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徐珮 , 丛喆 , 陈霆 , 王卫 , 薛婧 , 骆杨 , 吴小闲 , 魏强
2014, 24(10):1-6,17.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4.010.001
摘要:目的 研究SIVmac239在不同中国恒河猴体内由于免疫压力出现的病毒Env区的变异进化情况。比对分析可形成AIDS相关肠病和脑病的SIV病毒其Gp120序列的差异及特点。方法 四株SIVmac239感染晚期发病恒河猴PBMC中分离的病毒及两株神经嗜性SIVmac251病毒,通过有限稀释分离培养病毒单克隆,提取病毒RNA后反转录,PCR扩增病毒gp120序列进行系统进化树分析。同时分析两组不同嗜性毒株Gp120氨基酸序列及糖基化位点的变化情况。结果 SIVmac239在四只恒河猴体内发生不同的变异进化。肠道嗜性毒株与神经嗜性毒株氨基酸序列的差异集中在V1和V4区,肠道嗜性毒株在V4区与一个糖基化位点的增加,而神经嗜性毒株的糖基化位点的变化都发生在保守区C1、C2和C3。结论 SIV肠道嗜性和神经嗜性的增强分别与包膜蛋白Gp120 上V4区糖基化位点的增加和C1区的糖基化位点缺失相关,两种嗜性的差异并不表现在与嗜性形成有紧密联系的V3区上。
2014, 24(10):7-11,17.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4.010.002
摘要:目的 探讨小豆蔻明诱导K562细胞凋亡与PTEN、p-Akt、NF-κB、Bcl-2等抑凋亡蛋白及促凋亡蛋白表达量的关系。方法 ①普通光镜观察小豆蔻明作用K562细胞48 h后的细胞形态学变化。②采用MTT法检测小豆蔻明作用K562细胞48 h后的凋亡情况,计算IC50。③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小豆蔻明作用K562细胞48 h后的细胞凋亡率。④采用RT-PCR技术检测小豆蔻明作用K562细胞48 h后Bcl-2、Bax的mRNA表达量。⑤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小豆蔻明作用K562细胞48 h后PTEN、p-Akt、NF-κB、Bcl-2的蛋白表达量。结果 小豆蔻明作用K562细胞48 h后,形态学出现明显凋亡现象。MTT提示K562细胞增殖抑制明显且呈量效和时效关系。早期凋亡率与空白组比有显著增加(P<0.05),呈剂量依赖关系。Bcl-2 mRNA的表达较空白组明显下降(P<0.05),Bax mRNA的表达较空白组明显升高(P<0.05),呈现浓度依赖性。PTEN蛋白表达量随小豆蔻明的浓度增加明显增加,而p-Akt、NF-κB、Bcl-2蛋白表达量则减少。结论 小豆蔻明通过增加PTEN蛋白的表达量,同时下调p-Akt、NF-κB、Bcl-2蛋白的表达量促进K562细胞的凋亡,且呈剂量依赖性。
2014, 24(10):12-17.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4.010.003
摘要:目的 对一元包装过氧乙酸消毒剂的急性和亚急性毒性进行研究,为其安全使用提供依据。方法 依据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 进行试验:(1)急性毒性试验:选用健康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组,一次性经口灌胃不同剂量消毒剂,观察大鼠的中毒症状和死亡情况,计算半数致死量(LD50)。(2)亚急性毒性试验:选用健康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3个剂量组和阴性对照组,连续经口灌胃(33~342) mg/kg体重消毒剂28 d,试验结束后检测大鼠体重、脏/体比值、血液学指标及血清生化指标,并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对雌性、雄性大鼠LD50分别为1 470 mg/kg 体重、1 710 mg/kg 体重;大鼠亚急性试验各剂量组体重、血液学指标、生化指标、脏/体比值,与阴性对照组比较,统计学上均差异无显著性;大体解剖观察未见异常,未见与受试物有关的病理组织学改变。结论 该过氧乙酸消毒剂对大鼠急性经口毒性为低毒级,且在本试验剂量范围内,未观察到明显的亚急性经口毒性。
柳明玉 , 孙飞 , 蒙裕欢 , 田帅 , 陈军辉 , 杜红丽
2014, 24(10):18-26,31.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4.010.004
摘要:目的 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及其并发症的迅速蔓延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难题。食蟹猴T2DM模型可以模拟人类T2DM发病进程,这对T2DM的预防,治疗和新药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37个与人密切关联的T2DM易感位点为基础,探讨对应食蟹猴同源区域的这些位点与83个食蟹猴个体之间的关联性。方法 先采用DNA池法初筛,然后对食蟹猴个体进行直接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测序,并利用DNAStar软件分析碱基之间的差异性,最后采用方差分析和F检验计算等位基因间的频率,并采用SAS的GLM模型进行基因型与空腹血糖值和糖化血红蛋白值之间的关联分析。结果 在自发性T2DM组和对照组中,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位点SNPmf-66A、SNPmf-66B、SNPmf-34A、SNPmf-34B、 SNPmf-34C、SNPmf-56A、SNPmf-56B和SNPmf-56C的等位基因频率存在差异显著性(P<0.05),同时SNPmf-66A、SNPmf-66B、SNPmf-34A、SNPmf-34B和SNPmf-34C与空腹血糖之间也存在显著性关联性(P<0.05)。结论 SNPmf-66A、SNPmf-66B、SNPmf-34A、SNPmf-34B、 SNPmf-34C 可能对食蟹猴T2DM动物模型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2014, 24(10):27-31.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4.010.005
摘要:目的 研究不同浓度盐水(4.5%与7.5%)对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家兔早期复苏效果的影响,尤其是对家兔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将32只家兔随机分成4组,每组8只,分别为假手术组(SHAM组)、休克未治疗组(SWT组)、4.5%盐水复苏组(4.5%组)、7.5%盐水复苏组(7.5%组),麻醉后建立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模型,在设定时间内,使用预定方案进行液体复苏,监测不同时间点(0 min、30 min、60 min、90 min)家兔血流动力学指标(左心室内压(left intraventricular systolic pressure,LVSP)、左心室压力上升或下降的最大速率(the maximal change rate of left intraventricular pressure,±dp/dtmax)的变化情况。结果 (1)30 min时,SWT、4.5%组、7.5%组各组数值与SHAM组比较,均发生明显改变(P<0.05),这三组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休克模型复制成功;(2)三种血流动力学指标实验过程中变化趋势比较一致,60 min、90 min时,SWT组与其他三组相比较,LVSP、±dp/dtmax值明显减小(P<0.05);60 min时,7.5%组的LVSP、±dp/dtmax值明显大于4.5%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0 min时,7.5%组数值略大于4.5%组,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液体复苏可以改善家兔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与4.5%高渗盐水相比,7.5%高渗盐水在改善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家兔血流动力学方面作用更为明显,为临床失血性休克伤员的救治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持。
陈琳 , 乐凯 , 茹琴 , 田香 , 熊琪 , 马宝苗 , 刘璐 , 吴日辉 , 邢俊俏 , 王宁 , 张琨 , 赵小伟 , 陈卫 , 何丽 , 欧阳康乐 , 司远仁 , 李超英
2014, 24(10):32-38.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4.010.006
摘要:目的 探讨剂量、溶媒等主要影响因素对四氧嘧啶致实验性高血糖小鼠模型建立及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以SPF级昆明种小鼠为实验对象,连续6周观察四氧嘧啶剂量、溶媒的不同组合对造模成功率、存活率、体重、空腹血糖值、血糖曲线下面积的稳定性及血清胰岛素水平的影响。结果 160 mg/kg 体重四氧嘧啶(pH值为4.5的柠檬酸钠缓冲液溶解),单次腹腔注射,可获得成模率70%、存活率75%、空腹血糖(15~20 mmol/L)及血糖曲线下面积(55~65 mmol/L)持续6周稳定,血清胰岛素水平(21 mIU/L)显著降低但不丧失的实验性高血糖小鼠模型。结论 本实验充分考虑剂量、溶媒等主要影响因素对四氧嘧啶致实验性高血糖小鼠模型的影响,并进行6周的模型稳定性动态观察,筛选出理想的造模条件,可用于实验性糖尿病的基础研究及辅助降血糖的功能研究。
2014, 24(10):39-42.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4.010.007
摘要:目的 建立结核病生物诊断试剂模型。方法 通过在豚鼠腹股沟皮下单次和多次注射不同剂量灭活H37Rv全菌体,制备结核病生物诊断试剂模型,采用0.1 mL(5 IU)标准结核菌素(TB-PPD)对模型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三组剂量(0.2 mg/mL,0.3 mg/mL和0.5 mg/mL)致敏豚鼠均能建立模型,其中0.2 mg/mL剂量组皮试后24 h和48 h红斑纵横径值均大于0.3 mg/mL和0.5 mg/mL剂量组,致敏效果最好;多次致敏皮试红斑纵横径值与单次致敏比较无显著差异;第1次皮试后24 h红斑纵横径值大于第2次、第3次和第4次皮试后红斑纵横径值(P≤0.05);此外,灭活H37Rv全菌体致敏后,豚鼠体重持续增加,部分豚鼠注射部位有溃烂发生。结论 应用0.2 mg/mL灭活H37Rv全菌体单次致敏豚鼠,可以建立良好的用于结核病生物诊断试剂评价的模型。增加致敏剂量和致敏次数不能增加变态反应强度。
2014, 24(10):43-47,66.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4.010.008
摘要:目的 研究小鼠胆固醇的核质互作效应,定位影响小鼠胆固醇性状的QTL。方法 改进业已构建的核质互作分析模型和方法,并对公共数据库的DBA/2J(D2)和CAST/EiJ(CAST)衍生的正反F2群体总胆固醇量及脂蛋白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发现了控制小鼠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非高密度脂蛋白3个性状的6个QTL,分别定位于基因图谱的4个连锁群中,在本研究构建的模型下,发现1个QTL与细胞质背景有显著的交互作用,改变了前人对该数据分析的结果,对于了解小鼠胆固醇量及脂蛋白性状的遗传构成开拓了新的思路。结论 小鼠胆固醇性状是核基因与细胞质背景共同作用的结果。
卜兰兰 , 石哲 , 武宏伟 , 卢聪 , 王克柱 , 李莹辉 , 曲丽娜 , 刘新民
2014, 24(10):48-53,66.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4.010.009
摘要:目的 研究达玛烷苷元(dammarane sapogenins,DS-1226)对睡眠干扰(sleep interruption,SI)致认知障碍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ICR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DS-1226低、中、高三个剂量组。用改良滚筒法对小鼠进行睡眠干扰,同时灌胃给药15 d后,用自主活动仪检测自主活动,水迷宫、避暗实验检测学习记忆能力。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DS-1226各给药组总路程、平均速度、运动总时间均增加。模型组水迷宫定位航行D5、D6潜伏期增加;与模型组和低剂量组比较,DS-1226中剂量组D6潜伏期降低,高剂量组D1-D6潜伏期降低;与中剂量组比较,DS-1226高剂量组D1-D5潜伏期降低。模型组水迷宫空间探索目标象限穿台次数及游程比率均低于对照组;DS-1226高剂量组目标象限穿台次数、目标象限游程比率及时间比率均高于模型组,目标象限穿台次数高于中剂量组,目标象限游程比率高于低剂量组。模型组避暗学习错误次数、暗室路程、暗室时间、暗室静息时间增加;与模型组比较,DS-1226低、中剂量组错误次数、暗室路程减少,高剂量组错误次数、暗室时间、暗室路程、暗室静息时间减少,明室时间增加。结论 水迷宫和避暗实验结果表明DS-1226给药对SI所致小鼠学习记忆障碍有改善作用,且有剂量相关性。
张宝 , 刑博 , 魏曙光 , 贾小妮 , 张洪波 , 李生斌
2014, 24(10):54-57.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4.010.010
摘要:目的 研究多巴胺受体介导的神经及生理活动。方法 引进多巴胺D1和D3受体敲除小鼠,繁育出多巴胺D1D3受体双敲除小鼠。选择D1受体敲除、D3受体敲除、D1D3双基因敲除与WT四种基因型雄鼠各7只,对其30 d、50 d、70 d 小鼠24 h内的进食量、饮水量及体重进行测量,探讨多巴胺D1受体、D3受体敲除小鼠及D1D3受体双基因敲除小鼠与野生型进食、饮水、体重增长的比较。结果 多巴胺D1、D3受体基因对小鼠21 d和35 d的体重增长有一个较为显著的影响,直到90 d时,各基因型小鼠体重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多巴胺可能通过调节HPA轴的活性,从而调控仔鼠的觅食与饱腹感,最终影响仔鼠初生重及泌乳期体重。同时,多巴胺D1、D3受体基因的敲除可能通过干扰泌乳等母性行为而影响小鼠的体重。研究结果为利用基因敲除小鼠研究多巴胺D1、D3受体的功能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2014, 24(10):58-62.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4.010.011
摘要:目的 观察白藜芦醇对维生素D3和尼古丁诱导的血管钙化大鼠血压和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钙化组、白藜芦醇低剂量处理组和高剂量处理组等4组。6周后观察其血压、心功能指标、血清和主动脉碱性磷酸酶活性以及主动脉HE染色。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钙化组大鼠的左心室质量指数、心率、收缩压、脉压差、平均动脉压、左室收缩末压、血清和主动脉碱性磷酸酶活性分别升高27.3%、8.8%、22.8%、47.5%、13.6%、19.0%、280%和265%(P<0.05或P<0.01)。与钙化组比较,白藜芦醇低剂量处理组的脉压差、血清和主动脉碱性磷酸酶活性分别降低和8.5%、34.5%和29.5%(P<0.05或P<0.01);白藜芦醇高剂量处理组的左心室质量指数、收缩压、脉压差、平均动脉压、左室收缩末压、血清和主动脉碱性磷酸酶活性分别降低14.2%、13.6%、23.7%、10.0%、9.0%、53.1%和45.9%(P<0.05或P<0.01)。白藜芦醇高剂量与低剂量处理组相比其收缩压、脉压差、左室收缩末压、血清和主动脉碱性磷酸酶活性分别降低8.3%、16.7%、5.8%、28.4%和23.2%(P<0.05或P<0.01)。HE染色显示:与对照组比较,钙化组大鼠主动脉管壁厚度增加,中膜弹力纤维紊乱,白藜芦醇处理组主动脉管壁厚度减小,弹力纤维排列有序。结论 白藜芦醇能够有效降低血管钙化大鼠血压和改善心脏功能。
2014, 24(10):63-66.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4.010.012
摘要:目的 观察二苯乙烯苷(tetrahydroxystilbene glucoside,TSG)对癫痫(epilepsy,EP)大鼠神经细胞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二苯乙烯苷干预组。应用立体定向脑室内微量注射的方法建立海人酸(kainic acid,KA)诱导的大鼠癫痫模型。造模前30 min腹腔注射给药,致痫后6 h腹腔内注射TSG溶液(3 mg/kg)剂量,次日开始每日8时给予腹腔注射TSG溶液(3 mg/kg)剂量,每日1次,连续注射,共注射42 d,KA模型组动物及假手术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腹腔内注射。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TSG对大鼠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下层BrdU阳性细胞数目及海马齿状回区星形胶质细胞数目增殖的影响。结果 癫痫发生后各组海马齿状回区及皮层均存在GFAP免疫反应阳性细胞,经统计分析二苯乙烯苷干预组较模型组GFAP免疫反应阳性星形胶质细胞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rdU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研究显示二苯乙烯苷干预组较假手术组及模型组海马齿状回区细胞增殖数目增加(P<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 二苯乙烯苷存在抑制大鼠海马区星形胶质细胞增生,促进增神经细胞增殖的作用。
2014, 24(10):67-72.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4.010.013
摘要:目的 初步探讨角叉菜胶致急性炎性痛大鼠机械痛阈(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s)与局部皮肤血流灌注量(Blood Perfusion,BP)的相关性。方法 20只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采用足底注射角叉菜胶建立大鼠急性炎性痛模型,观察两组大鼠在造模前、造模后4 h、24 h、48 h、72 h患侧的MWTs和BP,并比较分析两种行为学的相关性。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造模后足跖MWTs明显下降(P<0.01),BP明显增加(P<0.01)。两者做相关性分析发现,大鼠患侧足跖MWTs和BP呈负相关,在造模后4 h和造模后72 h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角叉菜胶致急性炎性痛大鼠有显著的机械痛阈和局部皮肤血流灌注量改变,这两种变化在发生发展中呈负相关。
2014, 24(10):73-77.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4.010.014
摘要:目的 探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及模型评估。方法 将30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乙酸刺激加束缚应激组(n=10只),束缚应激组(n=10只),和正常对照组(n=10只)。采用乙酸刺激加束缚应激方法建立IBS动物模型,进行大便情况评估和直肠敏感性测试,盐酸甲苯胺蓝染色观察肠道肥大细胞数量及脱颗粒现象。结果 在实验第7天,模型组大鼠粪便点数较正常组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酸联合束缚应激组稀便数较其余两组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酸联合束缚应激组大鼠直肠敏感性较其余两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酸联合束缚应激组大鼠肠道肥大细胞的数量较正常组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酸联合束缚应激组大鼠肠道肥大细胞可见脱颗粒现象。组织学分析显示各组大鼠均无明显的炎症性表现。结论 乙酸联合束缚应激可增加大鼠内脏敏感性,并且使大鼠肠道肥大细胞数量增多,细胞脱颗粒现象增强。该综合造模方法能够较好的模拟人类IBS的发病形式,为我们进一步研究IBS的发生发展机制提供了理想的动物模型基础。
石宏 , 何伟 , 王晓宇 , 胡玲 , 宿杨帅 , 辛娟娟 , 杨兆坤 , 韩旭 , 高洁 , 张毅 , 景向红
2014, 24(10):78-81,89.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4.010.015
摘要:目的 观察酸敏感离子通道亚基3(ASIC3,又名ACCN3)基因敲除ASIC3-/-小鼠、香草酸瞬时受体亚型I(TRPV1)基因敲除TRPV1-/-小鼠的生存曲线,为进一步繁殖使用该品系小鼠提供参考。方法 选用105只基因敲除小鼠,其中ASIC3-/-鼠44只,TRPV1-/-鼠61只。观察正常喂养两种小鼠500 d以内的生存情况,并绘制生存曲线,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ASIC3-/-小鼠与 TRPV1-/-小鼠随着时间的延长,生存概率降低,经比较TRPV1-/-小鼠的生存概率优于ASIC3-/-小鼠的生存概率,两种小鼠的生存时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 =0.004,P<0.01),两种小鼠中不同性别之间的生存曲线无显著学差异。结论 TRPV1-/-小鼠的生存概率优于ASIC3-/-小鼠的生存概率。而两种鼠不同性别之间的生存概率则基本相当。
丁悦娜 , 袁璧斐 , 刘金也 , 宋志刚 , 林仲 , 翁景清 , 姚航平 , 唐志佼 , 孙志平 , 韩文东 , 田棣 , 周志统 , 戴俊明 , 瞿涤
2014, 24(10):82-89.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4.010.016
摘要:目的 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Biosafety level 3 laboratory,BSL-3实验室)工作人员因面对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操作和特殊工作环境而存在的工作压力可能不利于风险控制而增加意外事故,本研究分析BSL-3 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职业紧张度及紧张源,为控制实验室风险提供依据。方法 以JDC模式和ERI模式为理论基础,对“中文版简明职业紧张问卷”改编成适用于BSL-3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职业紧张评估问卷,调查了上海、浙江、江苏、福建、武汉五个省市的六家BSL-3实验室的87位工作人员职业紧张状况。结果 研究得出年龄、工作年限、工作身份、BSL-3 实验室所操作微生物的种类、传播途径及在BSL-3实验室内进行动物实验是显著影响BSL-3实验室工作人员职业紧张水平的因素。结论 20-39岁、低工作年限、固定工作人员、进行呼吸道传播病原微生物操作、动物实验以及多种病原微生物操作的工作人员职业紧张程度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