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1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简介

      2008(11).

      摘要 (1378)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始建于1951年,是国内最早从事实验动物科学研究、生产繁育、动物实验及实验动物人才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实验动物专业单位。现设有实验动物生产、动物实验、饲料生产、科学研究等8个科室及实验动物微生物、遗传、病理、营养等专业学科,技术人员200多人。现有各种设施面积4万平方米,繁育供应各种实验动物20多种,年生产能力达60余万只。啮齿类动物生产全部达NPF标准。现有动物实验SPF级屏障设施5000平方米,设施条件国内领先,可承担各类动物实验课题。

    •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第二届编辑委员会委员

      2008(11).

      摘要 (92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小鼠MHC-Ⅱ类分子表达水平检测的RT-PCR方法

      2008(11).

      摘要 (181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建立小鼠MHC-Ⅱ类分子表达水平检测的RT-PCR方法。方法采用RT-PCR法检测昆明小鼠H-2IAb基因表达水平,同时运用流式细胞术法对小鼠淋巴细胞表面H-2IAb的表达进行定量检测;比较两种检测方法间的相关性。结果RT-PCR电泳结果显示所有小鼠均检测出H-2IAb基因;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所有小鼠淋巴细胞表面均有H-2IAb的表达,同时与RT-PCR检测结果相关。结论RT-PCR法对小鼠MHC-Ⅱ类分子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条件可行,方法成立。

    • 实验动物机构的成本管理系统设计

      2008(11).

      摘要 (1818)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实验动物运行管理的不断完善,在实验动物运行管理中进行成本核算迫在眉睫。本文着重探索在实验动物运行管理工作中建立一套成本核算系统,包括成本核算前的准备工作、确定成本核算对象、设计成本会计科目、原始凭证以及成本核算流程。

    • 动物急性重复缺氧耐受时间预测模型的建立

      2008(11).

      摘要 (183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在不同温度下小鼠与大鼠急性重复缺氧时的抗缺氧耐受时间与缺氧次数的关系。方法采用急性重复缺氧模型,观察小鼠及大鼠在密闭广口瓶中每次的抗缺氧存活时间,小鼠在16℃时缺氧5次,在24℃时缺氧7次;大鼠在20℃时缺氧4次。结果应用最小二乘法将缺氧耐受次数与耐受时间进行拟合,小鼠在16℃时的线性关系为y=8.9629x+2.2976(r^2=0.9966)和在24℃时为y=5.1556x+12.1800(r^2=0.9770);大鼠在20℃时为y=2.5796x+12.1090(r=0.9364);结果表明,缺氧耐受次数与耐受时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结论小鼠和大鼠的急性重复缺氧耐受时间在一定范围内和缺氧次数呈线性相关,并且随着温度的变化,这种线性关系存在差异。

    • 小鼠主动脉弓缩窄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2008(11).

      摘要 (218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显微外科技术建立小鼠主动脉弓缩窄压力超负荷模型,探讨心脏形态及功能变化的规律。方法135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主动脉弓缩窄组75只和假手术组60只。在术前、术后1周、4周、6周、8周1、2周进行高频心脏超声、血流动力学、心脏病理学检测,并对器官称重,对死亡原因进行分析。结果(1)主动脉弓缩窄手术成功率为88%;(2)与假手术组比较,术后4周,缩窄组小鼠出现左室向心性肥厚,左心室收缩期、舒张期后壁厚度(Pwsth;Pwdth)、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显著增加(P〈0.05),术后6、8、12周上述指标呈轻度上升趋势;术后4、68、、12周,缩窄组小鼠动脉收缩压(SBP)、动脉舒张压(DBP)、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显著增加(P〈0.05);术后8周,缩窄组小鼠表现为离心性肥厚,左心室收缩末期、舒张末期内径(LVESd;LVEDd)显著增加(P〈0.05);术后12周,缩窄组小鼠出现失代偿性心力衰竭,左心室射血分数(EF%)、左心室压力上升和下降最大速率(dp/dtmax;dp/dtmin)显著降低(P〈0.05),与8周缩窄组比较,12周缩窄组SBP、DBP、LVSP、LVEDP显著降低(P〈0.05)。结论通过主动脉弓缩窄,可以建立稳定的小鼠压力超负荷诱导左室向心性肥厚致心衰的动物模型,类似人类心肌肥厚向心衰发展的病理过程,是用于临床研究的一种较理想动物模型。

    • 钛镍记忆合金牵张器复合脱细胞真皮基质增高犬牙槽嵴的初步研究

      2008(11).

      摘要 (160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用成年杂种犬建立钛镍记忆合金牵张器复合脱细胞真皮基质增高犬牙槽嵴动物模型,为下一步利用钛镍记忆合金牵张器行下颌后牙牙槽嵴增高术奠定基础。方法健康成年雄性杂种犬4只。全麻下拔除双侧下颌4个前磨牙和第一磨牙,1个月后拍摄双侧后牙区X线光片,观察拔牙窝愈合情况。采用4种类型的牵张器随机在4只犬的下颌两侧行牵张手术并观察牵张后1周和1月牙槽嵴增高的情况。结果拔牙后1个月,牙槽嵴黏膜愈合良好。X线片示下颌神经管清晰可见,其上方牙槽窝内有较低密度骨质存在。放置4种牵张器牵张术后1周、1月后牙槽嵴增高的高度分别为3.24 mm、3.76 mm、4.58 mm、5.09 mm;3.15 mm、3.67 mm、4.64 mm、5.01mm,术后一周X线可见后有明显的牵张间隙,1月时牵张区有新骨形成,骨密度增高。结论犬耐受力强,后牙区下颌骨体积大,手术易操作,是理想的牙槽嵴萎缩动物模型。拔牙后1个月,拔牙创愈合良好,可以进行牵张手术。D组"S"形牵张器牵张后的高度比较理想,能满足后期种植体的植入。

    • 北京地区食蟹猴的室内试验性繁殖初报

      2008(11).

      摘要 (1758)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食蟹猴在北京地区的适应性驯养与繁殖.方法 从2004年底开始,建立了一个20只雄猴,140只雌猴的食蟹猴室内生产繁殖种群.每个室内饲养单元内包括两只雄猴,14只雌猴,采取自由交配的方式进行繁殖.同时对室内饲养食蟹猴繁殖的季节性、妊娠期、月经周期、仔猴出生体重等进行了观察、记录和统计.结果 从2005年4月到2008年3月的3年时间,母猴怀孕305例,流产59例,生产仔猴246只.平均妊娠率、产仔率分别为74.0%和59.7%.室内饲养食蟹猴的繁殖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平均月经周期为(28.5±3.3)d(n=30).平均妊娠期为(167±12)d(n=30),仔猴的平均出生体重为(350±120)g(n=30).结论 食蟹猴能够在温带地区的室内进行成功的驯养和繁殖.

    • 乙烯雌酚对间情期比格犬发情的诱导

      2008(11).

      摘要 (204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实验分析口服乙烯雌酚诱导间情期比格犬发情的效果,研究适合可行的比格犬诱导发情的方案。方法根据比格犬由间情期到发情期血清内雌二醇浓度逐步升高的变化规律,设计逐渐给实验犬增加口服乙烯雌酚的剂量,诱导比格犬发情;同时对照组给以恒定剂量的乙烯雌酚诱导发情;空白对照组给以淀粉片。结果实验组比格犬的诱导发情率为50%,怀孕率为25%;对照组的发情率为31.25%,怀孕率为18.75%;空白对照组的发情数为零。结论隔天给药,逐渐加量乙烯雌酚组诱导发情的效果明显好于隔天给药,恒定剂量组乙烯雌酚组诱导发情的效果。

    • 小鼠肝炎病毒N蛋白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

      2008(11).

      摘要 (165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运用重组蛋白作为包被抗原建立检测小鼠肝炎病毒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方法将大肠杆菌表达小鼠肝炎病毒核衣壳蛋白(Nucleocapsid N)的主要抗原域NP(S)纯化后作为诊断抗原,通过条件优化,建立检测小鼠肝炎病毒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结果确定其包被抗原的浓度为300 ng/mL,血清稀释度为1∶200,山羊抗小鼠酶标抗体的稀释浓度为1∶3000。S/P≥0.386则为阳性,S/P〈0.308为阴性,两者之间为可疑。经阻断试验、交叉试验和重复性实验,表明该方法特异性强,重复性好。与国家实验动物检测中心的MHV全病毒ELISA抗体诊断试剂盒比较,特异性、敏感性和符合率分别为94.1%、93.3%和93.9%。用该融合蛋白包被聚苯乙烯板后在-20℃下可保存5个月,应用该方法检测了98份送检的血清样品,有10份检测为阳性。结论本研究建立的间接ELISA特异性强,重复性好,为进一步开发MHV血清抗体诊断试剂盒奠定了基础。

    • 科技论文中的统计问题

      2008(11).

      摘要 (130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或撰写论文,都要运用有关统计学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学是科学研究中必需的手段,它体现科研结果的可信性、可靠性、科学性。但目前在科技论文中存在一定的统计学错误,从而导致论文的科学性不强,质量不高,结论不可靠,影响了实验研究的水平。论文统计学处理的意义在于:完善或检验论文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如实反映数量资料的特征,通过分析资料来揭示事物的本质;排除偶然性对研究真实性的影响,透过偶然性资料来洞察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

    • 神经干细胞分离培养方法的介绍

      2008(11).

      摘要 (153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成体的许多组织中发现了多能干细胞,这些干细胞可以进行自我复制,参与组织的正常修复。神经干细胞在体外能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并具有多向分化潜能。成体神经干细胞和胚胎干细胞都能分化成成体神经系统中的各种神经细胞。神经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因此神经干细胞可以应用于神经损伤或者神经疾病的修复。本文概述了神经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的方法及其生长影响因子。

    • 科技论文的写作与投稿

      2008(11).

      摘要 (183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中国科技的飞速发展,国内科技论文数量与日俱增。可是我们必须看到,在论文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我们科技论文还缺乏科学性,创新性和写作的规范性。这一方面要求科研工作人员在科学研究上要更加严谨,一方面也要求他们在论文的写作上要加强学习,提高写作能力。本文就按照论文的一般写作格式,分别阐述了科技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当注意的事项,并简要表述了科技论文投稿遵从的一般原则,希望对写作者有所借鉴和帮助。

    • 二月桂酸二丁基锡对大鼠妊娠及对子代毒性作用

      2008(11).

      摘要 (185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染毒观察二月桂酸二丁基锡(Dibulytin Dilaurate,简称DBTD)对子代胎鼠形态、体重、性别及骨骼发育状的影响。方法按随机分组的原则,将大鼠分为对照组和染毒组,对照组用玉米油,染毒组用DBTD玉米油溶液,浓度分别是2.5 mg/kg体重(1/72 LD50)、10 mg/kg体重(1/18 LD50)和20 mg/kg体重(1/9 LD50),采用灌胃的方式进行染毒,6 d/周,每天同一时间进行染毒,共计染毒48 d。染毒第五周后,各组大鼠与正常雄性大鼠以1:1的比例合笼,合笼期间不染毒,每只雌鼠查到阴栓为妊娠第0天,继续染毒,于妊娠第18天处死取胎鼠。结果1/18 LD50及1/9LD50剂量组中活胎及胎儿的体重明显下降,1/18 LD50剂量组胎儿的性别开始发生明显的变化(P〈0.05)。结论DBTD染毒对大鼠每胎存活数、胎重、胎儿的形态及性别有影响,有一定的生殖毒性。

    • 兔出血症病毒遗传变异分析及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2008(11).

      摘要 (172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获得兔出血症病毒(浙江分离株)近20年间遗传变异概况,建立兔出血症病毒的RT—PCR检测方法。方法对1989~2006年间的7株RHDV浙江分离株的衣壳蛋白基因(VP60)进行了克隆与测序,并与国内、外RHDV的基因组序列进行了遗传比对和分析;根据兔出血症病毒株的VP60设计引物,对20只人工感染兔的实质脏器、全血和350只实验兔全血样本进行了检测。结果7株RHDV的VP60基因均由1740个核苷酸组成,编码580个氨基酸。它们与参考序列之间的氨基酸同源性为94.0%~99.8%。系统发生树分析结果显示,RHDV可划分为2个大的基因群,浙江(中国)的RHDV分离株主要集中于C亚群。RT—PCR检测方法表明20只实验兔全部扩出预期条带,而350只实验兔全血检测中出现13只RHDV可疑样本。经血凝抑制试验检测,13例PCR阳性样品中有10个HAI阳性,3个阴性。检测敏感度达100%,特异性为99.12%,经统计检验,kappa=0.865,表明PCR检出RHDV的结果与HAI高度一致。结论RHDV基因群之间的遗传距离有逐渐加大的趋势。我们建立的RT—PCR法可用于RHDV浙江分离株的检测,用RT—PCR检测全血中RHDV方法的建立为活体检测RHDV打下了基础。

    • SCI论文的写作及常见退稿原因分析

      2008(11).

      摘要 (190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科研论文是对科学领域中的问题进行总结、研究、探讨,表述科学研究成果的论文。撰写科研论文是科研工作的最后环节,也是科研成果产出和学术交流的主要形式。对广大科技工作者,能否在高水平杂志(如SCI期刊)上发表论文,是评价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国内的高校和科研单位都将发表论文作为晋升职称、岗位竞争、研究生毕业等工作的主要评价标准。

    •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稿约

      2008(11).

      摘要 (77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GLP原则在体外毒理学评价实验室的应用

      2008(11).

      摘要 (149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动物福利运动的推动下,以减少、优化和替代动物试验为核心内容的体外试验系统已成为安全评价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药品、化学品、化妆品毒理学评价中起到重要作用。体外试验系统不同于体内动物实验,体外毒理学实验室GLP原则的建立和运行应充分考虑体外试验系统的特殊性。目前我国专业的体外安全评价实验室的建设刚刚起步,还没有可供借鉴的成熟经验。本文从实验室组织、试验系统维护、人员职责、质量管理和运行几个方面,介绍了GLP原则在化妆品体外毒理学检验和评价实验室的应用。

    • 福建省实验动物技术服务基地建设规划的思路

      2008(11).

      摘要 (125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制订福建省2008~2010年实验动物技术服务基地建设规划,是促进实验动物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共享和实验动物学科发展的需求。本文根据对全省实验动物科技现状的调查,在《福建省"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基础上,提出制订福建省2008~2010年实验动物技术服务基地建设规划的思路,包括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工作重点和对策措施。通过整合、优化和提升实验动物现有资源,建设技术先进、管理规范、开放运行的实验动物技术服务平台,成为我省生命科学、生物科学、食品、化妆品、保健品等相关研究与技术开发提供公共服务的动物实验基地,实现全省范围的服务共享。

    • 表达犬CD150的Vero细胞系的建立

      2008(11).

      摘要 (205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建立表达CD150基因的非洲绿猴肾细胞系Vero-CD150,提高犬瘟热病毒的分离效率。方法分离健康犬血液中的白细胞,并克隆编码CD150的基因,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IRES-CD150,将该质粒转染Vero细胞系,经过克隆化筛选获得Vero-CD150细胞系。利用RT-PCR、流式细胞仪(FCM)进行鉴定,同时对临床检测为阳性的自然发病犬,取肝、肺、脾脏等脏器为病料,接种于Vero-CD150细胞系。结果RT-PCR和流式细胞仪皆检测到CD150在Vero细胞中能够稳定表达;与Vero细胞系相比,Vero-CD150细胞系的生长特性相似;接种病料后,感染细胞不仅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且用RT-PCR可检测到病毒核酸。结论本试验使CD150基因能在体外转入正常的非洲绿猴肾细胞系Vero中,获得稳定表达CD150基因的Vero细胞亚克隆,并使后者结合CDV的能力明显增强。该细胞系的建立,为更有效的分离犬瘟热病毒打下了基础,可用于进一步研究。

    • 大鼠脊神经压迫后早期痛阈与神经损伤程度的联系

      2008(11).

      摘要 (127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大鼠脊神经压迫后早期痛阈改变与神经损伤程度的联系。方法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n=8):正常组,假手术组,70 g压迫组和180 g压迫组。正常组不作任何处理,作为对照,假手术组模型制作过程和其它两个模型组相同,但不做神经压迫,70 g压迫组和180 g压迫组分别用70 g或180 g血管夹压迫大鼠右侧颈7脊神经15 min,制作神经急性压迫损伤模型。于术前2 d和术后1、35、、7 d测右侧前足机械性痛阈和热痛阈,术后7 d处死大鼠取右侧颈7脊神经,HE染色病理分级和扫描电镜观察,比较各组痛阈改变以及神经损伤程度的变化。结果与术前相比较,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术后机械性痛阈和热痛阈无明显变化(P〉0.05);与术前以及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相比,70 g压迫组术后1~7 d机械性痛阈和热痛阈明显降低(P〈0.05),180 g压迫组术后1 d痛阈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3~7 d明显升高(P〈0.05)。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均未出现神经损伤病理变化,而70 g压迫组和180g压迫组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损伤,损伤病理分级180 g压迫组高于70 g压迫组(P〈0.05)。结论70 g或180 g血管夹压迫大鼠颈7脊神经后大鼠痛阈降低或升高,其机制可能与不同的压力导致不同的神经损伤程度有关。

    • 青石斑鱼MHCclassI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2008(11).

      摘要 (189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克隆青石斑鱼MHCclassI基因,为研究石斑鱼的免疫系统和MHCclassI基因库提供材料。方法首先利用MHCclassI基因的特征,根据已知MHCclassI基因及其特点设计简并引物得到MHCclassI部分序列,然后分别利用5′RACE、3′RACE延伸至全基因的两端。将得到的序列拼接,经NCBI上BLASTx分析青石斑鱼MHCclassI基因核心区域,设计引物得到青石斑鱼MHCclassI基因。最后,将所得MHCclassI基因所对应氨基酸与几种鱼和人类MHCclass分子利用DNAMAN和MEGA软件分别进行比对和绘制分子进化树。结果成功得到青石斑鱼5个MHCclassI基因和绘制了MHCclassI分子进化树。同源性分析发现5个MHCclassI基因氨基酸同源性85.69%即高度的多变性。经氨基酸序列分析,青石斑鱼与已知鱼类和人MHCclassI基因的氨基酸序列存在30.27%~73.46%同源性其中不同鱼类同源性比对的比值表现为不同种类的鱼亲缘关系越近同源性比值越高。结论青石斑鱼MHCclassI基因具有已知物种MHCclassI基因特征。MHCclassI分子可以为生物进化分析提供依据。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
    防诈骗提示!请勿点击不明链接或添加个人微信。编辑部所有邮箱后缀均为@cnilas.org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