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报告
    • 两种非甾体类解热镇痛剂对清醒状态血管源性头痛模型大鼠的行为学影响

      2012(5):1-4.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2.005.001

      摘要 (1207) HTML (0) PDF 1.23 M (11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电刺激大鼠上矢状窦硬脑膜建立血管源性头痛清醒动物模型,观察经典止痛药物乙酰氨基酚及布洛芬对清醒大鼠的行为学变化,验证此模型的可靠性。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组)、对乙酰氨基酚组、布洛芬组,每组给药前及给药后40 min分别给予5 min持续电刺激,观察清醒状态下大鼠用药前后行为学变化,主要观察的行为学指标为甩头次数和过度理毛时间。结果对照组与对乙酰氨基酚组以及对照组与布洛芬组甩头次及理毛时间均减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乙酰氨基酚组及布洛芬组对模型动物行为学影响的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明显改善模型动物的头痛症状。清醒状态下大鼠上矢状窦硬脑膜电刺激的头痛模型切实可靠。

    • 两种人乳腺癌裸鼠移植模型的建立

      2012(5):5-8.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2.05.002

      摘要 (5906) HTML (0) PDF 789.53 K (47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建立简便的人乳腺癌裸鼠移植模型,并探讨其部分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雌激素受体阴性的MDA-MB-231和SK-BR-3人乳腺癌细胞株,分别接种于10只裸鼠左侧腋窝皮下,移植细胞总数为1×107/只。观察肿块生长情况,第42天处死荷瘤鼠,切除肿块作病理切片。结果MDA-MB-231接种后第5d在接种部位可见结节,成瘤率为90%(9/10),接种42 d肿瘤体积426.6±333.8,瘤重0.417±0.276,病理学检查为浸润性导管癌;SK-BR-3接种后第11天在接种部位可见结节,成瘤率为80%(8/10),接种42 d肿瘤体积357.5±246,瘤重0.325±0.167,病理学检查为浸润性导管癌。结论该方法建立的人乳腺癌裸鼠移植模型,皮下移植方法简单,易于操作,成功率较高,肿瘤可部分保持人乳腺癌生物学特性,为研究人乳腺癌提供了重要工具。

    • Gadd45a基因对小鼠造血干细胞功能的影响

      2012(5):9-13.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2.005.003

      摘要 (1825) HTML (0) PDF 1.42 M (36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Gadd45a基因对小鼠造血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流式细胞仪分选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体外单克隆培养,竞争性骨髓移植,放射线照射观察生存曲线。结果Gadd45a基因缺失的小鼠造血干细胞克隆形成能力增强,短期造血重建能力无差异,8.5Gy放射线照射后生存情况无差异。结论Gadd45a基因对小鼠造血干细胞功能起重要作用。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于不同通电情况下在聚吡咯上生长情况的形态

      2012(5):14-17.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2.05.004

      摘要 (1353) HTML (0) PDF 620.47 K (17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 hUC-MSC)与聚吡咯共培养后,在不同通电条件下形态学变化。方法体外分离培养hUC-MSC并进行鉴定。循环伏安法制备聚吡咯(polypyrrole,PPy)薄膜。选择第3~6代的hUC-MSC与PPy共培养,分别采用控制电压和控制电流的方法对细胞进行刺激,利用电镜及光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不通电组作为阴性对照。结果电刺激对细胞贴附、形态有较大影响,不同形式的电刺激对细胞形态影响的比较类似。结论电刺激结合生物导电材料对细胞的贴附和形态可造成显著改变,可作为调控细胞生长的手段之一,需要进一步研究其控制条件。

    • 间充质干细胞-透明质酸-多聚赖氨酸治疗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2012(5):18-21.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2.05.005

      摘要 (1517) HTML (0) PDF 993.43 K (15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间充质干细胞—透明质酸—多聚赖氨酸复合物治疗脊髓损伤的可行性,评价其治疗效果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从人骨髓中分离、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 hBMSC);制作大鼠脊髓半横断模型,按照实验分组分别将hBMSC、透明质酸-多聚赖氨酸(hyaluronic acid-poly-L-lysine, HA-PLL)、hBMSC-HA-PLL复合物注入损伤区域,单纯损伤组作为对照。术后按照不同时间点评价损伤和移植后的大鼠运动功能。8周后杀死大鼠,观察不同移植组体内轴突和血管生长的情况,对不同细胞、材料及复合物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修复效果进行评估。结果hBMSC移植组和hBMSC-HA-PLL移植组的大鼠运动功能的改善显著好于单纯损伤及HA-PLL移植组。电镜结果证实复合物移植组可显著促进轴突和血管生长,新生的轴突和血管结构较为完整。结论hBMSC具有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将其与HA-PLL相结合,可以促进大鼠脊髓损伤修复,其机制可能包括材料框架作用和hBMSC在体内对大鼠神经细胞的营养作用以及促进微血管的生成。

    • 通便化痔颗粒对痔疮模型大鼠的疗效

      2012(5):22-24.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2.005.006

      摘要 (1179) HTML (0) PDF 517.31 K (12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对酸灼伤大鼠皮肤能否行成痔疮模型进行方法学研究及通便化痔颗粒对此模型的药理作用。方法采用10 mol/L盐酸灼伤人工划伤的大鼠肛门周围皮肤及肛门内侧的黏膜,连续灌胃给予通便化痔颗粒10 d后,进行肉眼观察及光镜观察评分。通便化痔颗粒能使被盐酸灼伤并发生病理性改变的皮肤得到有效地恢复。结果病理结果显示痔疮模型成功;通便化痔颗粒在大、中剂量下能使大鼠被盐酸灼伤发生病理性改变的皮肤得到有效地恢复。结论酸灼伤大鼠皮肤模拟痔疮模型成立;通便化痔颗粒能够有效恢复大鼠痔疮模型皮肤组织。

    • 心脏特异表达肾素(原)受体转基因小鼠的建立

      2012(5):25-30.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2.005.007

      摘要 (1486) HTML (0) PDF 1.16 M (16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建立心脏特异表达(p)RR的转基因小鼠,研究(p)RR在心肌病发病过程中的调节作用。方法将(p)RR基因插入到心脏特异表达启动子α-MHC下游,构建转基因表达载体,通过显微注射的方法建立(p)RR转基因小鼠,PCR法鉴定转基因小鼠的基因型;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p)RR在心脏组织中的表达;利用小动物超声仪检测转基因小鼠的心脏结构和功能;双色免疫荧光共聚焦进行(p)RR蛋白在转基因小鼠中的亚细胞定位,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了钙泵(ATP2A2)、钠-钙交换体1(NCX 1)以及肌钙蛋白T(cTnT)在转基因小鼠心脏组织中表达量的变化情况。结果建立了心脏高表达(p)RR的转基因小鼠品系;内源性和转基因高表达的(p)RR蛋白均定位在细胞内高尔基体和内质网上;心脏特异高表达(p)RR蛋白使小鼠心脏收缩功能增强,主要表现在与同窝阴性对照小鼠相比,转基因小鼠收缩期左室内径(LVID, systolic)降低9%(P<0.05, n=18),收缩期容积(LVESV,systolic)减少了23%(P<0.05, n=18),射血分数EF(ejection fraction)升高14%(P<0.01, n=18),短轴缩短率FS(fraction shortening)升高20%(P<0.01, n=18);和心脏收缩功能和钙离子相关的ATP2A2和NCX 1表达均下调,而cTnT表达量上调。结论在心脏中过表达(p)RR能够引起心脏收缩功能明显增强,同时直接或间接调节ATP2A2、NCX 1和cTnT表达。提示(p)RR可能是调节心脏中的钙离子而参与影响心肌功能。

    • C4亚型人肠道病毒71型的小鼠肌肉适应株对小鼠具有致死毒力

      2012(5):31-36.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2.005.008

      摘要 (1647) HTML (0) PDF 1.35 M (23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人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婴幼儿可导致手足口病,偶尔伴随有严重的并发症。建立EV71的小鼠模型是深入研究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进行疫苗和药物评价的基础。方法 将EV71的临床分离株在小鼠骨骼肌中进行系列传代,得到了小鼠的肌肉适应株MP10。使用MP10经腹腔注射感染10日龄ICR小鼠,对感染小鼠的症状、病毒复制和病理进行了监测。结果与临床分离株相比,MP10对人横纹肌瘤细胞(rhabdomyosarcoma cell,RD细胞)的感染力提高,并且对小鼠的毒力增强,MP10感染10日龄小鼠可导致其瘫痪和死亡。病毒主要在骨骼肌中复制,并引发大面积的坏死性肌炎,同时神经组织未观察到病变。病理分析发现:感染小鼠体内与呼吸运动相关的肌肉均发生严重的坏死性肌炎,推测此类肌肉的坏死会影响小鼠的呼吸功能,从而成为导致小鼠死亡的因素之一。结论建立了C4亚型EV71毒株感染10日龄ICR小鼠的模型,该模型可作为研究EV71感染的致病机制、以及疫苗和药物评价的工具。

    • Exonuclease-1缺失延缓端粒酶缺失小鼠造血微环境的衰老

      2012(5):37-43.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2.05.009

      摘要 (1819) HTML (0) PDF 5.16 M (17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Exo-1对端粒酶缺失小鼠造血微环境衰老的影响。方法以端粒酶基因敲除小鼠(Terc-/-)和Exo-1基因敲除小鼠(Exo-1-/-)杂交,并进一步互交产生第三代端粒酶基因敲除小鼠(G3Terc-/-)以及第三代Terc和Exo-1双基因敲除小鼠(G3Terc-/- Exo-1-/-)。以CD45.1野生型小鼠的骨髓细胞为供体,以2月龄G3Terc-/-或G3Terc-/- Exo-1-/-小鼠为受体,进行骨髓移植。在受体小鼠9月龄时,取骨髓、脾脏、胸腺、外周血等组织器官的细胞进行流式分析,研究G3Terc-/-和G3Terc-/- Exo-1-/-受体小鼠中的野生型供体来源的造血干细胞的发育分化。结果同G3Terc-/-小鼠相比,G3Terc-/- Exo-1-/-双基因敲除受体小鼠骨髓中野生型供体来源的B220+细胞比例升高,前体B细胞的比例也明显升高;脾脏B220+细胞的比例明显升高;胸腺发育正常;外周血中B220+细胞比例升高。 结论 Exo-1缺失延缓了端粒酶基因敲除小鼠造血系统微环境的衰老,从而逆转了端粒功能障碍引起的骨髓造血干细胞发育分化异常。

    • 北京地区实验动物绿脓杆菌分离株MLVA分型

      2012(5):44-50.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2.05.010

      摘要 (1260) HTML (0) PDF 1.77 M (21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ultiple-locus variable-number tandem-repeat analysis,MLVA)分型方法,研究北京地区实验动物绿脓杆菌分离株基因型和分布情况。方法选择13个可变数目重复序列(variable-number tandem-repeat,VNTR)位点,对实验动物及设施中检测出的141株绿脓杆菌的基因组DNA进行重复序列扩增,所得指纹图谱使用BioNumeric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绘制系统发育树和最小生成树(minimum spanning tree,MST)。结果所采用的13个VNTR位点能够对全部分离株进行有效分型。141株绿脓杆菌主要被分为了3个基因群,56个基因型。各群所占比例分别为A群82.3%,B群占12.8%,C群占5.0%,辛普森多样性指数为0.763。同一区域内相邻实验动物单位的绿脓杆菌分离株同源关系较远。 结论MLVA方法对绿脓杆菌具有很好的分型能力,能够有效的追踪绿脓杆菌的来源。北京地区实验动物中绿脓杆菌分离株基因型多态性丰富,但无地域性同源关系。

    • 药物安全性评价中豚鼠全身过敏试验方法的研究

      2012(5):51-55.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2.05.011

      摘要 (4272) HTML (0) PDF 834.07 K (39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在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中对药物致敏性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本实验基于我国新药评价指导原则,分析探讨SFDA颁布的指导原则中豚鼠全身过敏实验方案中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问题和因素。方法在GLP条件下,以体重为300~400克的豚鼠为实验对象,以牛血清白蛋白、生理盐水等受试物为对照,研究不同致敏剂量、激发剂量、激发时间、激发途径和激发次数等条件下,豚鼠全身过敏的发生情况。结果在一定剂量范围内,豚鼠全身过敏反应的发生率与致敏剂量、激发剂量和激发途径无关,但症状发生的严重程度与致敏剂量、激发剂量和激发途径有关。结论新药过敏性评价研究应参照指导原则,注意试验的剂量设计和给药途径。

    • 人造血干细胞人源化小鼠的疝气表型分析

      2012(5):56-59.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2.05.012

      摘要 (1157) HTML (0) PDF 652.25 K (11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成年雄性人源化小鼠个体出现疝气症状的原因和对人源化小鼠的影响。 方法利用显微注射法构建人造血干细胞人源化小鼠,对疝气表型特征、小鼠行为、生理和病理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2月龄雄性人源化小鼠出现直接性疝气症状,腹股沟区致密结缔组织结构减少可能是疝气形成的主要原因。疝气小鼠同时伴有耐力和运动协调性下降,但疝气对小鼠的繁殖系统无显著影响。结论雄性人造血干细胞人源化小鼠具有显著的疝气症状,其发生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 小型猪冠脉支架模型中即刻OCT检查评价支架贴壁不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012(5):60-63.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2.005.013

      摘要 (2657) HTML (0) PDF 649.13 K (15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中华小型猪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即刻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扫描(OCT)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健康中华小型猪22只,经股动脉途径行右冠状动脉西罗莫司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术后即刻行OCT检查评价支架贴壁不良情况,同时记录OCT检查时间和相关并发症。结果OCT共检查25段支架,失败3例(1例指引导丝断裂于支架内,2例发生冠脉痉挛导致阻断球囊送入困难未能成像),OCT检查并发症包括一过性ST段抬高(5例)和室颤(3例),死亡1例,平均手术时间49.7±12.9 min,其中OCT检查耗时17.9±4.9 min,OCT共检测522 mm支架,定量测量4514个支架丝,其中66个存在贴壁不良,即刻支架贴壁不良率1.46%。结论利用冠脉内OCT技术可以有效评价支架术后即刻贴壁不良情况,安全性良好。

    • >技术方法
    • 一种新的大鼠隐睾模型的建立

      2012(5):64-67.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2.05.014

      摘要 (1169) HTML (0) PDF 648.24 K (13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改善大鼠隐睾模型的制作方法,提高隐睾模型的质量,并对新模型的稳定性进行研究。方法28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trl)和模型组(modl)采用模拟失重大鼠模型,对大鼠进行3周尾部悬吊进行造模,随后模型组大鼠解悬吊恢复8周观察该模型的稳定性。结果经过3周的尾部悬吊,模型组所有大鼠睾丸均滑入腹腔,同时和对照组相比,睾丸和附睾的重量出现极显著的降低(P<0.01)。HE染色发现对照组大鼠睾丸的生精小管结构排列紊乱,精原细胞消失,附睾尾中成熟精子消失。经过8周的恢复,大鼠的睾丸及附睾仍未恢复到正常水平(P<0.01),HE染色显示其生精小管结构和精原细胞数量并未出现明显的改善。 结论 尾吊法所建立的大鼠隐睾模型效果稳定,可以有效模拟大鼠隐睾时的睾丸温度变化情况,同时对大鼠的伤害较小,操作比较简单。

    • 小鼠抗食蟹猴IgG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2012(5):68-71.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2.05.015

      摘要 (1570) HTML (0) PDF 719.77 K (13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制备抗食蟹猴、恒河猴等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免疫球蛋白二级抗体,开展对其传染病血清学快速诊断方法的建立。方法采用饱和硫酸铵盐析、Agarose-Protein G亲和层析技术,从食蟹猴血清中提纯IgG。经SDS-PAGE电泳鉴定,采用常规法免疫C57BL/6小鼠,三次免疫后取脾细胞与Sp2/0-Ag14骨髓瘤细胞通过PEG4000融合制备杂交瘤细胞,利用间接ELISA、Western blot等方法进行筛选、鉴定。结果得到5株阳性杂交瘤,分别命名为2B6、2B7、2D9、3B2、5E4,并且5株杂交瘤分泌的抗体均与恒河猴的IgG或血清发生交叉反应,而与其他物种如东北虎、犬等动物的IgG或血清无交叉反应。结论5株杂交瘤产生的单克隆抗体(McAb)具有较好免疫活性,且能长期、稳定地分泌抗体。此项研究工作为后续研究食蟹猴、恒河猴传染病血清学诊断方法奠定基础。

    • >调查报告
    • 欧盟保护实验动物新指令2010/63/EU介绍及比较分析

      2012(5):72-76.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2.05.016

      摘要 (1402) HTML (0) PDF 868.60 K (22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2013年1月开始欧盟将实施新的保护试验用动物指令2010/63/EU,新指令与旧指点令相比在涉及动物福利和3R原则的许多条款上做了完善,体现了国际社会对实验动物使用和管理的最新理念。欧盟保护实验动物法规的变迁,以及适应社会形势和科技进步做出的调整,对于当前中国实验动物实现规范化管理,融入国际实验动物科学发展主流理念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对指令条款的理解也有助于推动实验动物行业参与国际竞争、外包服务和对外贸易中发挥专业作用。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
    防诈骗提示!请勿点击不明链接或添加个人微信。编辑部所有邮箱后缀均为@cnilas.org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