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齐云 , 蔡润兰 , 刘彬 , 宋杨 , 王敏 , 李永超 , 赵德明
2006(4):193-196.
摘要:目的建立新药慢性毒性试验SD大鼠血液生化正常参考值。方法采用全自动生化测定仪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SPF级SD大鼠的血液生化值进行了测定。结果取得不同年龄、性别SD大鼠血液生化值平均值及正常参考值范围。多数生化指标受年龄及性别因素影响。其中,不同性别总胆红素(TBil)、碱性磷酸酶(ALP)、甘油三酯(TG),不同年龄碱性磷酸酶(ALP)、肌酸激酶(CK)、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CHO)变化最具规律性。结论在新药慢性毒性试验中,雌、雄sD大鼠血液生化指标不宜合并统计,在比对正常参考值时应考虑到性别与年龄的因素。
张薇 , 邹移海 , 段宏莉 , 谢玲玲 , 刘同林 , 戴莲仪
2006(4):204-207,F0002.
摘要:目的 探讨加味乌茹汤(茜草根、乌贼骨、北芪、肉桂、金钱草、海金砂等组成)对乙二醇和活性维生索D,诱导SD大鼠草酸钙尿路结石形成的相关物质代谢的影响。方法在70只SD雄性大鼠中,对60只进行草酸钙尿路结石模型的建立。然后分组给予加味乌茹汤、排石颗粒、生理盐水。测定了大鼠24h尿量、尿PH、Cr、尿中钙、草酸、磷、镁排泄量及其在血中钙、草酸、磷、镁的浓度,并在解剖显微镜下观察肾、输尿管、膀胱结石形成情况。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加味乌茹汤组尿钙、尿草酸排泄量明显减少(P〈0.05),血钙浓度降低,镁、磷离子增加。结论加味乌茹汤具有抑制内源性高草酸尿和吸收性高钙尿症的作用,从而降低肾钙含量,减少肾小管内草酸钙结晶形成,达到预防及治疗尿石症的目的。
2006(4):208-210,F0003.
摘要:目的研究猪头颈部的血管解剖学特点,探讨在人脑血管病研究中的意义。方法对6头家猪进行头颈部血管造影和解剖,观察解剖学特点。结果猪的颈总动脉干起白头臂干,然后发出双侧颈总动脉,后者发出咽升动脉和颈外动脉。椎动脉起白作锁骨下动脉。猪脑主要由双侧咽升动脉供血,咽升动脉发出枕动脉后在蝶鞍两侧破裂孔处形成微血管网(RMB),两侧RMB相互交通,然后再汇聚成颈内动脉。供应脑的血运。颈外动脉系统通过RA、AA与RMB构成交通,进一步与颅内颈内动脉相交通。椎动脉与枕动脉和咽升动脉的咽支,颅内的脑动脉之间也存在着吻合。结论应用猪可以建立脑动静脉畸形和动脉瘤模型,用于研究其血流动力学、病理生理学及栓塞材料的实验研究和介入神经放射学医生培训。但是,在模拟脑动静脉畸形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方面,模型还存在一些不足。应用猪不适合进行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研究。
2006(4):211-213.
摘要:目的 对VP3进行克隆和测序,为禽脑脊髓炎病毒(AEV)的分子诊断以及更深一层次的分子和基因工程研究打下基础。方法利用RT-PCR技术,从AEVVR株感染的SPF鸡胚脑及内脏器官组织中提取病毒RNA并扩增出VP3目的基因,而后克隆到pMD18-T载体中,鉴定后进行序列测定。结果AEV VR株VP3基因全长735bp,共编码245个氨基酸,与AEV-1143标准毒株相应片段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3%和97%;并将其与其他小RNA病毒进行了比较。结论本研究通过RT-PCR技术从体外成功扩增AEVVan-Roekel株VP3蛋白基因,并对其进行克隆、测序。
2006(4):214-216.
摘要:目的探索氯胺酮、氟哌啶应用于兔麻醉后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并进行麻醉效果评价。方法32只健康新西兰兔随机分为两组,氯胺酮、氟哌啶组(KD组);氯胺酮组(K组)。KD组以(100 mg氯胺酮 5 mg氟哌啶)/kg体重肌内注射;K组以100 mg氯胺酮/kg体重肌内注射,均进行兔膝骨性关节炎模型的建立。于麻醉后15 min时抽取耳中央动脉血做血气分析,评价麻醉效果、记录持续时间、死亡率。结果KD组麻醉前与麻醉后15 min时比较:酸碱度(pH)、碱剩余(BE(B))差异有显著性(P<0.01);标准碳酸氢盐(SB)、细胞外液缓冲碱(Beecf)、氧饱和度(SO2)差异有显著性(P<0.05)。K组麻醉前与麻醉后15 min时比较:pH、二氧化碳分压(PaCO2)差异有显著性(P<0.01);SB、Beecf、BE(B)差异有显著性(P<0.05)。KD组与K组在麻醉后15 min时比较:实际碳酸氢盐(HCO3ˉ)、总二氧化碳(TCO2)差异有显著性(P<0.01);Beecf BE(B)总血红蛋白(THBc)差异有显著性(P<0.05)。KD组的麻醉效果为优75%、良25%、差0%,死亡率0%,麻醉有效时间(45±5)min。K组的麻醉效果为优0%、良31%、差69%,死亡率0%,麻醉有效时间(20±5)min。结论用氯胺酮、氟哌啶联合应用于兔麻醉效果优于单纯氯胺酮麻醉。
李正 , 董秀珍 , 尤富生 , 赵大庆 , 林新 , 张国鹏 , 郑万松
2006(4):217-219.
摘要:目的 为腹腔内出血诊断方法的研究建立一种家兔动物模型。方法(1)应用专用撞击器对家兔肝外部进行撞击,根据活塞距撞击器枪口距离,将家兔分为5.0cm,9.0cm及13.0cm3个撞击强度组,选择合适的撞击强度;(2)用选择的强度对15只家兔肝外部进行撞击,致肝损伤产生腹腔出血,用吸水纸法测量出血量。结果(1)活塞距枪口距离9.0cm撞击组的撞击强度满足实验要求。(2)15只家兔被撞击后,均发生了肝出血,出血率为100%,出血量在35mL-50mL之间,15只家兔均在被撞击后存活3h以上。结论家兔腹腔出血动物模型建立是成功的,这一模型能满足腹腔出血诊断方法研究的需要。
2006(4):220-222.
摘要:目的 测定纯合子db/db和杂合子(+/db)小鼠主要脏器的重量和脏器系数。方法选用2—3月龄纯合子(db/db)和杂合子(+/db)小鼠各26只,分别测定体重和10个主要脏器重量。计算脏器系数,并对雌雄纯合子和杂合子脏器重量和脏器系数进行比较,对纯合子雌雄之间和杂合子雌雄之间脏器重量进行比较。结果雌性db/db、+/db小鼠之间心、脾重量差异显著(P〈0.05);肝、肾、脑、胰、肾上腺、子宫重量差异极显著(P〈0.01);雄性db/曲、+/db之间肝、脑、睾丸差异显著(P〈0.01)。db/db和+/db之间肝、肺脏器系数差异显著(P〈0.05),脾、脑、胰、子宫、睾丸脏器系数差异极显著(P〈0.01)。雄雌db/db小鼠间脾、肺重量差异不显著(P〉0.05)。心、肾、胰、肾上腺重量差异极显著(P〈0.01),肝重量差异显著(P〈0.05);雄雌+/db小鼠间肾重量差异极显著(P〈0.01)。胰重量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他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db小鼠纯合子与杂合子间及同基因型不同性别个体之间脏器重量及系数有一定的差异。
2006(4):223-225,229.
摘要:目的探讨HSP70是否参与热限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通过热应激刺激大鼠HSP70表达,观察HSP70对TNF-α性发热时的体温的影响,并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下丘脑中PGE2含量的变化。结果HS TNF-α组的体温变化最大值△Tmax(0.78±0.45)℃、TRI8为4.86±2.15、下丘脑PGE2含量为(595.1±143.56)分别低于TNF-α组的△Tmax(1.85±0.46)℃、TRI8(10.41±2.66)、下丘脑PGE2含量(816.99±105.44)。两组相比上述各指标差异均有显著(P<0.01)。结论HSP70的高水平表达可降低TNF-α性发热程度,此作用可能与抑制下丘脑PGE2的生成有关。
2006(4):226-229.
摘要:目的研究小鼠尾静脉高压注射质粒DNA后,目的基因在体内分布表达的规律,以及该方法的转基因效率。方法将LacZ质粒按小鼠体重比稀释到一定的PBS中,经尾静脉快速高压注射导入小鼠体内,通过X-gal染色的方法在不同时间点观察目的基因在肝脏和其他脏器中的分布规律。结果含有CMV启动子的LaeZ裸质粒经小鼠尾静脉高压注射途径导入体内,24h后即开始表达,第3天出现表达高峰,1周后表达消失,基因转染率达5%-6%;用脂质体包裹质粒DNA后,再进行尾静脉高压注射,质粒在肝脏的表达效率可达18%-20%。结论应用尾静脉高压注射脂质体/质粒DNA复合物途径,目的基因在小鼠肝脏获得高效表达,该方法可以广泛应用于基因治疗的实验研究。
陈民利 , 徐孝平 , 应华忠 , 邹煜 , 潘永明 , 黄洪峰 , 王辉 , 徐剑钦 , 周卫民
2006(4):230-232,244.
摘要:目的观察肾移植犬的急性排斥反应与血液电解质代谢的变化。方法选体重为(12±2)kg的健康Beagle犬,进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伪手术组只摘除右肾,保留左肾,移植组移植左肾,摘除右肾,定时进行血液生化指标监测,并记录肾移植犬的死亡数和存活时间。结果肾移植犬手术后3 d出现食欲下降、尿量减少,血清肌酐(Scr)和尿素氮(BUN)急剧上升,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水平急剧下降,K 浓度急剧上升、Ca2 浓度明显下降、Na 浓度呈下降趋势,均于6~10 d时死于急性排斥肾功能失调。结论肾移植犬手术后由于急性排斥反应,出现血肌酐清除率(Ccr)下降、血肌酐(Scr)和尿素氮(BUN)升高,同时并发低钠、高钾和低钙等电解质代谢的紊乱,而造成肾移植犬的肾功能衰竭。
2006(4):233-235.
摘要:目的 探讨在大鼠剖宫产净化中获得发育健全幼仔的方法,更加准确把握剖宫产时机。方法采用孕鼠临产期推算法、触诊法、观察法、综合法、补救法等多种判断方法的比较,观察和评价各种临产期判断方法的准确性。结果采用推算法在孕鼠临产日期上确定的准确率为85%;触诊法、观察法、综合法在孕鼠临产时间点上确定的准确率分别为73%、69%、87%;采用补救法能够推迟分娩。结论在推算法的前提下,结合触诊法、观察法进行综合判断,对提高孕鼠妊娠期的确定和分娩时间的准确性有重要的价值。
2006(4):236-239.
摘要:手术安装门、肝、肠系膜静脉和股动脉慢性多血管瘘管,可以定量地研究各种营养物质和活性物质在动物体内的变化,比较全面的评价机体的代谢状况,对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在各种药物代谢研究上,也有重要应用价值。本文详细介绍了门、肝、肠系膜静脉和股动脉慢性多血管瘘管的手术安装方法。
2006(4):240-244.
摘要:裸小鼠由于其无毛、裸体和无胸腺等生物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皮肤病学和皮肤毒理学等方面的研究,如皮肤移植、银屑病、经皮给药系统、皮肤老化等。简要介绍了应用裸小鼠以来建立的各种皮肤疾病动物模型及裸小鼠在皮肤毒理学上的应用,并展望了裸小鼠在皮肤病学和皮肤毒理学应用中的前景。
2006(4):245-248.
摘要:目的 了解生物医学研究中实验动物应用的现状及其年代变化。方法选定PubMed(http:∥www.ncbi.nlm.nih.gov/)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作为资料数据来源,统计1966—2003年各种实验动物的使用情况,着重分析了用量最大的大鼠和小鼠的不同近交系和封闭群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现状。结果使用大鼠和小鼠的文献远远比使用其他动物多。大鼠的应用以封闭群的SD、Wistar和近交系F344大鼠为主;小鼠的应用以近交系小鼠为主,1997年使用C57BL近交系小鼠的文献数超过BALB/e而占居首位;转基因动物和突变品系动物应用量激增。其他动物的应用情况为:犬、兔、猫、豚鼠稳中有降;果蝇和鱼的用量大幅增加;猴、猪、鸡、两栖类动物的应用相对稳定。结论在生物医学研究中越来越趋向应用近交系动物。随着医学实验技术的发展,转基因动物和突变品系动物的应用日益普遍,必将成为今后生物医学研究的主要实验材料。低等动物鱼和果蝇在某些医学领域的应用得到重视。
2006(4):249-254.
摘要:人类的许多种疾病都表现为数量性状,而利用人类本身很难找到控制这些数量性状的遗传位点,鼠却能弥补人类自身的不足,它不仅繁殖性能好,而且其基因组与人类有较高的同源性,于是研究者们纷纷把鼠作为模式动物来研究控制人类疾病的数量性状基因座(QTL),本文对鼠的一些数量性状QTL定位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