硫代乙酰胺(TAA)诱导的大鼠肝性脑病的干预治疗作用。方法 通过TAA腹腔注射诱导建立大鼠肝性脑病模型,观察桃核承气汤(去甘草)颗粒对肝性脑病的神经行为改变、神经病学测试、血清生化指标及肝脏和脑病理损伤的影响。结果 本实验成功构建了大鼠肝性脑病模型。桃核承气汤(去甘草)颗粒低、中、高剂量均能不同程度地改善TAA引起的HE大鼠的神经反射情况,降低HE级别,降低血氨和生化指标指数以及使病理结果均呈现减轻的现象,其中以高剂量组为最佳(P<0.05),效果与阳性药相近。结论 桃核承气汤(去甘草)对TAA引起的大鼠肝性脑病有较好的预防治疗作用,本实验为该方剂的临床肝性脑病的使用提供了坚实的实验依据。

    • 慢性心力衰竭大鼠肝脏组织的代谢轮廓

      2016, 26(10):19-24.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6.10.005

      摘要 (1444) HTML (0) PDF 783.36 K (13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慢性心力衰竭大鼠肝脏组织代谢轮廓模型,从代谢角度探索慢性心衰肝脏代谢变化规律,探寻对心力衰竭分子机制及疾病诊疗具有价值的特征代谢物。方法 Wistar雄性大鼠20只,心衰组行腹主动脉缩窄手术,对照组行假手术,术后饲养24周。利用代谢组学研究平台对大鼠肝脏组织进行代谢轮廓分析,建立心衰大鼠肝脏组织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模型及主成分分析模型,结合SPSS 19.0软件的数据处理最终得到特征代谢物。结果 成功建立了主成分分析模型及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模型,同时从模型中筛选并鉴定了10种在心衰组与对照组具有差异的特征代谢物,包括溶血磷脂酰胆碱、溶血磷脂酰乙醇胺,油酸,甘氨胆酸,硫酸脱氢表雄酮等物质。结论 构建的代谢轮廓模型很好地拟合慢性心衰大鼠肝脏的代谢紊乱状态,筛选出的特征代谢物可为该疾病的病理生理分子机制以及该疾病诊疗等提供参考和帮助。

    • 谷氨酰胺联合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在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2016, 26(10):25-31.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6.10.006

      摘要 (1460) HTML (0) PDF 882.99 K (10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谷氨酰胺联合脐血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在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作用。方法 体外复苏并培养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前备用,观察CM-DiI荧光标记后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去向。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组,谷氨酰胺组,MSCs移植组及联合组每组各15只。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灌肠,损伤组采用TNB(S乙醇稀释)灌肠,在TNBS建模后1 h,谷氨酰胺组于尾静脉输入谷氨酰胺0.45 g/kg、MSCs移植组于尾静脉输入1×1010/L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悬液,联合组尾静脉输入谷氨酰胺0.45 g/kg+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悬液1×1010/L。通过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白介素-6(IL-6)、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各组于再灌注1 h、3 h后检测肠组织含水率;通过RT-PCR、Western blot观察大鼠肠黏膜上皮细胞caspase-3、NF-kB、Bcl-2在谷氨酰胺联合MSCs移植后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通过荧光示踪法观察到移植的MSCs细胞分布于肠粘膜淋巴组织内和腺上皮细胞间,表明MSCs可能参与了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修复过程。各组大鼠血清中SOD、IFABP、IL-6的含量变化比较,损伤组血清中IFABP、IL-6的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增加,而谷氨酰胺组,MSCs移植组及联合组与之比较,则显著减少,联合组减少更为明显,损伤组血清中SOD的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减少,而谷氨酰胺组,MSCs移植组及联合组与之比较,则显著增高,联合组增高更为明显(P<0.05)。再灌注1 h和3 h,损伤组肠组织含水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与损伤组相比,谷氨酰胺组、MSCs移植组及联合组肠组织含水率值均显著降低,联合组降低更为明显,而谷氨酰胺组、MSCs移植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损伤组肠黏膜上皮细胞caspase-3、NF-kB的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上调,Bcl-2的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5),而谷氨酰胺组、MSCs移植组及联合组与之比较,caspase-3、NF-kB的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下调,Bcl-2的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5),谷氨酰胺组及MSCs移植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组与联合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 谷氨酰胺组及MSCs移植后,明显减轻了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其可能通过抑制caspase-3、NF-kB表达和促进Bcl-2表达减轻肠黏膜缺血再灌注损伤。

    • 血管活性肠肽(VIP)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大鼠脑组织IL-17A含量的影响

      2016, 26(10):32-35,68.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6.10.007

      摘要 (1597) HTML (0) PDF 786.84 K (13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大鼠脑组织IL-17A含量的影响。方法 60只健康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EAE对照组、VIP低剂量防治组和VIP高剂量防治组。利用髓鞘碱性蛋白(MBP)+完全福氏佐剂(CFA)诱导建立EAE模型。自造模当日起,每隔一日分别对VIP低、高剂量防治组大鼠腹腔注射VIP 4 nmol/kg(0.2 mL)、16 nmoL/kg(0.8 mL),正常对照组及EAE对照组注射0.8 mL生理盐水,连续10 d。观察大鼠发病情况;ELISA法检测脑组织匀浆中IL-17A因子含量变化;免疫组化技术,利用抗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抗体(GFAP)检测脑组织内的星型胶质细胞活化情况。结果 VIP各剂量防治组大鼠发病潜伏期延长、进展期缩短、发病高峰期神经功能障碍评分(NDS)降低,脑组织匀浆中IL-17A含量降低,活化的星型胶质细胞即GFAP+细胞量减少,且各剂量组间存在一定剂量依赖关系。结论 VIP通过降低脑组织中IL-17A含量、抑制星型胶质细胞活化,发挥对EAE的防治作用。

    • 槲芪散对肝癌前病变端粒酶活性的调控作用

      2016, 26(10):36-42.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6.10.008

      摘要 (1723) HTML (0) PDF 1016.76 K (13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端粒酶在肝癌前病变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及方剂槲芪散(HQS)、君药槲寄生对其活性的调控机制。方法 将大鼠分为模型组、HQS大剂量组[8 g/(kg·d)]、小剂量组[4 g/(kg·d)]、槲寄生碱组[8 mg/(kg·d)]及正常组。运用经典的Solt-Farber二步法复制大鼠肝癌前病变的模型,采用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肝脏组织中γ-谷氨酰转肽酶活性的表达;免疫荧光的方法检测肝脏组织中AFP的表达;采用Quantitative Telomerase Detection Kit(QTD Kit)测定肝脏组织中端粒酶的活性;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肝脏组织中NF-κB P65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的方法测定IκB-α在胞浆蛋白中的含量。结果 HQS和槲寄生总碱治疗后,肝脏中γ-GT阳性灶面积、AFP的阳性细胞数均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0.05);同时显示治疗组大鼠肝脏中NF-κB P65的阳性细胞数较模型组相比明显减少(P<0.05);治疗后IκB-α在胞浆中的蛋白含量与模型组相比有所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HQS和槲寄生总碱能够抑制肝癌前病变组织端粒酶活性的表达,其作用是通过抑制凋亡相关基因NF-κB的过表达,增加IκB-α的表达,进而降低端粒酶的活性。

    • 针刺对人羊膜间充质细胞移植治疗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的协同效应

      2016, 26(10):43-49.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6.10.009

      摘要 (1406) HTML (0) PDF 714.46 K (13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针刺联合人羊膜间充质细胞(human amniotic mesenchymal cells,HAMCs)移植对去卵巢骨质疏松协同效应研究。方法 选择雌性未孕的Wistar大鼠45只,完全随机分组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实验组(针刺+人羊膜间充质细胞移植),每组各15只。各组手术伤口恢复后,第7天开行针刺+尾静脉注射HAMCs液(假手术组除外)连续干预12周,于末次干预后24 h,处死大鼠并采集标本。从开始干预至处死,每周测定1次各组大鼠的体质量,双能X线吸收骨密度仪分别测定左侧股骨中点、远端和近端骨密度,用原子吸收法测定其骨钙含量;干预12周后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HVD)、I型胶原C端肽(CTX-I)、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P5b)的表达变化;干预12周后检测各组大鼠生物力学性能的变化。干预12周后RT-PCR技术检测椎骨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基因表达情况。结果 假手术组大鼠体重逐渐增加,符合动物自然生长规律,模型组于造模后两个月开始,体重却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实验组体重渐增,与假手术组相近。模型组比较假手术组的骨密度和骨钙含量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较,实验组的骨密度和骨钙含量含量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A法显示,血清25-HVD、CTX-I、BAP、TRAP5b的表达,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显著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实验组显著升高,(P<0.05)。生物法力学检测显示,假手术组的极限载荷、极限应力和弹性模量比模型组有显著增高(P<0.05),实验组的极限载荷和弹性模量比假手术组有显著增高(P<0.05)。RT-PCR检测显示TGF-β1的m-RNA的表达,与假手术组、模型组比较,实验组明显上调(P<0.05)。结论 针刺联合人羊膜间充质细胞(HAMCs)移植具有较好的对去卵巢骨质疏松协同效应,可改善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症的作用。

    • 北京中国农大小型猪三个亚系群体的遗传状况分析

      2016, 26(10):50-55.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6.10.010

      摘要 (1679) HTML (0) PDF 703.40 K (15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北京地区中国农大小型猪三个亚系群体进行遗传质量评价与分析。方法 利用DB11/T828.3-2011中的25对微卫星引物,对3个中国农大小型猪亚系群体进行微卫星分型,利用群体遗传分析软件Popgen32对所得结果进行处理分析。结果 农大I系、农大II系和农大III系小型猪群体分别得到130、122和138个等位基因,平均杂合度分别为0.6759、0.5967、0.6779,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6344、0.5540、0.6403;农大II系和农大III系的遗传距离为0.4251,农大I系与农大II系的遗传距离为0.2084。结论 三个亚系中,农大II系和农大III系小型猪均具有较好的遗传多样性和稳定性,符合封闭群动物的群体遗传特征。

    • 组织块法分离培养小鼠脾脏间充质干细胞

      2016, 26(10):56-60.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6.10.011

      摘要 (2410) HTML (0) PDF 797.37 K (13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组织块培养法,建立一种高效可靠的小鼠脾脏间充质干细胞分离扩增策略。方法 无菌条件下取小鼠脾脏组织充分碾碎,使用胶原酶消化获得的脾脏基质组织,将消化后的组织块种于培养瓶中,观察从组织块中迁移出的细胞形态,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其表型,并将其做成骨和成脂肪诱导分化。结果 消化后的脾脏组织块中迁移迁移出大量梭形纤维样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表明,该种细胞高表达CD29、CD44、Sca-1和CD105,低表达CD11b、CD34、CD45和Ia。多向分化实验结果表明:小鼠脾脏基质组织中迁移出的细胞具有较好的成脂肪和成骨分化能力。结论 组织块法可以分离培养出小鼠脾脏间充质干细胞,所获得的细胞纯度高,分化能力强,为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细胞模型。

    • PCR检测实验恒河猴和食蟹猴群体中幽门螺杆菌和“猕猴螺杆菌”的感染

      2016, 26(10):61-68.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6.10.012

      摘要 (1741) HTML (0) PDF 1.38 M (13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调查国内实验恒河猴和食蟹猴中幽门螺杆菌和“猕猴螺杆菌”的感染情况。方法 参考文献中的螺杆菌属16S rRNA和幽门螺杆菌16S rRNA的引物序列,和新设计的“猕猴螺杆菌”16S rRNA特异性引物,在人工养殖的45只成年恒河猴和90只成年食蟹猴粪便样本中,通过qPCR或常规PCR检测来初步调查这两种猕猴中两种螺杆菌的感染情况。结果 在恒河猴中幽门螺杆菌和“猕猴螺杆菌”的感染率均为100%,在食蟹猴中幽门螺杆菌和“猕猴螺杆菌”的感染率分别为100%和97.8%。结论 证实我国人工繁育饲养的恒河猴和食蟹猴普遍存在“猕猴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和“猕猴螺杆菌”几乎同时存在于所有人工繁育的实验猴个体中,可能会对这两种猕猴的健康以及相关动物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存在不利影响。

    • 不同剂量野百合碱联合异丙肾上腺素对大鼠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心指数、右心肥厚指数研究

      2016, 26(10):69-71,78.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6.10.013

      摘要 (1526) HTML (0) PDF 693.05 K (11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野百合碱联合异丙肾上腺素对大鼠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心指数、右心肥厚指数。方法 采用SD大鼠64只,雌雄各半,体重200~250 g,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16);模型组(n=48)。模型组分为高剂量组(n=16):80 mg/kg野百合碱采取腹腔一次性注射;10 mg/kg异丙肾上腺素采取腹腔连续注射1周;中剂量组(n=16):55 mg/kg野百合碱采取腹腔一次性注射;8 mg/kg异丙肾上腺素采取腹腔连续注射1周;低剂量组(n=16):30 mg/kg野百合碱采取腹腔一次性注射,3 mg/kg异丙肾上腺素采取腹腔连续注射1周。动物饲养到第6周后,行肺动脉压和右心室内压检测,心系数和右心室肥厚指数测定。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低剂量平均肺动脉压和右室收缩压均无差异变化;中剂量组平均肺动脉压、右室收缩压均有差异变化(P<0.05),低剂量组心系数和右心室肥厚指数均无差异显著。中剂量组心系数差异极显著(P<0.01),右心室肥厚指数差异显著(P<0.05)。结论 说明采用一次性注射野百合碱55 mg/kg,联合连续注射8 mg/kg异丙肾上腺素1周。既保证了大鼠的存活率,又保证了肺动脉高压的成功形成,野百合碱和异丙肾上腺素能对大鼠产生肺动脉高压,导致心气虚弱。

    • >技术方法
    •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实验动物沙门氏菌检测方法的建立与评价

      2016, 26(10):72-78.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6.10.014

      摘要 (1940) HTML (0) PDF 761.94 K (14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实验动物沙门氏菌检测方法,应用于实验动物沙门氏菌的检测。方法 提取小鼠粪便DNA样本,分别针对16S rDNA区域、23S rDNA区域、16S~23S rDNA IS、23S~5S rDNA IS、gyrB优选区域设计通用引物,对各个引物进行测试分析,优化扩增条件并建库,利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区分42个样本中的沙门氏菌,评价该方法的特异性和稳定性。结果 筛选发现沙门氏菌的菌种分类优选区域为gyrB基因,gyrB基因引物序列为FP5’-AACCACCGCAATCAGACCTT3’,FP5’-AGCCACGAAACCTTCACYA-3’。对引物进行优化,确定最佳扩增条件及样品上样量并正式建库,通过高通量测序和序列分析能检测出42个样品中极微量的沙门氏菌,检测方法稳定,灵敏度高,检测限可达0~102的cfu。结论 本实验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建立了一套完整检测实验动物沙门氏菌的生物体系,能检测出实验动物体内极微量的沙门氏菌,检测方法稳定性好,灵敏度高,可沿用至其他种类病原微生物的检测。

    • 一种简易小鼠尾静脉注射固定法——笼盖压制法

      2016, 26(10):79-81.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6.10.015

      摘要 (1876) HTML (0) PDF 667.37 K (15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介绍一种简便易行的小鼠尾静脉注射固定方法。方法 20只BALB/C雄性荷瘤裸鼠,由实验员A和实验员B用笼盖压制法固定小鼠进行尾静脉注射,观察注射完成时间和成功率。结果 两位实验员100%均可完成尾静脉注射。结论 笼盖压制法为小鼠进行尾静脉注射提供了一种简易方法,特别对于特殊形态的小鼠进行尾静脉注射更加有效。

    • 一种小鼠尾静脉注射的操作方法

      2016, 26(10):82-84.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6.10.016

      摘要 (1908) HTML (0) PDF 687.90 K (25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为小鼠尾静脉注射提供一种实用的装置与使用方法。方法 利用自制装置上的恒温部分、照明部分以及固定部分进行小鼠尾静脉注射操作,对比使用装置进行操作前后注射的难易程度及完成时间的差别。结果 使用自制装置进行尾静脉注射更准确更快速。结论 该自制装置在小鼠尾静脉注射操作过程中能明显提高注射成功率,缩短注射时间。

    • >标准专栏
    • 中国实验动物从业人员标准的编制

      2016, 26(10):85-90.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6.10.017

      摘要 (1948) HTML (0) PDF 642.19 K (13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实验动物科学发展对生物医学、药学等领域研究起到支撑作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从业人员素质直接影响实验动物行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本标准制定的目的是规范实验动物从业人员要求,加强培训和资质认证工作,以推动从业人员素质提高。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
    防诈骗提示!请勿点击不明链接或添加个人微信。编辑部所有邮箱后缀均为@cnilas.org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