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9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p21~(HBsAg/HBsAg)转基因小鼠的繁殖性能与生长发育

      2006(9).

      摘要 (175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p21HBsAg/HBsAg转基因小鼠的繁殖性能与生长发育状态,分析p21HBsAg/HBsAg基因引入小鼠基因组p21位点中对其生长繁殖的影响。方法选者繁殖种鼠40对,日常生产繁殖过程中对相关的繁殖指标及应用分析天平对其体重进行测量和记录,并且与野生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不同日龄野生型小鼠较p21HBsAg/HBsAg转基因小鼠(-/-)增重快,而且两种表型小鼠雄性个体较雌性个体增重快;不同胎次胎间隔差异显著。野生型胎间隔较p21HBsAg/HBsAg转基因小鼠长;不同胎次两种表型小鼠产仔数差异不显著,说明野生型小鼠较p21HBsAg/HBsAg转基因小鼠繁殖能力强。结论p21HBsAg/HBsAg基因转入小鼠基因组p21位点对其生长繁殖具有一定的影响。

    • p21~(HBsAg/HBsAg)和p21~(HBX/HBX)转基因小鼠不同月龄血液生理指标的测定

      2006(9).

      摘要 (131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检测p21HBsAg/HBsAg和p21HBX/HBX转基因小鼠的血液生理指标,分析p21HBsAg/HBsAg和p21HBX/HBX基因引入小鼠基因组p21位点中对其血液指标的影响。方法用日本光电MEK-5126K血球计数仪(动物芯片)及配套试剂盒对四个月龄不同基因型小鼠的血液生理指标进行测定,并且与野生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多数指标雌雄之间差异显著,并且两种基因型小鼠及野生型在不同年龄、不同指标的动态变化不同。结论p21HBsAg/HBsAg和p21HBX/HBX基因转入小鼠基因组p21位点对其血液生理指标具有一定的影响。

    • >研究报告
    • 大鼠注射重组腺病毒Ad-HGF后血清中抗腺病毒抗体的检测

      2006(9):515-517,F0002.

      摘要 (177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大鼠重复给与携带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的重组腺病毒(recombinant adenovirus carrying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gene,Ad-HGF)后,血清中抗腺病毒抗体的出现时间及消失规律。方法大鼠给与不同剂量的Ad-HGF共14次,利用病毒中和反应(细胞病变效应及绿色荧光方法)观察血清中抗腺病毒抗体。结果手术及正常对照组和实验组动物给药7次前血清处理的细胞均出现明显细胞病变效应及强荧光。之后各剂量组动物血清均对腺病毒有不同程度的中和作用,停药后13周到14周抗体水平很低或已不存在。同时观察到动物性别及给药剂量大小无差异。结论大鼠肌注Ad-HGF7次后,动物血清中可检测到抗腺病毒抗体,停药后13周或14周抗体基本消失,此结果对Ad-HGF的实际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 >摘要
    • 复制型HBV(ayw)转基因小鼠血清中病毒颗粒的免疫电镜检测

      2006(9):517-517.

      摘要 (119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检测复制型HBV(ayw)转基因小鼠血清中HBV病毒颗粒。方法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收集病毒颗粒并应用免疫电镜检测。结果发现了直径22nmHBsAg颗粒和45nm左右的Dane颗粒。结论本转基因小鼠模型能继续复制,组装并分泌HBV病毒颗粒。

    • >研究报告
    • 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缺失变体对犬冠状动脉血栓的溶栓作用

      2006(9):518-521,F0002.

      摘要 (1898)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缺失变体(reteplase)对犬冠状动脉血栓的溶栓作用。方法实验用杂种犬,设溶剂对照组r、eteplase 100×104、50×104和25×104IU/kg 4组。手术分离冠状动脉左旋支(LCX),以血管内膜粗糙 电刺激法形成冠状动脉左旋支血栓,检测静脉注射不同剂量reteplase后对冠状动脉左旋支血流量、栓塞再通率、心肌梗死范围、伤口失血量和末梢出血时间的影响。结果静脉注射reteplase可使栓塞的冠状动脉血管很快出现再通,血流量显著增加,心肌梗塞范围明显缩小,明显增加伤口出血量,延长末梢出血时间,rete-plase各剂量组与溶剂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别(P<0.001)。结论reteplase对犬冠状动脉血栓具有显著的溶栓作用。

    • TaqMan探针定量PCR对癫痫大鼠脑组织 GLAST、GLT-1表达变化的研究

      2006(9):522-528.

      摘要 (236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谷氨酸转运蛋白GLAST、GLT-1不同亚型在癫痫发作过程中的表达变化。方法采用TaqMan探针实时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技术,检测癫痫发作后不同时点脑组织中谷氨酸转运蛋白GLAST、GLT-1表达量的变化。结果癫痫发作后不同时点GLAST、GLT-1在大脑中的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且在大脑中不同时点的表达量具有明显的差异(P〈0.01);GLAST在小脑中不同时点的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GLT-1在小脑中无表达。结论癫痫发作后谷氨酸转运蛋白GLAST、GLT-1在大脑中的表达量明显减少;GLAST、GLT-1表达量的减少可能是癫痫发病的诱因之一。

    • >摘要
    • 微卫星DNA监控技术培育近交系大、小鼠的研究

      2006(9):528-528.

      摘要 (2108)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采用微卫星DNA技术来监控大、小鼠仔代基因状况,有选择性地进行交配繁殖,以达到快速培育新的近交系动物。方法利用PCR扩增微卫星DNA技术对封闭群SD和Wistar大鼠交配以及近交系C57和BALB/c小鼠所交配繁殖的仔代鼠进行了微卫星DNA多态性分析,与母代SD大鼠(母代C57小鼠)相似系数高的与中的、中的与低的进行定向交配繁殖。结果对于大鼠F2代均为杂合多态的位点,没有纯合位点;到F10代时基因纯合位点达28个,纯合基因位点率为93.3%。每代相似系数具有不断上升的趋势,上升率为6%~20%。对于小鼠F2代多态性位点为14个,纯合基因率为53.3%;到F10代时基因纯合位点达29个,纯合基因位点率为96.7%。每代相似系数具有不断上升的趋势,上升率为3%~10%。采用皮肤移植方法验证了F10代大、小鼠为近交系。结论建立了一种新的快速培育近交系动物的方法,打破了传统近交系的培育方法,为今后研究分析动物间的血缘关系和遗传距离奠定了基础。

    • >研究报告
    • IVC-B型独立通气笼盒系统运行时的微环境分析

      2006(9):529-532.

      摘要 (1938)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运行中的独立通气笼盒(Individually Ventilated Cages,即IVC)在大鼠饲养过程中的温度、湿度变化及饲养只数与氨浓度的关系,指导科学饲养与管理。方法每天记录运行中的IVC的温度、湿度变化,用大气采样机和气体吸收管进行采样,按GB14925-2001方法测定。结果全年温度在(22.3±1.9)℃,相对湿度为(70.1±14.9)%,氨浓度随动物只数增加饲养天数增多而升高,有的超标严重,未达屏障环境国家标准。结论大鼠体重在(290±6)g时,每笼饲养不超过3只,且2 d更换一次垫料为宜。

    • >摘要
    • 模拟飞船应急返回高过载对恒河猴心脏的病理学影响

      2006(9):532-532.

      摘要 (113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模拟飞船应急返回高过载对恒河猴心脏的病理学影响。方法14只健康恒河猴于清醒状态下在动物离心机上经受相应峰值(+1Gx、+15Gx、+18Gx、+21Gx)的抛物线型过载作用,实验后分别于不同时间点剖解,大体观察、取材,利用光镜、电镜进行病理学研究。结果①眼观病变:在急性实验和恢复1d后+18Gx组和+21Gx组均在左心室近二尖瓣处可见有明显的出血,出血的程度随着G值的增加而加重;+15Gx组在急性实验时可见左心室近瓣膜处有轻度充血和1~2个针尖大小的出血点,转后第2天未见明显眼观病变;其余两个实验组在转后第9天时未发现眼观病变。②HE染色,光镜下可见急性实验组心肌纤维和乳头肌染色变浅、肿胀,有的出现颗粒变性;心内膜下、近心内膜处的心肌纤维间、乳头肌间可见有明显的红细胞渗出;心肌纤维出现不同程度的断裂。③电镜可见急性实验的心肌纤维细胞核染色质聚集呈团块状或边集,核膜皱缩,线粒体肿胀,断裂处心肌纤维甚至呈团块状,心肌闰盘间连接疏松,有的出现明显的裂隙;第9天可见断裂处溶酶体数量增多。结论在经受高+Gx过载后,恒河猴心脏出现了明显的可逆性损伤,损伤的程度随G值的增加而加重。

    • 三级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的物理检测研究

      2006(9):532-532.

      摘要 (112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对试运行的三级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进行性能测试及安全评估,探索建立生物安全实验室物理的检测技术方法和程序。方法依据国家相关标准,对运行的生物安全实验室进行压力、洁净度、照度等7项指标检测。结果三级动物生物安全基本符合GB50346-2004“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技术规范”及GB14925-2001“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标准。结论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的物理指标满足应用要求,生物安全实验室物理指标检测能为生物安全实验室认证提供客观参考。

    • >研究报告
    • 烧伤合并人工海水浸泡后对实验兔肾脏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2006(9):533-536.

      摘要 (229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烧伤合并人工海水浸泡后对实验兔肾脏病理形态学的影响。方法实验动物致伤后随机分为对照组(n=4)、单纯烧伤组(n=10,致伤后直接观察)、海水浸泡组(n=10,致伤后立即放入人工配制的海水中浸泡3h);采用光镜和电镜对肾组织进行病理形态学检查,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光镜下肾小球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或毛细血管内皮肿胀,管腔皱缩变窄。细胞增多,毛细血管受挤压。肾近曲小管细胞浊肿,部分可见透明变性及空泡变。部分肾小管上皮坏死。并可见部分远曲小管上皮消失,管腔内可见大量蛋白管形。电镜下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系膜细胞肥大,线粒体肿胀。足突变形、融合。肾小管上皮细胞线粒体肿胀空泡化。部分可见胞质细胞器解离,胞质密度增大。肾间质血管充血。结论烧伤合并人工海水浸泡后可导致实验兔肾脏病理形态学改变。

    • >摘要
    • 比格犬群发性尿路结石的诊治

      2006(9):536-536.

      摘要 (135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确诊某比格犬繁育基地群发性尿路结石的病因及其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采用临床诊断、病理剖检、病理切片、结石成分红外检测及电镜观察分析、饲料成分分析、回顾性调查分析等手段以及综合的处理措施。结果大量比格犬出现了日渐消瘦,并出现了食欲减少、拱背、夹尾、排尿困难等临床症状。对抽样的比格犬进行病理剖检,心、肝、脾、肺、肠以及脑组织未发现异常的眼观病理变化,在肾、输尿管、膀胱及雄性动物的尿道狭窄部发现有泥沙样或0~24cm^3大小的硬性的石头样的结晶。病理切片发现肾脏组织中有大量尿酸盐结晶。经红外分析仪发现结石为非碳酸钙,磷酸钙,草酸钙,但图像的变化趋势与尿酸类似,经电镜检测未与现有物质相符合的晶体结构,临床化验结果为尿酸(+)、磷(-)、铵(+)、碳酸(-)、草酸(-)、钙(-)、镁(-)、胱氨酸(-),初步确定为尿酸盐结石。对本繁育基地2年内的生产管理、卫生防疫、水源变化、药物使用、饲料配方及库存原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与检测,发现除饲料原料中肉粉中掺有大量的非蛋白氮物质外,其余的都没有任何变化。通过综合治疗,该群发性尿路结石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结论该肉粉是引起群发性尿路结石的原因。

    • 转基因动物研究进展

      2006(9):536-536.

      摘要 (161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转基因动物就是指通过人工的方法将外源基因导入动物染色体基因组,使之稳定表达并能遗传给后代的一类动物。目前制备转基因动物的方法主要有显微注射法、反转录病毒感染法、胚胎干细胞法等。转基因动物的迅速发展使医药、农业、环保、生物材料等领域发生了巨大变革。本文主要对转基因动物的研究进展及其常用的各种转基因方法、转基因动物的应用和研究前景进行概述。

    • >研究报告
    • 五指山小型猪高脂血症模型的建立

      2006(9):537-540.

      摘要 (192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本研究通过给与五指山小型猪高脂饲料,旨在诱发小型猪的高脂血症。方法将30头小型猪随机分成3组:①对照组(n=6),喂正常猪饲料;②1.5%胆固醇组(n=12),饲喂含1.5%胆固醇、10.0%的牛油、6.0%花生油和0.5%胆盐的饲料;③3%胆固醇组(n=12),饲喂含3.0%胆固醇、10.0%的牛油、6.0%花生油和0.5%胆盐饲料。高脂饮食6个月。每月测定体重和血脂(TG、TC、HDL-C、LDL-C)。结果和结论五指山小型猪对高脂饮食反应敏感,高脂饮食一个月内,高脂饮食组TC、HDL-C和LDL-C从极低水平迅速升高,随后逐月缓慢升高。至高脂饮食4个月时,TC达到15.5~17.7mmol/L,LDL-C达到12~13mmol/L,HDL-C达到4.45~5.76mmol/L,与基线相比,TC升高约10倍,LDL-C升高约15倍,HDL-C升高约7倍,4个月后变化趋于稳定,而对照组没有变化,TG没有明显变化趋势,形成了典型的高胆固醇血症。1.5%胆固醇组和3%胆固醇组血脂指标差异不明显(P〉0.05),提示1.5%的胆固醇含量就足以获得高脂血症模型。

    • Wistar大鼠和昆明种小鼠血清唾液酸频率分布与参考值

      2006(9):541-543.

      摘要 (148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为了便于观察荷瘤实验动物血清唾液酸的变化情况,也鉴于国内文献尚无大鼠和小鼠血清正常参考值。方法采用测定血清唾液酸的定量方法。结果和结论188只大鼠血清平均唾液酸为(3.45±0.41)mmol/L,雌、雄大鼠平均唾液酸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大鼠总体血清唾液酸频率服从正态分布,正常参考值范围为(2.65~4.25)mmol/L。100只小鼠平均血清唾液酸为(3.04±0.30)mmol/L,雌、雄小鼠平均唾液酸间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1),小鼠总体血清唾液酸频率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其正常参考值范围为(2.44~3.64)mmol/L。

    • 流式细胞术分析p21HBsAg/HBsAg转基因小鼠肝细胞凋亡

      2006(9):544-548.

      摘要 (140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p21^HBsAg/HBsAg转基因小鼠肝细胞凋亡。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6、12、18、24月龄p21^HBsAg/HBsAg转基因小鼠和p21^+/+野生型小鼠新鲜肝脏组织。结果转基因小鼠肝细胞凋亡率低于同月龄野生型小鼠。结论HBsAg基因的转入和表达,抑制转基因小鼠肝细胞凋亡。

    • 寒冷刺激对大鼠胃黏膜的影响及血清一氧化氮含量和胃黏膜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水平变化研究

      2006(9):549-552.

      摘要 (234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寒冷刺激对大鼠胃黏膜的影响及对大鼠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和胃黏膜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SD大鼠2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成模型组与对照组,模型组接受冷刺激后观察胃黏膜变化并测定大鼠血清NO和EGFR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胃黏膜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与对照组比,模型组大鼠血清NO与EGFR表达水平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寒冷刺激对大鼠血清NO含量和胃黏膜EGFR表达水平有显著影响并损伤胃黏膜。

    • 生物安全实验室(BSL-3;ABSL-3)安全性稳定性试验效应的探讨

      2006(9):553-556,552.

      摘要 (248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工艺平面布局、人流物流气流组织、空调系统设置、自动控制方案、软件管理以至材料选用都直接关系到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建设质量,本文介绍了BSL-3;ABSL-3实验室在设计和系统调试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

    • >摘要
    • 不醉丹的有效性研究

      2006(9):557-557.

      摘要 (1188)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不醉丹对醉酒小鼠的解酒作用,初步探讨其解酒机制。方法①雄性BALB/c小鼠30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海王金樽组和不醉丹组,每只小鼠分三次灌胃给二锅头酒,每次0.06mL,共0.18mL。每次给酒后各组分别随即灌胃给生理盐水、海王金樽和不醉丹每只0.06mL/只,观察记录第一次给酒后至醉酒状态出现所需时间以及发生醉酒的动物数量;②重复上述试验,各组小鼠于初次给酒后50min采血分离血浆,检测乙醇浓度。结果①不醉丹组和海王金樽组发生醉酒的动物数量均为1/5,明显少于生理盐水组的9/10。醉酒状态出现所需平均时间,不醉丹组和海王金樽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不显著;②不醉丹组小鼠血浆乙醇浓度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P〈0.05)。结论不醉丹能有效改善小鼠的醉酒状态,其作用机理可能与降低血浆乙醇浓度相关。

    • 开胸与微创方法制备小型猪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的对比研究

      2006(9):557-557.

      摘要 (151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开胸结扎冠状动脉法(简称开胸法)与微创冠状动脉内球囊封堵法(简称微创法)制备心肌梗死(MI)模型的差异。方法选用心脏及冠状动脉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与人相似的中国小型猪,分别应用开胸法与微创法,阻断冠状动脉血流,造成心肌梗死。结果两种方法均可以形成心肌梗死模型,病理检查无显著差异。开胸法造模后出现通气性呼吸功能障碍,心肌酶升高水平与临床患者心肌梗死衍变有差异。微创法应用造影剂可能会有一过性肾功能损伤。结论微创法对实验结果干扰小,与临床条件相近,是一种更好的造模方法。

    • 神经实验室中啮齿类动物实验概况分析

      2006(9):557-558.

      摘要 (1648)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神经实验室以微重力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为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对象是啮齿类动物有Fischer 344大鼠、SD大鼠和小鼠。主要硬件包括通用型工作台、动物生命保障设施和动物饲养舱。

    • 肠道部分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发MODS动物模型制作

      2006(9):558-558.

      摘要 (126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制作肠道部分缺血再灌注(I/R)损伤诱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动物模型,初步探讨其致病机制。方法大耳白兔50只,分为失血性休克、肠部分I/R、假手术对照三组。依据失血性休克组肠系膜上动脉(SMA)血流量的变化,用自行设计的血流阻断器阻断SMA血流50%~70%,维持4h,制作肠道部分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观察脏器功能、炎症反应以及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肠部分I/R组,伤后24h ALT、Cr、CK-MB、TNF-α水平显著升高,心、肝、肺等均显示严重病理学损害,动物72h死亡率40%,MODS发生率55%。结论本模型从致伤因素、器官功能、病理形态、发病率和死亡率均符合MODS模型的标准,是较理想的模拟临床创伤后肠I//R损伤诱发MODS的模型。

    • 小型猪高脂血症对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的影响

      2006(9):558-558.

      摘要 (1378)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本研究通过给与小型猪高脂饲料,诱发高脂血症模型,观察分析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变化。方法选用30头五指山小型猪进行高脂饲料饲喂,动物随机分成对照组(6头)、1.5%胆固醇组(12头)和3.0%胆固醇组(12头),每个月测定一次血脂(TC、LDL-C、HDL-C、TG)和血糖(GLU)的变化,每2个月测定C-反应蛋白(CRP)变化。结果高脂饮食可引起CRP升高,CRP与TC、LDL-C、HDL-C呈正相关,高脂血症从启动时就有炎症状态。结论高脂血症和早期AS伴随CRP升高。

    • 小型猪高脂血症对内皮功能的影响

      2006(9):558-559.

      摘要 (158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给与小型猪高脂饲料诱发高血脂症,分析高脂血症对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用30头五指山小型猪进行高脂饲料饲喂6个月,动物随机分成对照组(6头)、1.5%胆固醇组(12头)和3.0%胆固醇组(12头),每个月测定一次血脂(TC、LDL-C、HDL-C、TG)的变化,每2个月测定前列腺环素(PGI2)(实际测定6-keto-PGF1)、血栓烷A2(TXA2)(实际测定TXB2)和ET作为判断内皮功能的指标。结果高脂血症小型猪TXA2和TXA2/PGI2明显上升,而ET呈下降趋势(P〈0.01),ET和LDL-C负相关。结论高脂血症时,促进收缩血管和血小板聚集因子TXA2增加,TXA2/PGI2升高;同时,内皮细胞分泌缩血管因子ET适应性下调,存在损伤与抗损伤过程。

    • 五指山小型猪冠状动脉球囊损伤术

      2006(9):559-559.

      摘要 (124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建立完善的五指山小型猪的冠状动脉硬化疾病模型实验方案,为心血管疾病研究提供理想的疾病模型。通过进行冠状动脉内皮损伤术,可以加速小型猪在高胆固醇饮食条件下的动脉粥样硬化进程。方法采用8头五指山小型猪进行冠状动脉内皮损伤术,术前饲喂3.0%高胆固醇饲料约20~25d,在冠状动脉前降支中段进行球囊扩张,压力为6~10atm,扩张次数3次。结果除1头小型猪,在经过扩张压力10个大气压,扩张3次手术后存活外,其余小型猪在术后6~24h内死亡。结论本研究应用五指山小型猪行冠状动脉内皮损伤属于首次报道,从结果分析,五指山小型猪冠状动脉扩张后,极易出现室颤,表明该品种小型猪经过高度近交后耐受这种手术的能力较差。

    • 四氧嘧啶诱发兔糖尿病模型的胰岛素管理及糖尿病肾病模型建立

      2006(9):559-559.

      摘要 (146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索四氧嘧啶诱发兔糖尿病的胰岛素管理、血糖变化规律及肾脏病理变化。方法按每千克体重100mg静脉注射四氧嘧啶建立兔糖尿病模型,监测血糖、体重变化,并予胰岛素皮下注射;12周后测尿白蛋白、肾重,体重值,肾脏组织PAS染色。结果静脉注射四氧嘧啶24h内10%兔死于低血糖,至72h83.3%兔血糖大于16.0mmol/L,胰岛素用量逐渐减少,至12周63.3%兔血糖基本可控制于16.0~25.0mmol/L。12周时病理显示糖尿病兔肾小球体积增大,系膜细胞增生,系膜基质增多,部分毛细血管腔闭塞,肾小管上皮细胞颗粒样变性、空泡变性,管腔内见蛋白管型。结论此模型死亡率低,可形成稳定的糖尿病模型,分阶段胰岛素管理,用量逐渐减少,12周时可形成典型糖尿病肾病模型。

    • 角质细胞特异性表达Cre重组酶转基因小鼠的研制

      2006(9):560-560.

      摘要 (144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采用转基因技术中最常用的受精卵原核显微注射法,制备角质细胞特异性表达Cre重组酶转基因小鼠。我们将经过超排处理的供体雌鼠拉颈处死,从其输卵管壶腹部取出卵丘细胞团,用透明质酸酶消化、清洗,得到形态饱满、极体和双原核明显的受精卵培养。将构建好的包括角质细胞特异性角质素5(K5)启动子、Cre重组酶基因和人生长激素(hGH)polyA的转基因载体pK5-Cre-hGH制备成一定浓度的注射片段,通过显微注射的方法将4.2kb的转基因片段引入小鼠受精卵的雄原核。共注射了720枚受精卵,移植至29只假孕母鼠的输卵管中发育,获得子代小鼠48只,经PCR鉴定有12只小鼠在基因组上整合有Cre基因,整合率为25%。此结果通过Southern杂交得到进一步证实。

    • 实验动物CAR杆菌病

      2006(9):560-560.

      摘要 (143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CAR杆菌(cilia-associated respiratory bacillus)是目前尚未分类的、一种实验啮齿类和兔类的呼吸道感染细菌。“CAR”由ganaway1985年首次提出并使用,因该细菌未被分类鉴定并命名,所以一直沿用至今。CAR杆菌可以导致无症状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严重影响用于呼吸道相关疾病研究的动物实验结果。在欧美许多国家和企业都将其列为实验动物必需排除的病原菌之一。目前我国尚未将CAR杆菌列为实验动物必需检测的项目,对该菌的研究处于一个基本空白的状态,缺乏病原学、流行病学的相关资料以及有效的检测方法。

    • 犬细小病毒抗原变异株的分离与鉴定

      2006(9):560-560.

      摘要 (148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从犬粪便病料中分离和鉴定犬细小病毒(canine parvovirus,CPV)抗原变异株CPV-2a和CPV-2b。方法将疑似犬细小病毒感染的病犬粪便接种猫肾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常规病毒学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常规病毒学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表明,分离得到5株犬细小病毒抗原变异株,其中2株为CPV-2a,3株为CPV-2b。结论本研究分离的5株犬细小病毒为研究CPV变异及制备CPV特异性诊断试剂奠定基础。

    • 不同日龄SPF级KM小鼠血液生理生化正常指标的探讨

      2006(9):561-561.

      摘要 (160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日龄SPF级KM小鼠血液生理生化正常值,为评价封闭群动物的遗传标准提供数据基础。方法采用Beckman全自动生化测定仪和日本光电血球计数仪对20、30、40、50日龄及不同性别SPF级小鼠的血液生理生化值进行了测定。结果雌、雄SPF级KM小鼠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存在差异,同时不同日龄小鼠血液生理生化指标也存在差异。结论SPF级KM小鼠血液生理生化指标雌雄、日龄之间存在差异,研究结果可为KM小鼠建立正常检测指标提供参考。

    • Smad3基因剔除导致小鼠发生骨质疏松

      2006(9):561-561.

      摘要 (217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和方法为了研究Smad3基因的功能,用基因打靶的方法建立了Smad3基因剔除小鼠。通过分析小鼠的表型,发现Smad3基因剔除小鼠主要表现为骨关节炎和粘膜免疫缺陷,我们进一步分析了小鼠骨骼方面的表型。取出生后4d和4周的Smad3基因剔除和野生型小鼠的膝关节,脱钙,石蜡包埋,切片,进行H&E染色观察它们的微观结构。发现在4d时,基因剔除小鼠和野生型小鼠相比,胫骨短小。在4周时可以观察到基因剔除小鼠骨小梁稀疏,骨小梁体积变小。另外,还发现在Smad3基因剔除小鼠胫骨的皮质骨宽度明显小于野生型小鼠。通过X射线和测量6周龄小鼠股骨的骨密度和骨矿含量。结果结果显示Smad3基因剔除小鼠的骨密度和骨矿含量均低于野生型小鼠。这些结果表明Smad3基因剔除导致小鼠发生骨质疏松。利用原位杂交检测成骨细胞的标志分子-骨钙素、碱性磷酸酶和骨桥素基因表达降低,提示成骨细胞减少。用RT-PCR检测到核结合因子2、骨涎蛋白、骨钙素、Ⅰ型胶原在基因剔除小鼠表达降低,而胸腺中的IFN-γ表达降低。用TRAP染色来检测出生后8d的Smad3基因剔除小鼠骨切片中破骨细胞,并且用Osteometrics公司的骨计量软件分析骨切片,结果表明基因剔除小鼠的NOc/TAr(破骨细胞数目,单位骨小梁面积)、OCs/Bs(破骨细胞表面积,骨表面积)和NOc/BPm(破骨细胞数目,单位骨面积)等指标均高于野生型小鼠。为了进一步验证基因剔除小鼠的破骨细胞的分化受到影响,分离Smad3和野生型小鼠的骨髓细胞,向破骨细胞的方向进行诱导分化,TRAP染色结果表明基因剔除小鼠的骨髓细胞分化成破骨细胞数目显著多于野生型小鼠。结论Smad3基因剔除引起成骨细胞数量减少,破骨细胞数目增多,从而导致小鼠骨小梁稀疏、骨密度降低,引起骨质疏松。

    • p21^HBsAg/HBsAg转基因小鼠的繁殖性能与生长发育

      2006(9):562-562.

      摘要 (141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p21^HBsAg/HBsAg转基因小鼠的繁殖性能与生长发育状态,分析p21^HBsAg/HBsAg基因引入小鼠基因组p21位点中对其生长繁殖的影响。方法选者繁殖种鼠40对,日常生产繁殖过程中对相关的繁殖指标及应用分析天平对其体重进行测量和记录,并且与野生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不同日龄野生型小鼠较p21^HBsAg/HBsAg转基因小鼠(-/-)增重快,而且两种表型小鼠雄性个体较雌性个体增重快;不同胎次胎间隔差异显著。野生型胎间隔较p21^HBsAg/HBsAg转基因小鼠长;不同胎次两种表型小鼠产仔数差异不显著,说明野生型小鼠较p21^HBsAg/HBsAg转基因小鼠繁殖能力强。结论p21^HBsAg/HBsAg基因转入小鼠基因组p21位点对其生长繁殖具有一定的影响。

    • 一种新型、节能型实验动物屏障设施的设计及应用

      2006(9):562-562.

      摘要 (125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国内、外实验动物的发展,屏障设施的建立和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许多单位投入大量资金搞硬件建设,但对设施运行后的节能考虑较少。目前,国内屏障设施的设计多采用分区控制、变频风机、换热器等来考虑节能,但在送、回风形式上并未改变传统的顶送风、四角回风形式,该送、回风形式由于受到平板饲养架的限制,设计上房间的换气次数多为15~20次/h,实际上动物饲养笼内的换气次数远远低于房间的换气次数,不能有效的保证笼内换气。本设计研制出定向流系统(已获得实用新型专利证书,专利号:ZL200520069682.8)饲养动物,同时采用动物饲养系统和房间送、回风系统分开控制进行节能设计,有效的保证动物笼内换气和节能。本设计夏季节电47.4KW/h,按工业用电0.8元/h计算,每小时节约运行成本近38元。

    • p21^HBsAg/HBsAg和p21^HBX/HBX转基因小鼠不同月龄血液生理指标的测定

      2006(9):563-563.

      摘要 (133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检测p21^HBsAg/HBsAg和p21^HBX/HBX转基因小鼠的血液生理指标,分析p21^HBsAg/HBsAg和p21^HBX/HBX基因引入小鼠基因组p21位点中对其血液指标的影响。方法用日本光电MEK-5126K血球计数仪(动物芯片)及配套试剂盒对四个月龄不同基因型小鼠的血液生理指标进行测定,并且与野生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多数指标雌雄之间差异显著,并且两种基因型小鼠及野生型在不同年龄、不同指标的动态变化不同。结论p21^HBsAg/HBsAg和p21^HBX/HBX基因转入小鼠基因组p21位点对其血液生理指标具有一定的影响。

    • 4个长爪沙鼠选育群体基因多态性的RAPD分析

      2006(9):564-564.

      摘要 (112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我国人工饲养的长爪沙鼠群体的遗传多态性。方法用50个随机引物对4个长爪沙鼠群体的混合DNA池扩增筛选RAPD位点,筛选的引物经重新优化反应条件体系后,对4个群体的136个样本DNA进行扩增。结果50个引物中有20个引物产生多态性。4个长爪沙鼠的基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247,0.220,0.196,0.188;香隆指数为0.366,0.327,0.292,0.277,其均值为0.316。群体内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1688,总群体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213。结论人工饲养的长爪沙鼠群体遗传多样偏低。

    • 大鼠急性颅脑损伤模型脑肿胀及钙镁离子的变化

      2006(9):564-564.

      摘要 (121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大鼠急性颅脑损伤后脑肿胀及钙镁离子的改变,以找出颅脑损伤后病情转化的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采用自由落体致大鼠脑挫裂伤,伤后12、24、48h分别取材,观察脑组织病理及钙镁离子的变化。结果大鼠急性颅脑损伤后24h水肿最为显著(P〈0.05),脑组织中钙离子含量伤后24h升高最为显著(P〈0.05),镁离子含量呈先下降后升高趋势,但变化都不显著(P〉0.05)。脑组织病理及电镜观察,脑水肿的范围也扩大到深层白质,微血管内有蓝紫色微血栓形成。血管周围水肿明显,微血管内微血栓主要成分为血小板。微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明显,管腔压缩,管周终足水肿。结论产生外伤性脑肿胀的病理基础为脑血管扩张充血导致微循环障碍,救治急性颅脑损伤要重视预防微循环障碍,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应强调早期采取有效措施,适时采用改善脑微循环的治疗,降低颅内压,及时脱水,纠正缺血、缺氧,以减少继发性脑组织损害。

    • 氯胺酮与速眠新、硫喷妥钠对犬麻醉效果的观察

      2006(9):564-565.

      摘要 (165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氯胺酮与速眠新、硫喷妥钠复合麻醉对犬的麻醉效果。方法成年健康犬180只。动物分成单纯麻醉组(氯胺酮组,60只)和复合麻醉组(氯胺酮与速眠新组,60只;氯胺酮与硫喷妥钠组,60只),采用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麻醉。结果氯胺酮麻醉维持时间为0.5~1h,用量较大,麻醉效果低于复合麻醉效果,复合麻醉能相互弥补本身不足,增强麻醉效果,提高肌肉松驰力,麻醉深浅容易控制,对呼吸,循环系统无明显的抑制,麻醉时间更长,更稳定(1~4h),用量小,苏醒快。结论氯胺酮与速眠新、硫喷妥钠复合麻醉适合动物实验时间较长的手术,是一种较理想的实验犬麻醉剂。

    • 复合脂质体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2006(9):565-565.

      摘要 (130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复合脂质体对大鼠局灶性脑梗死的保护作用。方法1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即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复合脂质体低剂量组、复合脂质体中剂量组和复合脂质体高剂量组,药物保护组大鼠脑缺血前30min口服复合脂质体,剂量分别为12.8、38.4、128mg/kg,模型对照组口服等量体积的生理盐水。动物模型采用右侧颈总动脉线栓法大脑中动脉阻闭造成缺血,术后24h观察神经行为学变化并评分,然后处死大鼠,取大脑行TTC染色以测量脑梗死面积、脑梗死面积百分比;检测各实验组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不同剂量复合脂质体均可降低大鼠神经功能评分,还可降低脑梗死面积和脑梗死面积百分比;造模24h后,大鼠脑组织MDA含量增加,同时SOD活性降低,而复合脂质体能逆转上述变化。结论复合脂质体对局灶性脑缺血损伤呈非剂量依赖性保护作用;脑缺血损伤后脑内过氧化反应水平增高导致MDA含量增高,且SOD活性降低,复合脂质体可通过改变这些指标的变化而发挥对脑缺血的保护作用。

    • 对医学院校动物实验管理模式的探讨

      2006(9):565-565.

      摘要 (1668)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一套适合于医学院校实验动物中心的动物实验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医学院校实验动物中心的公共服务保障职能。方法借鉴国内外动物实验机构先进的管理经验,结合自身单位实际情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完善管理方式。结果先进的管理模式,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还能充分体现实验动物的学科优势,巩固与提高实验动物中心在医学院校中的地位与作用。结论医学院校实验动物机构应该着重开展动物实验业务,并结合自身情况制定一套高效、优质的动物实验管理模式。

    • 清洁级封闭群Hartley白化豚鼠常用生物学数据的测定

      2006(9):566-566.

      摘要 (151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测定清洁级Hartley豚鼠常用生物学数据。方法应用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和全自动血液生化分析仪测定豚鼠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同时用分析天平称量动物脏器,测定动物脏器系数。采用颈总动脉插管的方法,测定心血管系统实验数据。结果HGB、PLT雌鼠比雄鼠高,Cr雄鼠比雌鼠高,其它指标雌雄鼠差异不显著。结论本研究测定的清洁级Hartley豚鼠常用生物学数据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 有效氯消毒剂对IVC笼盒灭菌效果探讨

      2006(9):566-566.

      摘要 (1528)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不同的时间段,采用不同浓度的有效氯消毒剂对IVC笼盒进行喷雾消毒。检测结果表明浓度为400mg/L有效氯消毒消毒灭菌效果比较理想。

    • 大鼠MCAO模型线拴插入深度对脑梗死体积的影响

      2006(9):566-566.

      摘要 (121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大鼠longa's线拴法制备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中线拴的植入是关键步骤,直接影响栓塞效果。本研究拟比较不同植入深度对脑梗死体积影响。方法按照线栓植入深度将大鼠分为A、B、C3组。缺血再灌注24h后行mNNS神经行为学分析,后取脑经TIC染色的以PHOTOSHOP8.0软件分析脑梗塞体积。结果C组mNNS评分和脑梗死体积较A、B两组均有明显差异。结论Longa's线拴法MCAO造模线栓深度应大于18mm,可提供稳定可靠的脑缺血模型。

    • IVC在动物实验中规范使用的体会

      2006(9):567-567.

      摘要 (126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动物科学实验已成为生命医学的支撑条件,但动物的饲养所要求的屏障系统设施投资巨大、运转费用大的约束制约了动物实验的发展。具有节约能源、设备维护和运行费用低、对房屋要求低、减轻人员的劳动,防止交叉感染等优点、适合于清洁级以上大、小鼠饲育实验的独立通风笼具系统(即IVC系统)克服了传统屏障系统的缺陷。IVC技术在现阶段是一项值得推荐的新技术。

    • 猕猴膨化饲料的动物实验观察

      2006(9):567-567.

      摘要 (144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提高猕猴的健康质量,选用12只猕猴,雌雄各半,随机分成二组,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分别给与猕猴膨化饲料(实验组)和常规饲料(对照组)喂养。实验期90 d。专人负责定时、定量喂食、定时消毒、保持环境清洁。每天观察动物行为、毛色、食欲、粪便。实验开始和结束时抽空腹血液做生化检查,数据以-x±S表示,同双侧t检验。结果喂膨化饲料的动物毛色泽、体重增长好于常规饲料组动物。膨化饲料组动物对粗脂肪、粗灰分的消化吸收率明显好于常规饲料组,实验表明膨化饲料有利于动物对营养成分的消化吸收。

    • 浅谈医学实验动物与环境污染控制

      2006(9):567-567.

      摘要 (140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医学实验动物虽然是经人工饲养、繁育、对其携带微生物及寄生虫、遗传背景明确应用医学科学研究、教学、生产和检验的动物,但是,我们考察动物和医学实验动物在人类传染病流行中的作用时候,不但要看到一般情况下的有害生物,还要看到特定情况下的“条件有害生物”,而成为“条件有害生物”的可能性对所有那些平时不是有害生物的动物种类来说都是普遍存在的,且一般是无法预测的。医学实验动物尽管不同于一般动物,但实验动物饲养与动物实验过程对外界环境的污染是肯定的。这个污染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实验动物与人类传染病相互污染;二是做动物试验污染、实验动物与实验动物、野生动物与实验动物问相互的污染;三是实验动物对饲养室内外环境的废气污染。如何控制好这三个方面的污染,有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研究。

    • C57BL/KsJ杂合仔小鼠的生物净化

      2006(9):568-568.

      摘要 (126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应用腹宫产方法取得C57BL/KsJ仔鼠,用SPF级ICR小鼠代乳可达到生物净化。方法对妊娠20d左右的孕鼠在临产前进行剖宫手术再用SPF级ICR小鼠代乳,净化后的C57BL/KsJ杂合仔进行繁殖扩群,对后代进行微生物、寄生虫监测。结果剖腹净化的后代微生物、寄生虫检测符合清洁级国家标准,通过遗传繁殖测试,也符合该小鼠的生产繁殖规律。结论用SPF级ICR小鼠代乳净化C57BL/KsJ小鼠可以得到生物净化的目的,繁殖保持不变。

    • SPF环境中实验动物微生物质量控制与维持

      2006(9):568-568.

      摘要 (118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SPF环境及所需材料进行科学地消毒和灭菌,加强对员工素质和技能的培训,制订并严格执行标准化操作规程(SOP)和工作制度,定期维护保养屏障环境内各种仪器设备,定期对SPF环境及所饲育实验动物进行微生物质量检测等综合性方法,确保SPF环境及所饲育实验动物微生物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 比较医学研究在医院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006(9):568-568.

      摘要 (122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比较医学是通过实验动物来研究人类各种疾病,从而为保护和增进人类健康服务的综合性学科。通过比较医学研究培养医学人才,阐明疾病机理,提高诊疗水平,造福人类的健康事业。因此比较医学研究是医学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现代化医院“医、教、研”工作全面发展重要的组成部分。

    • 加强实验动物创新管理 促进学科建设科学发展

      2006(9):569-569.

      摘要 (123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实验动物是生命科学发展重要的基础和支撑条件,通过观念创新、人才使用和管理的创新、技术的集成和吸收后再创新、科研选题紧密结合临床、标准化和人性化的保障服务以及学科文化的原始创新,促进了实验动物学科建设的科学发展,构建了医学科研标准化动物实验平台,提高了临床医疗水平,开辟了我国实验动物科学发展的“蓝海”领域。

    • 麻醉对动物实验的影响

      2006(9):569-569.

      摘要 (135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进行动物实验的实际工作中,即使是驯服满意或生性温顺的动物,也不易取得充分的合作。术前的捆绑制动、皮肤脱毛消毒等措施,由于无法进行语言安慰解释,势必会引起动物的恐惧不安,从而产生各种不利于实验的反应,干扰实验和观察结果。对实验动物麻醉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手术需要和保证实验动物的安全,使动物产生制动、镇静和镇痛作用,从而保证实验取得精确可靠的结果。但是,我们还应该考虑麻醉本身及其不良反应对观察指标和实验结果的影响。当麻醉因素不可避免时,我们应充分了解和控制影响的程度和范围,并提供效正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资料。在上述原则下,应根据实验设计和手术特点选择麻醉方法和麻醉药物,并注意麻醉深度对实验的影响。

    • 浅谈医学实验动物外科教学

      2006(9):569-569.

      摘要 (115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医学实验动物外科教学是医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课程,是外科学中必修的基础学科,是培养未来医学专业人才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必修课。其教学内容包括:职业道德修养教育、规范化的手术操作基本功训练、无菌观念的牢固树立、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等,这些都将对未来医学专业人才学科建设和发展产生着积极深远的影响。

    • 实验动物屏障环境监控系统的设计

      2006(9):570-570.

      摘要 (128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介绍了实验动物屏障环境监控、预警及通讯系统的设置模式。监控系统采用以工业计算机为核心的分布式系统,对屏障环境中温度、湿度、压差、氨浓度等参数进行了实时监测、显示,并可根据需要定时存储和打印的模式;预警系统为根据国标设置了上述参数的上下限,超限则采用声、光进行内外多点报警、调控的模式;光照系统按国标中照度和明暗时间,分别设计工作照明与动物照明,其中工作照明人工控制,动物照明采用自动、缓控的模式;监视系统采用有线电视系统中监视器加视频切换器加多路摄像机的模式进行监视,并与智能化工业控制模块相联的模式;通讯系统利用小型程控交换机与若干电话终端,将单位内部电话接入程控交换机的输入端,实现内外通讯联系的模式。另外在屏障环境内采用双声道立体声音响系统,设置了背景音乐,并根据非工作时段噪声强度,设置合适的音量,定时播放的模式。

    • 速眠新麻醉对家兔的生理影响

      2006(9):570-570.

      摘要 (122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讨速眠新(SMX)用于家兔麻醉对血流动力学、血液学、血生化学、血气指标的影响。方法首先抽取麻醉前正常状态下家兔静脉血、动脉血。检测血液学、血生化学、血气指标。后以速眠新0.2mL/(kg.bw)肌内注射于兔后肢肌肉丰厚处,3min左右,家兔处于制动状态,于麻醉后进行兔颈动脉插管监测平均动脉血压(MAP),无创心电监护仪监测呼吸(RR)、心率(HR)。15min时,抽取兔耳缘静脉血测血液学、血生化学指标;抽取兔耳中动脉血测血气指标。结果①血液学指标:麻醉后较麻醉前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P〈0.05)、血小板比积(PCT)(P〈0.05)显著升高,红细胞体积宽度值(RDW-CV)显著降低。②血生化学指标:麻醉后较麻醉前肌酐(Cr)降低,葡萄糖(GLU)、磷酸肌酸激酶(CK)、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镁(Mg)、磷(P)显著升高。③血气分析:麻醉后较麻醉前二氧化碳分压(PCO2)、碳酸氢盐(UCO3^-)、总二氧化碳量(TCO2)、细胞外液剩余碱(BEecf)显著升高,麻醉后较麻醉前钾(K)显著降低。④血流动力学:麻醉后较麻醉前平均动脉压(MAP)、呼吸(RR)、心率(HR)均降低。结论速眠新用于家兔麻醉对其血液学、血生化学、血气指标、血流动力学均有影响。

    • 不同术式对雌兔卵巢功能和骨代谢的影响

      2006(9):571-571.

      摘要 (143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观察不同子宫、卵巢切除术式对兔术后早期雌激素和骨代谢的影响。方法45只健康成年雌兔随机分为5组,Ⅰ组:单纯子宫全切除组;Ⅱ组:子宫全切 单侧卵巢切除组;Ⅲ组:子宫全切 双侧卵巢切除组;Ⅳ组:双侧卵巢切除组;Ⅴ组:对照组。测量术前、术后12、、3个月的体重、雌二醇(E2)、甲状旁腺素(PTH)、血钙、血清碱性磷酸酶(ALK)和骨密度(BD)。结果术后第2、3个月,Ⅲ组、Ⅳ组出现烦躁不安和体重减轻的实验兔要显著高于Ⅰ组和Ⅱ组;术后第2个月,Ⅱ组E2浓度17.66±10.83 pg/mL显著降低,术后第3个月,血钙增高3.88±0.30mmol/L,第2椎骨骨密度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Ⅱ组术后第3个月PTH增高,但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Ⅲ组、Ⅳ组术后第2个月起,E2、PTH、血钙、ALT和BD,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改变。结论子宫切除术会影响卵巢的功能,只保留单侧卵巢时不能维持相应的正常生理功能。

    • 现代生命科学研究中实验动物屏障环境建设和管理模式初探

      2006(9):571-571.

      摘要 (103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实验动物是生命科学研究和发展重要的基础和支撑条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技术、新理念的不断涌现,实验动物新国标的颁布和实施,特别是加入WTO后我国生命科学研究与发展不断全方位与国际接规,如何建设和管理与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相适应的实验动物屏障环境是每一个实验动物科技工作者所必需面临的问题。本文结合实际工作和自身条件就这一问题进行阐述。

    • 重视实验动物福利,促进生命科学发展

      2006(9):571-572.

      摘要 (176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实验动物是生命科学研究和发展重要的基础和支撑条件,为人类健康、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实验动物福利影响其身心健康和质量,影响科学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关爱实验动物,维护实验动物福利,是培育标准化实验动物,保障科学研究结果准确可靠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提高公众人文素养,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需要,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标志。

    • 苯中毒动物模型的建立

      2006(9):572-572.

      摘要 (114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建立大鼠苯中毒模型。方法苯溶液多点皮下注射。结果模型鼠血液学变化符合人苯中毒国家诊断标准变化趋势。结论该方法建立的大鼠苯中毒模型可用于苯中毒疾病研究。

    • 几种常用肝纤维化动物模型的建立和评介

      2006(9):572-572.

      摘要 (135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介绍了目前常用的几种肝纤维化动物模型的造模方法、致病机理、造模途径、效果,并对其优缺点和各自用途进行了比较,提出了肝纤维化动物模型的研究方向。

    • 莲房原花青素对东莨菪碱诱导小鼠学习记忆障碍的影响

      2006(9):572-572.

      摘要 (143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观察莲房原花青素(LSPC)对记忆障碍小鼠的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东莨菪碱造模,用跳台法和电迷宫测试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测定小鼠大脑组织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以探讨其作用机理。结果LSPC30、15mg/kg对记忆障碍小鼠的学习记忆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且可抑制小鼠大脑组织AchE活性,增加大脑组织SOD活性。结论LSPC具有一定的益智抗痴呆作用。

    • 高氧液在兔肝癌组织缺血再灌注后损伤中的作用

      2006(9):573-573.

      摘要 (143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高氧液对肝癌缺血再灌注后的损伤作用。方法兔肝脏左中叶注射VX2肿瘤组织混悬液,建立肝脏肿瘤模型。阻断肿瘤所在的肝左中叶的肝动脉分支60 min后去除血管阻断,在恢复血流的同时,经门静脉穿刺灌注高氧液(氧分压为80kPa)5 mL。分别于再灌注1 h1、d3、d和1 d取肿瘤组织和肝脏组织,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含量,观察其强化氧化损伤情况。结果单纯缺血再灌注后正常肝组织和肝癌组织中的SOD浓度均有明显的改变并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似。但缺血再灌注后正常肝脏组织中CAT浓度均有所升高。肝癌组织中则不同,于再灌注1 d CAT浓度出现显著降低并达最低水平(1.80±0.13),从再灌注3 d至7d恢复(4.55±0.54)。经门静脉灌注高氧液后,正常肝组织肝癌组织中SOD浓度在各个时间点均明显降低。再灌注7 d时仍低于再灌注前(1.81±0.45,0.53±0.22)。两种组织中的CAT浓度降低从缺血再灌注1 h开始下降并达最底(3.51±0.34,1.40±0.54),但从再灌注3d以后,正常肝组织中的CAT浓度回升至正常水平(6.10±0.24,5.80±0.43),而再灌注7 d时肝癌组织中的CAT浓度仍处于较低水平(2.70±0.17)。缺血再灌注和加氧后,SOD和CAT在正常肝组织和肝癌组织中的浓度均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经门静脉穿刺灌注氧可加强缺血再灌注对肝癌组织的氧化改变和损伤,而对正常肝脏组织的影响较小。

    •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动物模型

      2006(9):573-573.

      摘要 (120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复制结核分枝杆菌(MTB)感染的动物模型是进行结核病研究的基础。本文分别对小鼠、豚鼠、兔和非人灵长类结核(TB)模型的特点及其应用进行综述,由于潜伏性感染是结核病的重要特征,因此慢性持续性感染模型是TB动物模型研究的重点。

    • 实验动物设施的节能设计与污染控制

      2006(9):573-573.

      摘要 (118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实验动物设施环境的污染控制对动物设施的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对环境的客观控制主要依靠空调净化系统,但由于设施空调净化系统采用全新风的设计形式,导致设施的维持费用较高。本文试从设施节能和加强污染控制的角度出发,从中探寻既符合国家标准,又节约能源的方式方法。

    • 融合表达ESAT6-CFP10蛋白的重组耻垢分枝杆菌诱导小鼠的免疫应答及其保护力

      2006(9):574-574.

      摘要 (211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融合表达ESAT6-CFP10蛋白的重组耻垢分枝杆菌诱导的小鼠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水平。方法以106CFU/0.1 mL重组M.S通过尾静脉途径免疫小鼠。用MTB培养上清滤液蛋白(CFP)作为抗原,用ELISA法测定免疫小鼠血清特异性抗体的滴度。取部分免疫小鼠脾淋巴细胞,体外用ESAT6-CFP10融合蛋白刺激后,以MTT比色法检测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同时检测免疫小鼠IFN-γ和IL-2水平及脾细胞杀伤效应。结果融合表达ESAT6-CFP10蛋白的重组耻垢分枝杆菌免疫小鼠血清特异性抗体的滴度为1∶6 400。淋巴细胞刺激增殖指数为2.8,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0.90);IFN-γ和IL-2的含量分别为2230±11 pg/mL和221±17 pg/mL,显著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但不及BCG免疫组;同时重组耻垢分枝杆菌诱导的脾细胞杀伤率为45%。结论融合表达ESAT6-CFP10蛋白的重组耻垢分枝杆菌能诱导小鼠产生特异性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可作为结核新型疫苗使用。

    • 糖尿病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2006(9):574-574.

      摘要 (117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建立理想的糖尿病模型对于深入研究糖尿病的病因、发病机理、治疗及预防至关重要。为此,国内外学者对糖尿病动物模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 独立换气笼盒和开放环境对实验动物生长发育的比较研究

      2006(9):574-575.

      摘要 (100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本文观察了独立换气笼盒和开放环境对实验动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用清洁级昆明种、近交系BALB/c小鼠和清洁级SD大鼠,观察两种实验环境中动物的体重变化以及长期饲养对大鼠肺脏的影响。结果①在两种实验环境中,清洁级昆明种小鼠的体重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生长发育曲线也表明清洁级昆明种小鼠在IVC的生长发育明显优于开放环境。②在两种实验环境中,清洁级近交系BALB/c小鼠的体重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生长发育曲线也表明清洁级近交系BALB/c小鼠在IVC的生长发育明显优于开放环境。③在两种实验环境中,清洁级SD大鼠的体重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生长发育曲线也表明清洁级SD大鼠在IVC的生长发育明显优于开放环境。④长期饲育对大鼠肺脏的影响IVC环境明显优于开放环境,肺炎的发生率明显减少、炎症程度明显减轻。分析其原因,可能与笼盒内洁净程度高,氨浓度低有关。结论实验动物在IVC环境生长发育明显优于开放环境。

    • 两种不同基质对体外培养成骨细胞的促贴壁生长影响

      2006(9):575-575.

      摘要 (124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多聚赖氨酸(PLL)与鼠尾胶原对成骨细胞体外培养生长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多聚赖氨酸(PLL)和鼠尾胶原铺制培养皿,然后接种成骨细胞。于24、48、72h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及占培养皿面积的百分比。结果24 h PLL组,细胞贴壁呈均匀分布状,贴壁面积比为30.6%±12.9%。鼠尾胶原组细胞贴壁呈团状,贴壁面积比为42.5%±15.7%,差异显著;48hPLL组,细胞呈均匀分布生长,贴壁面积比为43.8%±14.5%。鼠尾胶原组,细胞团相互连接,生长面积比为61.3%±17.1%,差异显著;72hPLL组细胞相互连接生长面积比为56.3%±15.4%。鼠尾胶原组,细胞连成片,生长面积比为94.4%±14.1%,差异显著。结论对体外培养的成骨细胞而言鼠尾胶原促贴壁生长比多聚赖氯酸(PLL)更为适宜。

    • 521例正常人血清唾液酸频率分布与参考值

      2006(9):575-575.

      摘要 (121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与方法本文采用化学比色法观察了521例正常人血清唾液酸的频率分布与正常值范围。结果与结论总体(521例)唾液酸平均水平为(2.14±0.265)mmol/L;其中男性为(2.13±0.255)mmol/L(261例),女性(2.14±0.276)mmol/L(260例)。性别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总体血清唾液酸服从正态分布,参考值范围为1.61~2.67 mmol/L。

    • 体外培养小鼠、大鼠、猪和人原代细胞的方法

      2006(9):576-576.

      摘要 (152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采用同一种细胞培养方法,观察能否体外培养出KM小鼠、wistar大鼠、猪和人原代细胞。方法培养KM小鼠、wistar大鼠、猪和人原代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心肌细胞、肝细胞、肺部细胞、脑部细胞、骨髓间充质细胞、肾脏细胞、胚胎成纤维细胞、皮肤。计算原代培养成活率、传代成活率、冷冻及复苏成活率。结果与结论通过计算KM小鼠、Wistar大鼠、猪和人组织细胞原代培养、传代、冷冻与复苏的成活率,证明采用同一种细胞培养方法可以体外培养出以上细胞。

    • 猪与人皮肤组织结构的比较

      2006(9):576-576.

      摘要 (158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对猪与人的皮肤组织结构进行比较,为猪皮肤的临床应用做进一步的理论研究。方法常规病理切片技术。结果猪皮肤在厚度,皮肤附属器——毛囊、汗腺、皮脂腺等方面与人皮肤存在着差异。结论猪与人在皮肤组织结构上存在着差异。

    • 加强检测,全面提高实验动物质量

      2006(9):576-576.

      摘要 (123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实验动物是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和重要支撑条件,实验动物标准化是实验动物的核心工作,其三个基本环节包括动物生产条件的标准化、动物应用条件的标准化和动物质量的标准化,生产条件的标准化和应用条件的标准化是前提,而动物质量的标准化是核心。实验动物的遗传控制、微生物控制、环境控制和营养控制是保证动物质量标准化的根本内容,加强质量检测,是保证实验动物标准化的重要举措,检测中心是实施质量检测的执法机构。

    • 人源轮状病毒的小型猪腹泻模型建立

      2006(9):577-577.

      摘要 (157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建立人源轮状病毒的小型猪腹泻模型,为人源轮状病毒感染的免疫保护机制、致病机制及疫苗的研制奠定基础。方法ELISA与RT-PCR相结合分离鉴定野生型人源轮状病毒;用野生型人源轮状病毒G1与G3血清型口服接种不同日龄的小型猪,观察粪便排泄等临床症状,ELISA及免疫荧光分别检测粪便与小肠上皮组织中的轮状病毒抗原,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小肠上皮组织的病理变化与病毒样颗粒。结果3~5日龄小型猪均出现了典型的临床腹泻症状;粪便中轮状病毒抗原排泄可平均持续5~7d;小肠组织可见明显的病理变化,同时用免疫荧光检测方法可在小肠组织中检测到特异性轮状病毒抗原;透射电镜进行观察,在小肠组织的超薄切片中可见到大量的轮状病毒颗粒。30~35日龄小型猪可出现明显腹泻临床症状,粪便中轮状病毒抗原排泄可持续4~7d;56~60日龄小型猪接种野生型人源轮状病毒G1血清型后,均未出现典型的腹泻症状,但可持续排毒2~3d。结论小型猪可作为人源轮状病毒的理想腹泻动物模型。

    • 小型猪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产生IFN-γ频率年龄依赖性初探

      2006(9):577-577.

      摘要 (102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检测不同日龄小型猪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产生IFN-γ的频率,初步探讨小型猪免疫细胞功能的发育时限。方法分别取3日龄、2月龄、6月龄、1周岁及2周岁小型猪的外周血,提取单个核细胞,进行胞内细胞因子IFN-γ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日龄小型猪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产生IFN-γ的频率。结果3日龄、2月龄、6月龄、1周岁及2周岁小型猪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产生IFN-γ的频率分别为2.73%、3.80%、10.00%、38.09%及41.03%。结论小型猪免疫细胞功能具有明显的发育时限。1周岁以上小型猪的免疫细胞功能发育基本成熟。

    • 一种新型大鼠腰椎间盘突出症动物模型的建立

      2006(9):578-578.

      摘要 (129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建立一种大鼠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动物模型。方法采用自体髓核移植至DRG+铬制肠线环扎神经根的方法,建立根性神经痛模型,观察背根节的组织学改变及超微结构改变,用Von Frey针丝和RTX-1型热痛测试仪检测动物的痛觉行为改变。结果该方法可诱导出明显的机械刺激痛觉超敏与热刺激痛觉过敏,术后1周时最为明显,术后3周时仍有较明显的神经行为异常;术后1周时背根节出现明显的充血水肿,而术后3周以脱髓样改变和纤维细胞增生为主。结论自体髓核移植+铬制肠线环扎神经根可较好地引起根性神经痛的发生,可作为研究椎间盘突出症的动物模型。

    • 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培训的思考与展望

      2006(9):578-578.

      摘要 (114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我国实验动物科学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较高业务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的实验动物人才队伍是实验动物工作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时至今天,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工作仍是提高人员素质、增强专业知识和技能、贯彻落实政策法规和推进实验动物标准化进程的重要措施。本文对实验动物培训工作进行回顾,并对目前培训内容及培训工作的新特点进行初步分析。

    • 三级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ABSL-3)高效滤器物理及生物学检测研究

      2006(9):578-578.

      摘要 (152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估新建成三级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排风高效滤器的过滤效率及防护功能。方法采用国家有关规范,对实验室排风高效滤器进行物理及生物学检测。结果安装的B级高效滤器保证99.99%物理滤过效率,保证微生物粒子的彻底滤除。结论物理及生物检测能够有效保障实验室微生物粒子不发生泄漏,保证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防护性能。

    • 全军第九届医学实验动物学术交流会

      2006(9):I0001-I0001.

      摘要 (58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
    防诈骗提示!请勿点击不明链接或添加个人微信。编辑部所有邮箱后缀均为@cnilas.org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