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左龙 , 赵越 , 李怀业 , 李凯 , 卢嘉宾 , 韩鸿宾
2014, 24(12):1-7.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4.012.001
摘要:目的 应用磁共振示踪技术定量比较了不同时期的大鼠C6胶质瘤的细胞外间隙扩散参数。并对影响细胞外间隙扩散的细胞外基质成分进行了分析。方法 将示踪剂钆喷酸葡胺(gadolinium-diethylene triamine pentaacetic acid,Gd-DTPA) 作为示踪剂导入大鼠脑细胞外间隙内,采用磁共振示踪法动态监测示踪剂在大鼠脑内的扩散与清除,利用已建立的数学模型,计算有效扩散系数(D*),清除速率常数(k')和半衰期(thalf-life)。对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如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CSPGs)、腱生蛋白C、胶原蛋白IV型进行免疫组化和蛋白质印记分析。结果 与10 d C6胶质瘤相比, 20 d胶质瘤有效扩散系数((6.67±1.78)×10-5mm2/s vs. (1.26±0.27)×10-4mm2/s; t=4.265; P<0.01)及清除速率常数((7.67±2.29) ×10-5mm2/s)vs.(1.46±0.36)×10-4mm2/s);t=3.87; P<0.05)减小,迂曲度增大((3.99±0.57) vs. (2.83±0.29); t=4.11; P<0.01)),半衰期延长((0.86±0.23 h)vs.(1.64±0.12 h);(t=5.91; P<0.01))。20 d胶质瘤的细胞外基质的硫酸软骨素蛋白糖((0.48±0.07)vs.(0.32±0.09);t=4.663;p<0.01)、腱生蛋白-C(0.29±0.04)vs.(0.58±0.11);t=6.50;P<0.01)和胶原蛋白IV型(0.24±0.07)vs.(0.33±0.06);t=3.81;P<0.05)的含量较10 d胶质瘤明显增加。结论 随C6胶质瘤进展,细胞间隙扩散参数发生变化;细胞外基质的含量影响细胞外间隙扩散;我们相信本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神经胶质瘤微环境,并将为经间质途径治疗神经胶质瘤提供参考。
杜俊英 , 梁宜 , 陈宜恬 , 吴赛飞 , 王虎 , 房军帆 , 方剑乔
2014, 24(12):8-13.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4.012.002
摘要:目的 胫骨内注射Walker256肿瘤细胞制备骨癌痛大鼠模型,观察其脾脏T淋巴细胞的功能变化。方法 健康雌性SD大鼠41只分两批实验进行。第一批实验动物16只,完全随机分为PBS组和模型组,模型组以胫骨内注射Walker256肿瘤细胞建立骨癌痛模型,PBS组仅注射相同剂量的无菌PBS。动态观察两组大鼠造模前、造模后4、6、8、10、12、14、16、18、20 d十个时间点的机械缩腿阈、热辐射刺激潜伏期和自发性疼痛。第二批实验动物25只,完全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PBS组和模型组,观察各组造模后20 d脾脏T淋巴细胞增殖功能,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含量。结果 第一批实验大鼠:造模前各组大鼠患侧足跖机械缩腿阈、热辐射刺激潜伏期和自发性疼痛差异无显著;造模后,模型组患侧足跖缩腿阈和自发性疼痛于模后4 d开始明显低于PBS组,并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均低于PBS组,而其热辐射刺激潜伏期仅造模后8 d、10 d和12 d与PBS组比较有差异,其他时间点虽低于PBS组,但差异无显著性。第二批实验大鼠:PBS组大鼠脾脏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T淋巴细胞(CD3)及其亚群(CD4、CD8)含量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无显著性;模型组大鼠的上述各项指标均少于空白对照组和PBS组,且其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显著弱于空白对照组和PBS组,CD3含量明显少于空白对照组。结论 骨癌痛大鼠模型可出现明显的机械痛觉异常和自发性疼痛,其热痛觉异常仅发生在骨癌痛的中期;骨癌痛模型大鼠脾脏T淋巴细胞含量及其亚群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弱。
2014, 24(12):14-19.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4.012.003
摘要:目的 研究实验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大鼠模型的实时步态行为变化。方法 采用一次性腹腔注射45 mg/kg链脲佐菌素建立实验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模型,于注射STZ后12周时进行实时步态行为分析检测。结果 注射STZ后12周,与正常组比较,DPN模型大鼠出现了步行周期、速度、足迹平均压强、平衡性和协调性的变化。平均步行周期和四足步行周期显著延长(P<0.01),速度和四足瞬时速度显著降低(P<0.01),足迹平均压强增加(P<0.05),绝对值平均体转角显著增加(P<0.01),同源协调性和同侧协调性显著降低(P<0.05)。结论 实验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模型可见明显的步态行为变化,可为临床和基础研究提供借鉴。
2014, 24(12):20-23,26.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4.012.004
摘要:目的 以卷尾突变C57BL/6J小鼠为研究对象,通过微卫星定位以及候选基因测序分析确定突变基因位点。方法 将LP小鼠与正常C57BL/6J及C3H小鼠交配,记录了后代中卷尾与正常小鼠的数目,确定卷尾突变表型的遗传模式。微卫星D1Mit113和D1Mit149对突变基因进行了精确定位,确定候选基因。PCR扩增候选基因片段直接测序并进行序列分析。用FspBI(BfaI)内切酶鉴定LP小鼠杂交后代的基因型。结果 LP突变呈单基因不完全显性遗传,在不同的遗传背景中存在表型差异;Vangl2基因编码区1345bp处碱基由C→T。结论 Vangl2基因C→T的突变是一种无义突变,导致蛋白编码提前终止,是引起卷尾突变的原因;杂交LP小鼠后代中未出现纯合子小鼠,证明Vangl2基因突变纯合子致死。
2014, 24(12):24-26.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4.012.005
摘要:目的 长爪沙鼠体内的水分调节系统很特殊,使自己能排出浓缩的尿液,节省水分,适应沙漠严酷的环境。由于肾功能的特殊性,其抗旱能力非常强。方法 采用HE染色及光学显微镜技术对长爪沙鼠的肾、输尿管和膀胱等泌尿系统进行了组织学观察,结果 与大鼠、小鼠相比长爪沙鼠的远端小管发达;肾髓质内层发达。结论 本文的发现希望为丰富长爪沙鼠泌尿系统的组织学内容和作为实验动物化提供支持。
王洪 , 杜小燕 , 徐平 , 迟晓丽 , 李根平 , 岳秉飞 , 陈振文
2014, 24(12):27-32.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4.012.006
摘要:目的 对国家啮齿类实验动物种子中心上海分中心KM小鼠种子群体进行群体遗传质量分析与评价。方法 利用筛选出的30个微卫星位点设计引物,对种群中随机抽取的30只KM小鼠样本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利用STR扫描技术进行测定,用Popgen1.32软件对所得结果进行处理分析。结果 KM小鼠种子群体共得到123个等位基因型,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2.3989,平均杂合度为0.5342,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4735。结论 上海分中心KM小鼠种子群体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和多样性,符合封闭群动物的群体遗传概貌特征。
2014, 24(12):33-38,46.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4.012.007
摘要:目的 对国内两家不同单位的封闭群豚鼠开展群体遗传学分析,为封闭群豚鼠遗传检测方法和标准的建立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应用筛选获得的25个多态性微卫星标记及荧光标记-半自动基因分型技术,对两个不同封闭群豚鼠进行遗传检测,计算其群体遗传学参数。结果 在两个豚鼠群体中共发现等位基因121个,每位点等位基因数2~10个,平均4.84个;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6067;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552。两个群体分别检测到103和116个等位基因;平均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5195和0.5838;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459和0.518;两个群体分别有5个位点和6个位点HWE检验P<0.05,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杂合子缺失检验表明,两群体在偏离遗传平衡的位点大多数表现出显著的杂合子缺陷(P<0.05)。群体间不同微卫星位点的平均Fst值为0.1056,表明两个种群的遗传分化程度为中等;Nei'(1972)遗传距离和Nei'(1978)无偏遗传距离分别为0.3302和0.3204。结论 两个种群都符合封闭群动物的群体遗传特征。个别位点偏离遗传平衡,推测在饲养繁殖过程中有一定程度的近交现象存在。
徐玉环 , 刘颖 , 徐艳峰 , 黄澜 , 李彦红 , 韩云林 , 邓巍 , 秦川 , 朱华
2014, 24(12):39-41,66.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4.012.008
摘要:目的 探讨小鼠整体胚胎和新生鼠石蜡切片技术的改进。方法 收集不同胚龄和日龄的小鼠整体胚胎及新生鼠14.5、15.5 及16.5 d的胚胎,清洗后直接置于4%中性甲醛中固定24 h以上;胚龄17.5、18.5 d及日龄0、1、2 d的小鼠,先用注射器往胸腹部及脑部缓慢注入固定液,再整体固定于标本瓶中24 h以上。经全自动密闭式组织脱水机编程脱水,石蜡包埋技术制备小鼠整体胚胎和新生鼠切片。应用HE染色方法对切片进行染色检验,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小鼠整体胚胎和新生鼠的不同组织结构。结果 使用全自动密闭式组织脱水机处理小鼠整体胚胎和新生鼠,经过特定的脱水程序处理,镜下观察不同胚龄及日龄的不同组织器官,结构完整,层次清晰,一致性好。结论 本实验室利用全自动密闭式组织脱水机对小鼠胚胎和新生鼠进行处理,通过设置合理程序,能够同时处理不同胎龄和日龄的小鼠整体胚胎及新生鼠;脱水后制备的石蜡切片结果稳定,一致性好,为小鼠遗传学和发育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
王淑菁 , 付瑞 , 李晓波 , 王吉 , 卫礼 , 巩薇 , 贺争鸣 , 岳秉飞
2014, 24(12):42-46.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4.012.009
摘要:目的 建立树鼩腺病毒(TAV)PCR检测方法,并进行初步应用。方法 根据NCBI公布的TAV基因组序列,选择19418-19917区域人工合成一段DNA序列并转入质粒中,作为阳性标准质粒。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建立TAV PCR检测方法,考察其特异性和灵敏度。应用该PCR方法对60份树鼩血DNA及56份树鼩粪便DNA进行检测。结果 所建立的PCR检测方法经特异性和灵敏度测定,最低可检测13.5×10-7 μg/mL,与其他腺病毒无交叉,特异性好,灵敏度较高。60份树鼩血DNA检测均为阴性,56份树鼩粪便DNA检测有24份阳性,通过测序证实树鼩粪便中TAV感染率为42.9%,与扩增结果一致。结论 建立的树鼩腺病毒PCR检测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用于树鼩腺病毒的常规检测中。
王吉 , 卫礼 , 付瑞 , 李晓波 , 王淑菁 , 巩薇 , 岳秉飞 , 贺争鸣
2014, 24(12):47-54.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4.012.010
摘要:目的 建立猫疱疹病毒I型(FHV-1)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应用于实验用猫及临床患猫FHV-1的快速检测。方法 根据已发表的FHV-1 TK基因序列设计特异引物和TaqMan探针,使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制备质粒标准品,建立FHV-1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并对方法的线性、特异性、敏感性、及稳定性等进行测定。用建立的方法对48份猫临床样品进行检测。结果 成功建立FHV-1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1×102~1×109)copies/μL,与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SV-1)、犬疱疹病毒(CHV)、猪伪狂犬病毒(PRV)、猫细小病毒(FPV)均无交叉反应,检测灵敏度可达到10 copies/μL。批内变异系数均小于5%。应用该方法从48份猫临床样本中检测出33份FHV-1核酸阳性。结论 建立的FHV-1PCR检测方法具有特异、敏感及稳定的特点,适合于临床FHV-1的快速定量检测。
2014, 24(12):55-61.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4.012.011
摘要:磷脂酶A2(PLA2)是一类能催化脂蛋白和膜甘油磷脂水解的酶族,主要包括分泌型磷脂酶A2(sPLA2)、胞浆型磷脂酶A2(cPLA2)、钙离子非依赖型磷脂酶A2(iPLA2)和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sPLA2, cPLA2, iPLA2和Lp-PLA2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尤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成为近年来的热点。本文就近几年PLA2在心血管疾病动物中的实验研究作一综述。
2014, 24(12):67-70.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4.012.013
摘要:为更好的利用动物模型进行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本文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啮齿类和灵长类动物模型的构建方法和应用、优缺点进行综述,以期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的研究提供参考。
2014, 24(12):71-74,81.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4.012.014
摘要:玻璃化冷冻法是在急速降温过程中使溶液行成一种无冰晶的玻璃化状态,可以最大程度避免冰晶形成对细胞膜及细胞骨架结构的损伤。影响卵巢组织玻璃化冷冻保存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卵巢组织块的大小、冷冻保护剂的种类、渗透平衡方法、冷冻载体等。卵巢组织结构较复杂,尚未形成统一的玻璃化冷冻程序。提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
2014, 24(12):75-81.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4.012.015
摘要:人羊膜上皮细胞(human amniotic epithelial cells,hAECs)是从胎盘内膜内壁分离纯化的一种可表达干细胞表面标记物的细胞。受精后第8天hAECs开始形成,这些细胞具有干细胞多向分化潜能。hAECs具有促进小鼠脑内神经递质水平增加、减少炎症反应、分泌神经营养因子等营养、支持神经元存活的作用。应用实验动物模型研究对阿尔兹海默病、帕金森氏病、脊髓损伤、脑卒中等疾病都具有治疗效果。本文根据近年发表的研究报告,总结hAECs移植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作用,以探讨hAECs移植对中枢神经损伤保护机制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