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向本旭 , 孙芳玲 , 刘婷婷 , 艾厚喜 , 郭德玉 , 王宇峰 , 田欣 , 祝自新 , 郑文荣 , 王文
2016, 26(1):1-6.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6.001.001
摘要:目的 研究莫诺苷对缺血再灌注7 d大鼠皮层中金属基质蛋白酶组织抑制剂(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 TIMP)表达的影响。方法 25只雄性SD大鼠采用改良Zealonga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CAO)模型,术后随机分为模型组、莫诺苷小剂量组、中剂量组、大剂量组,每组5只。造模3 h后按30、90、270 mg/kg剂量每天一次灌胃莫诺苷。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荧光染色法(Immunofluorencent staining)分析莫诺苷对脑缺血再灌注7 d大鼠患侧皮层TIMP表达的影响。结果 脑缺血再灌注7 d后,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TIMP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 < 0.01);同模型组相比,莫诺苷中剂量组(90 mg/kg)和大剂量组(270 mg/kg)TIMP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 < 0.05;P < 0.01)。结论 莫诺苷可以上调TIMP在大脑皮层内的表达,有助于脑卒中后血脑屏障的保护及修复。
刘洋 , 焦玥 , 孙丹丹 , 王丹巧 , 赵小亮 , 李涛 , 张美玉
2016, 26(1):7-13.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6.001.002
摘要:目的 观察中药首乌方(shou wu fang,SWF)对左旋多巴诱发异动症(levodopa-induced dyskinesias, LID)模型大鼠行为学指标及其脑内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影响,探讨首乌方干预异动症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6-羟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6-OHDA)脑内立体定位注射造成偏侧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大鼠模型,成模动物灌胃投予左旋多巴(levodopa, L-DOPA)或L-DOPA+不同剂量SWF,分为L-DOPA组、L-DOPA+SWF低剂量组、LID+SWF高剂量组,另设假手术组。所有动物连续给药22 d,给药期间对大鼠进行异常不自主运动(abnormal involuntary movement, AIM)评分。第 22天采用微透析技术对清醒大鼠纹状体细胞外液进行取样,并采用高效液相-荧光法检测样本中谷氨酸(glutamate, Glu)、γ-氨基丁酸(GABA)水平动态变化。结果 大鼠给服L-DOPA后,逐渐出现AIM,至给药结束,与假手术组相比,L-DOPA组AIM评分显著升高(P < 0.01);与L-DOPA组相比,L-DOPA+SWF高剂量组AIM评分显著降低(P < 0.05)。第22天,与假手术组相比,各给药组大鼠纹状体细胞外液Glu、GABA水平升高,其中L-DOPA组Glu、GABA水平表现出统计学差异(P < 0.05);与L-DOPA组相比,L-DOPA+SWF高剂量组Glu水平明显降低(P < 0.05)。给药后60 min,L-DOPA+首乌方各剂量组Glu、GABA水平均显著低于L-DOPA组(P < 0.05, P < 0.01)。结论 SWF能够减轻L-DOPA引起的副反应,改善LID大鼠行为学症状,其作用机制或与其改善LID大鼠脑内异常的氨基酸类神经递质水平有关。
孙秀萍 , 杨久山 , 徐艳峰 , 徐玉环 , 宋铭晶 , 秦川
2016, 26(1):14-18.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6.001.003
摘要:目的 通过饮入方式,慢性给予皮质酮,观察皮质酮对动物抑郁样行为和海马突触素的影响。 方法 c57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皮质酮组,每组10只。皮质酮组饮用含皮质酮的0.45%羟丙基-β-环糊精溶液,5 mg/kg/d。正常组动物给予0.45%羟丙基-β-环糊精溶液。造模35 d后,进行行为学实验。行为学实验结束后,动物灌注固定,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突触素-1的表达。结果 糖水偏爱测试结果表明,正常组和皮质酮组糖水偏爱指数无显著性差异(P > 0.05)。强迫游泳实验结果表明,皮质酮组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显著延长(P < 0.05)。空场实验结果显示,正常组和皮质酮组总路程和速度无显著性差异。皮质酮组中央区停留时间、路程及进入中央区频次减少,边缘区停留时间增加(P < 0.05,P < 0.01,P < 0.01,P < 0.01)。新奇抑制摄食实验结果表明,皮质酮组摄食潜伏期显著延长(P < 0.05),5 min内摄食量无变化。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皮质酮组突触素-1表达显著下降(P < 0.05)。结论 通过饮入方式,慢性给予皮质酮,动物出现抑郁样表现,可能与海马突触素-1表达减少,神经突触传递效能降低有关。
王玮 , 余柄廷 , 李建芳 , 李彦涵 , 刘丽君 , 胡凝珠
2016, 26(1):19-24.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6.001.004
摘要:目的 探讨低分子量肝素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sodium,LMWH-Na)佐剂对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 virus,HAV)疫苗诱导小鼠体液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 将ICR小鼠随机分成8组,6只/组,分别为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HepA-l (18 EU)与5种不同剂量(100 μL,20 μL,10 μL,1 μL,0.1 μL)的低分子量肝素钠混合免疫小鼠作为实验组,并取生理盐水作为阴性对照组(Blank)、HepA-l (18 EU)作为阳性对照组、HepA-l混合 Al(OH)3(300 μg)作为铝佐剂对照组,共免疫一次,于免疫后第 4、8、12、16周进行尾静脉采血,采用 ELISA 法检测小鼠血清中抗 HAV 抗原特异性 IgG 抗体水平。在试验期间,对小鼠的健康状况进行观察,并于免疫16周后,取低分子量肝素钠最大剂量组100 μL组及生理盐水组小鼠肾脏、脾脏、肝脏、肺脏、心脏各主要器官制作病理切片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除阴性对照组外,各组小鼠免疫后第4周后均产生抗-HAV IgG,并随时间的延长抗体水平逐渐升高,于第 8 周达到最高值,此后逐渐下降。同一时间不同组的抗体水平不同。其中,第4周,第8周,铝佐剂对照组,低分子量肝素钠100 μL组,低分子量肝素钠20 μL组,低分子量肝素钠10 μL组的抗体水平高于阳性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第12周,铝佐剂对照组,低分子量肝素钠20 μL组和低分子量肝素钠10 μL组的抗体水平高于阳性对照组(P < 0.05),第16周,铝佐剂对照组和低分子量肝素钠10 μL组的抗体水平高于阳性对照组(P < 0.05),但在整个实验期间,低分子量肝素钠各组的抗体水平都低于铝佐剂对照组的抗体水平。表明低分子量肝素钠可增强 HAV 抗原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具有佐剂效应, 最佳剂量为10 μL/组,但其佐剂效应低于铝佐剂效应。试验期间,各组小鼠均未出现异常。低分子量肝素钠100 μL组小鼠肾、脾、肝、肺、心组织均未观察到病变。结论 低分子量肝素钠可明显增强 HAV 抗原诱导小鼠的体液免疫应答,具有成为新型疫苗佐剂的研发价值。
2016, 26(1):25-28.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6.001.005
摘要:目的 探寻改良颅内加压法制作兔脑死亡模型及维持脑死亡状态的方法。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15只,随机分成2组:假手术组(B组,n=6),仅颅内插管,行麻醉维持;脑死亡组(A组,n=9),通过改良的颅内加压法制作脑死亡模型。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的变化。通过呼吸机和血管活性药物将生命体征维持在某一可控水平。结果 A组9只兔中8只建模成功,在颅内加压过程中随着颅内压力的增高,MAP和HR呈波浪状逐渐升高。麻醉状态下和脑死亡时MAP峰值分别为(80.63±8.45) mmHg、(111.63±7.71) mmHg,二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麻醉状态下、脑死亡时和脑死亡后2 h的HR分别为(153.25±14.35) 次/min、(262.38±16.60) 次/min和(218.50±10.27) 次/min,三者之间两两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 < 0.05)。结论 与传统术式相比,改良后的方法可以稳定、可靠地建立兔脑死亡模型;通过及时有效的呼吸、循环支持,脑死亡状态可以长时间维持。
2016, 26(1):29-36.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6.001.006
摘要:目的 初步探讨过渡期诸氏鲻虾虎鱼的营养需求,为专用配合饲料的开发及相关标准的制定提供数据参考。方法 分别采用卤虫无节幼体(Arternia nauplii, CK)和7种商业化配合饲料 (P30L8,P35L8,P50L8,P55L8;P50L12,P53L12,P55L12) 饲喂过渡期虾虎鱼幼鱼,8周生长实验以测定存活率(survival rate,SR)、增重率(weight gain, WG)、特定生长率(specific growth rate, SGR)和摄食率(feeding rate, FR)、饲料系数(feed conversion ratio, FCR) 等生长指标,并测定不同营养水平下虾虎鱼全鱼(除去内脏)的基本组份。结果 SR饲料组SR (51.78±8.98~68.22±4.95) 较对照组CK (58.22±6.51) 均无显著差异(P > 0.05);WG除P30L8 (130.76±23.67)、P50L12组 (220.86±16.9) 外,各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CK (206±41.91, P < 0.05),且饲料粗脂肪含量相同(8%,12%;能量值相差不大)时,WG随饲料粗蛋白含量的升高而上升; SGR在粗脂肪含量相同时SGR也随饲料粗蛋白含量的升高而上升;FR,FCR P50L8,P55L8;P50L12,P53L12,P55L12组均优于对照组CK (1.74±0.36),且饲料粗脂肪含量8%时随粗蛋白含量上升而下降。此外虾虎鱼鱼体基本组份均与饲料中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关系不大 (P < 0.05)。结论 配合饲料饲替代生物饵料是可行的,且能取得较好的生长效果;饲料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对虾虎鱼鱼体基本组份影响不显著 (P < 0.05);饲料粗蛋白50%,粗脂肪8%时,饲料利用率最好且过渡期虾虎鱼可获得较好的生长效果。
李巍 , 卢领群 , 黄河儒 , 楼琦 , 石巧娟 , 萨晓婴
2016, 26(1):37-41.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6.001.007
摘要:目的 分析物种差异与肠道形态及能量代谢的关系,阐明长爪沙鼠的能量需求。方法 长爪沙鼠、SD大鼠、ICR小鼠各10只,分别单独饲养于代谢笼内,收集5 d动物24 h内的粪便、尿液。尿液及粪便经分别测量体积与重量后,送检尿能与粪能。收集结束后,所有动物称重,麻醉后腹主动脉采血致死,取动物肠道,测量肠长度。结果 大鼠维持的消化能和代谢能分别为314.56 kJ/d、314.55 kJ/d,小鼠分别为10.608 kJ/d、9.799 kJ/d,沙鼠分别为99.828 kJ/d、99.927 kJ/d。大鼠每增加1 g体重需要的消化能和代谢能分别是19.273 kJ和18.831 kJ,小鼠分别是71.842 kJ和72.390 kJ,沙鼠分别是56.142 kJ和55.965 kJ。大、小鼠的消化道总长大于沙鼠,大鼠小肠最长,而沙鼠有较大的盲肠百分比。结论 三种动物在肠道长度和能量需求方面有显著差异。
2016, 26(1):42-45,64.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6.001.008
摘要:目的 比较针刺、温针灸、电针三种不同针灸方法对膝骨关节炎模型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s-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基质金属蛋白酶-1(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MMP-1)、基质金属蛋白酶-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3,MMP-3)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1,TIMP-1)的影响,探讨不同针灸方法治疗膝骨关节炎在关节软骨基质代谢方面的差异。方法 选用新西兰兔3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针刺组、温针灸组及电针组,每组6只。通过切断前交叉韧带建立实验性膝骨关节炎模型,各治疗组选取“后三里”、“犊鼻”穴,分别施以单纯针刺、温针灸及电针治疗,共治疗20次。治疗结束后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中IL-1β、TNF-α、TGF-β1、MMP-1、MMP-3及TIMP-1水平,并比较组间各指标的差异。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血清中IL-1β、TNF-α、TGF-β1、MMP-1水平均明显下降(P < 0.05或P < 0.01),温针灸组MMP-3水平明显升高(P < 0.05);各治疗组间比较,电针组MMP-3水平低于针刺组、温针灸组(P < 0.01),IL-1β、TNF-α、TGF-β1、MMP-1水平各治疗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针刺、温针灸、电针均能调节膝骨关节炎模型血清中异常的IL-1β、TNF-α、TGF-β1、MMP-1水平,使软骨退行性变的部分因素得到控制,从而起到延缓软骨退变的作用,其中温针灸的调节作用较为显著。
李金凤 , 徐桂梅 , 张辰子 , 费帆 , 杨林 , 代路路 , 孙侠 , 邝少松
2016, 26(1):46-53.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6.001.009
摘要:目的 观察银杏叶提取物(ginkgo biloba extract,GBE)对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诱导不同年龄段的帕金森(parkinson's disease,PD)小鼠的防治作用。方法 将8周龄及32周龄各6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阴性组,模型组,GBE给药高、中、低剂量组及阳性组,采用腹腔注射MPTP法制备PD动物模型,采用银杏叶提取物进行灌胃治疗。运用爬杆、悬挂和游泳实验检测小鼠肢体运动功能,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小鼠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小鼠大脑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及纹状体多巴胺转运蛋白(DAT)阳性细胞数目的变化。结果 (1)与阴性对照组比较,8周龄模型组小鼠运动功能得分、大脑GSH-Px活性、黑质TH阳性细胞及纹状体DAT阳性细胞平均光密度值均显著下降,脑组织MDA含量显著升高,说明PD模型复制成功。与模型组比较,银杏叶提取物给药组8周龄小鼠运动功能得分、SOD与GSH-Px活性、黑质TH阳性细胞平均光密度值均显著提高,MDA含量显著下降。(2)与阴性对照组比较,32周龄模型组小鼠运动功能得分、黑质TH阳性细胞以及纹状体DAT阳性细胞平均光密度值均显著下降,SOD与GSH-Px活性降低,脑组织MDA含量升高,说明模型复制成功。与模型组比较,银杏叶提取物给药组32周龄小鼠运动功能得分、SOD活性、黑质TH及纹状体DAT阳性细胞平均光密度值均显著提高,脑组织MDA含量显著下降。结论 银杏叶提取物对MPTP诱导的不同年龄段PD小鼠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田小芸 , 尤金炜 , 董敏 , 方天 , 刘捷 , 恽时锋
2016, 26(1):54-57.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6.001.010
摘要:目的 为了完善先天性白内障大鼠的背景资料,对该大鼠的血压与体重及体温进行了测定,并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 分别取三个体重段的正常睑裂白内障大鼠、小眼白内障大鼠和正常对照SD大鼠各30只,雌雄各半,用多道生理信号采集系统进行实验。结果 三个体重段雌雄大鼠的血压间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随着体重的增加,血压与体重之间逐渐形成相关关系;同品系雄性大鼠标准体重与老龄大鼠血压间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各体重段雌雄大鼠体温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且雄性体温均低于雌性。结论 白内障大鼠的血压、体重和体温的变化符合大鼠的生理特性,为今后该鼠的使用提供理论基础。
张燕 , 马菱蔓 , Sarah Wambui Amadi , 巫冠中
2016, 26(1):58-64.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6.001.011
摘要:目的 旨在建立一种实用的动物慢性代谢疾病模型,探讨高尿酸血症与糖脂代谢的相关性,以及其病理损伤机制。方法 采用高脂高次黄嘌呤饮食+氧嗪酸钾联合造模,检测鹌鹑血清尿酸和甘油三酯动态含量变化,并在实验结束后测定血清中各相关指标,并对肝、肾、主动脉进行病理检测。结果 高脂高次黄嘌呤饲料+氧嗪酸钾诱导可以明显升高鹌鹑血清尿酸和甘油三酯含量。糖耐量实验表明,联合造模组鹌鹑血糖峰值较高,血糖变化曲线下面积均大于其他各组,胰岛素水平也明显较其他组高。联合造模组还能升高血清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活力及尿素氮、肌酐含量,对肝脏、主动脉和肾脏具有明显的损伤作用,这些损伤作用能被苯扎贝特和非布索坦不同程度缓解。结论 高脂高次黄嘌呤食饵+氧嗪酸钾联合诱导可以建立一种简便、稳定、持久的动物慢性代谢疾病模型。
邱波 , 王艳 , 英永 , 屈卉锦 , 王韶艳 , 王凤乾 , 胡建廷
2016, 26(1):65-68.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6.001.012
摘要:目的 采用微球栓塞剂建立犬肾动脉栓塞模型,评价对犬单侧肾动脉栓塞效果及局部组织观察。方法 实验动物为8条beagle犬,试验分为栓塞后即刻、4周、12周、26周四组,每组2只,选择自身对照,分别为微球栓塞组和正常对照组。首先利用微球栓塞剂全部进行左肾动脉栓塞,分别于栓塞后即刻、4周、12周、26周肾动脉造影与DSA复查肾脏栓塞后变化, 随后处死实验动物,对肾脏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 肉眼大体病理观察:被栓塞肾脏的大小与对侧肾脏相比较,栓塞后4周、12周、26 周的肾脏逐渐变小,随着被栓塞时间的延长,变小的程度越明显;被栓塞肾脏的颜色变浅、不均匀;被栓塞肾脏的表面逐渐不光滑、凹凸不平,肾被膜不易分离。光镜观察表现:栓塞后4周、12周、26 周;弓状动脉小分支内仍可见微球充填,动脉壁呈玻璃样变,动脉周围纤维化;随着被栓塞时间的延长,早期肾组织可见多种退行性变化如萎缩、变性、陈旧性肾梗死表现;后期可见肾组织的多种进行性变化如肾小管再生、肉芽组织形成及改建等病理变化。但是,栓塞侧肾脏仍可见近乎正常的肾小球、肾小管结构。 结论 微球栓塞剂对犬单侧肾动脉具有明确的栓塞效果。
2016, 26(1):69-72.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6.001.013
摘要:目的 观察足底电击应激时程对大鼠高架十字迷宫及开场实验焦虑样行为的影响。方法 选取成年雄性SD大鼠按照体重分层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足底电击组,每组12只。足底电击组予以不可逃避性足底电击(0.8 mA,电击10 s,休息20 s,共5 min,1次/d)结合孤养建立大鼠焦虑模型。分别在足底电击7 d及14 d后测高架十字迷宫和开场实验,评估大鼠的焦虑行为。结果 7 d及14 d足底电击后,足底电击组焦虑样行为增加,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 < 0.01),入臂总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运动活性降低。开场实验足底电击组进入中心区次数及中心区逗留时间低于对照组(P < 0.01),运动总距离、直立次数及理毛次数足底电击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运动探索活性降低。比较7天及14天足底电击组行为学结果,可见随着造模天数的增加,大鼠闭臂时间比及闭臂次数比呈现下降趋势(P < 0.05),焦虑程度降低。开场实验运动总距离、直立次数及理毛次数14 d低于7 d,差异具有显著性(P < 0.05),提示大鼠运动探索行为进一步减少,自我关注度降低,抑郁样行为增加。结论 不同时程的足底电击应激导致大鼠焦虑样行为,影响大鼠运动探索活性。随着造模天数的增加,大鼠行为可能从焦虑样向抑郁样改变。足底电击应激焦虑模型造模时程的选择7 d优于14 d。
符策岗 , 曾艳 , 赵红卫 , 刘扬 , 肖运祥 , 陈海丹
2016, 26(1):73-75.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6.001.014
摘要:目的 探讨骨肉瘤动物模型荷瘤成功率的关键因素。方法 24只4~8周龄C3h小鼠,其中C3h/HeJ型6只、C3h/HeN型18只,随机分为2组。A组采用一般脱毛膏脱毛后外侧腋下注射浓度为5×107个数量级/mL的LM8细胞悬液0.2 mL;B组采用动物剃毛器剃毛后外侧腋下皮下注射浓度为5×107个数量级/mL的LM8细胞悬液0.2 mL后每日给于注射处局部按摩,并分别记录肿瘤生长情况。结果 A组成瘤率33%(4/12);B组成瘤率100%。结论 不同的注射技巧对LM8的荷瘤过程及后期护理对成瘤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6, 26(1):76-80.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6.001.015
摘要:DEN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DEN)对人体和动物都存在剧毒性,即使是小剂量注射或口服给药也会造成严重的肝损伤。由于对啮齿类动物诱导肝脏病变的稳定性,DEN常用于观察啮齿类动物肝癌形成全过程中形态学的改变以检测其癌前病变。在应用DEN后小鼠产生的肝损伤会引起肝硬化和肿瘤,使其成为分析人类肝细胞癌的发病机制和过程的理想动物模型。然而,一些研究表明,二乙基亚硝胺的致癌作用可能与动物不同遗传背景,性别,年龄等其他因素相关。因此,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以期建立稳定,成功率高,死亡率低的DEN模型,并对不同目的的实验提供参考。
2016, 26(1):81-85.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6.001.016
摘要:小鼠胚胎干细胞试验(EST)是通过ECVAM正式验证的胚胎和发育毒性的动物试验替代方法。在新技术的推动下,多项优化的EST方法通过基因转染、利用人来源的干细胞、增加检测通量、组合检测终点、量化检测指标等方式,提高了EST方法预测胚胎毒性的科学相关性和检测效率。在整合测试策略的原则之下,经过大规模化学物质的前验证和标准化试验,新的EST方法可单独或作为组合试验的一部分可以应用于先导药物的研发和化学品的胚胎毒性预测及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