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2005(6).
摘要:由中国实验动物学会(CALAS)与国际实验动物科学理事会(ICLAS)、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联合举办的“国际实验动物专题研讨会(CALAS———ICLAS International Symposiumon 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于2005年10月12~14日在北京中国科协会堂举行。参加会议的代表共160余人。其中,国外代表29人,国内代表130余人。国际实验动物科学理事会主席Gilles Demers博士、副主席Norikazu Tamaoki博士、中国实验动物学会理事长、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书记兼常务副院校长刘谦教授出席了会议。会议邀请了中华医学会会长、…
2005(6).
摘要:Dat1基因敲除小鼠的行为学研究多巴胺(DA)运输体基因(Dat1)编码重吸收多巴胺能神经递质的蛋白质,起终止多巴胺能神经递质活动的功能。为了研究KO小鼠行为异常的行为和生化机制,Vladimir MPogorelov等人研究了野生型(WT)、Dat1杂合型(HZ)、和Dat1基因敲除(KO)3种雄性小鼠(3~5月龄)的行为学试验,这3种小鼠均来自C57BL/6J和129 Sv/J杂交Dat1小鼠,杂交15代。KO小鼠中Dat1表达消失,HZ小鼠有50%的Dat1表达。跟WT对照组相比,KO小鼠细胞外的DA增加2~5倍。尽管KO小鼠的旷野活动能力跟WT和HZ相似,但能力较之为强。HZ小鼠紧张度低,能…
秦川 魏强 高虹 蒋虹 涂新民 邓巍 丛喆 李国生 张连峰 Yasuhiro Yashikawa
2005(6):323-326.
摘要:目的研究了实验感染产生中和抗体以及输入SARS-CoV中和抗体对SARS-CoV感染恒河猴的保护作用。方法动物分3组,分别为SARS感染恢复动物组,输入抗SARS阳性血清动物组和SARS模型对照组,分别接种病毒,1—7d进行病毒检测和血清学检测,7d后安乐处死动物,进行病理检测。结果实验感染产生中和抗体,输入SARS-CoV中和抗体的恒河猴体内SARS-CoV复制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病理变化也比模型组轻。结论SARS—CoV中和抗体(包括被动免疫)是一种有潜力的SARS治疗方法。
2005(6):327-329.
摘要:目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血管紧张素转换酶主要功能是通过把血管紧张素Ⅰ转换成血管紧张素Ⅱ来调节血压,最新的研究显示它也是SARS冠状病毒的一种受体。建立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基因剔除小鼠,为进一步的SARS机理研究提供工具。方法通过将D3小鼠胚胎干细胞DNA进行同源重组,用反向表达的新霉素基因替代ACE2基因-2000bp至+489bp的DNA片段,并用Western blot检测纯合体小鼠ACE2基因的表达。结果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基因剔除小鼠ACE2基因的表达被完全阻遏。结论建立了ACE2基因剔除小鼠。
秦川 鲍琳琳 邓巍 张连峰 Yasuhiro Yoshikawa
2005(6):330-334.
摘要:目的研究ACE2在SARS-CoV感染中的作用。方法利用表达人类ACE2的小鼠成纤维细胞系和ACE2基因敲除小鼠研究SARS-CoV在小鼠成纤维细胞中的复制和ACE基因剔除小鼠体内的复制。结果SARS-CoV可以感染,并在表达人类小鼠ACE2的小鼠成纤维细胞中的复制,ACE2基因的缺失严重影响了SARS病毒与组织的结合,和SARS病毒在动物体内的复制,ACE2基因剔除对小鼠SARS—CoV感染具有保护作用。结论ACE2是SARS-CoV的主要受体,并且是SARS治疗潜在的靶基因。
2005(6):335-338.
摘要:目的初步探讨SARS病毒(SARS-CoV)感染动物模型是否适用于SARS肺纤维化发生机制的研究,阐述SARS肺纤维化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用比较医学的研究的方法,将SARS病人肺纤维化的发病特点及可能的机制同目前已经建立的SARS动物模型进行比较。结果不同病种的肺间质纤维化性改变都是从肺泡炎开始,在发展和修复过程中导致的肺纤维化倾向有共同之处。SARS中大约有7.8%的康复者中出现比较严重的肺纤维化后遗症。SARS肺纤维化发生早,病情进展快,病人可于数日内死亡,病理改变严重。SARS-CoV感染动物模型已经建成,出现了拟人SARS的临床、病理学和血清学改变。SARS肺纤维化在模型动物中表现也比较明显,纤维母细胞及胶原纤维明显增多。结论SARS—CoV感染动物模型可以用于SARS肺纤维化发病机制的实验研究。
陈安琪 郭军堂 朱华 黄澜 刘亚莉 马春梅 张京钟 徐群渊 张连峰 秦川
2005(6):339-342,F0005.
摘要:目的构建稳定表达Ⅱ型单胺囊泡转移体(VMAT2)的SH-SY5Y细胞系。方法构建VMAT2真核表达载体,利用脂质体转染神经母细胞瘤SH-SY5Y,选择筛选后挑取单克隆扩大培养,通过Western-blot及免疫荧光的方法鉴定蛋白质在细胞中的表达,并通过免疫双荧光技术对VMAT2在细胞系中的分布进行定位。结果Western-blot及免疫荧光结果显示该蛋白在挑选的细胞系中有高效表达。免疫双荧光结果显示表达的蛋白定位在大密度核心囊泡(LDCV)。结论该细胞系的成功构建为研究VMAT2在帕金森氏病(P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2005(6):343-345,i0001.
摘要:目的探讨高海拨地区大鼠30%Ⅲ度烧伤后多脏器(肝、肾、小肠)损伤程度及病理改变。方法48只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8只,另取8只做为对照组,分别在烧伤后3、6、12、24、48和72h各时相点剖腹取出肝、肾、小肠标本做病理学检查。结果烧伤后3h,肝、肾、小肠即出现明显损伤,持续48,72h。结论大鼠高原严重烧伤后多脏器损伤出现时间早,而且呈持续状态,显然与高原缺氧环境有关。
2005(6):345-345.
摘要:《中国比较医学杂志》(原名《中国实验动物学杂志》,1991年创刊)是由中国实验动物学会主办的国家级科技期刊。2003年正式更名为《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2005(6):346-349,F0005.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山羊个体的精子结合和内化外源DNA能力差异性,以及精子内化能力对制备转基因山羊胚胎阳性率的影响。方法用地高辛标记与检测试剂盒检测12只山羊的精子分别结合、内化质粒DNApEGFP-N1的效率;体外受精实验检测胚胎阳性率与精子内化pEGFP-N1能力的关系。结果不同山羊个体的精子结合和内化pEGFP-N1的效率存在差异,内化效率最高为53.7%,最低为3.1%;3号公羊的精子体外转染外源基因后行体外受精,所得的2~8细胞胚胎表达外源基因pEGFP-N1的阳性率最高,7、8、10、11号公羊的精子体外转染外源基因后行体外受精,所得的2~8细胞胚胎均未表达GFP蛋白。结论不同山羊个体的精子自发结合、内化外源DNA的能力存在差异;不同山羊个体的精子体外转染外源基因后行体外受精,所得的2~8细胞胚胎表达外源基因的比例不同。
2005(6):349-349.
摘要:多巴胺(DA)运输体基因(Dat1)编码重吸收多巴胺能神经递质的蛋白质,起终止多巴胺能神经递质活动的功能。为了研究K0小鼠行为异常的行为和生化机制,Vladimir M Pogorelov等人研究了野生型(WT)、Dat1杂合型(nZ)、和Dat1基因敲除(KO)3种雄性小鼠(3~5月龄)的行为学试验,这3种小鼠均来自C57BL/6J和129Sv/J杂交Dat1小鼠,杂交15代。K0小鼠中Dat1表达消失,HZ小鼠有50%的Dat1表达。
2005(6):350-354.
摘要:目的为犬线粒体DNA应用于系统进化和法医学物证鉴定提供基础。方法对106只无亲缘关系的犬线粒体DNA高变区Ⅰ(1041—1318)进行测序。结果测序得到了23个单倍型,它们的差异由24个突变点产生,其中包括碱基转换、颠换及插入。大多数突变点是碱基替代,转换为79.2%,颠换为16.7%,碱基插入为4.1%。结论犬线粒体DNA高变区Ⅰ序列,遗传差异度(相当于杂合度)为0.89,两个无关个体的偶合概率为0.1213,具有高度序列多态性。
2005(6):355-359.
摘要:目的对胎生蜥蜴(Lacerta vivipara Jacquin)消化道内五羟色胺免疫阳性内分泌细胞的分布及形态进行观察。方法采用ABC(avidin—biotin—peroxidase complex)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果5-羟色胺(5-HT)细胞从食管到直肠各段均有分布。细胞分布密度呈波浪式,贲门、幽门部和回肠是细胞分布密度的高峰。5-HT细胞的形态呈圆形、椭圆形、锥体形、梭形等,其中以圆形和椭圆形为主;广泛分布于上皮细胞基部、上皮细胞之间、腺泡上皮及腺泡之间。结论根据其细胞形态认为,5-HT细胞具有内、外分泌两种功能;并且比较了几种爬行动物的5-HT细胞在消化中的密度分布,认为其分布型可能与其食性、生活环境等有关。
2005(6):359-359.
摘要:鹿慢性萎缩性疾病、绵羊疯痒病、牛海绵状脑病和人克雅氏症等海绵状脑病,都是由朊蛋白(PrP)发生变异引起的。发病的人和动物的脑组织会形成海绵状空洞,导致精神错乱、痴呆,最终死亡。Jay R.Silveira等人在Nature上报道了他们对海绵状脑病(Transmissibl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ies,TSEs)的研究结果。TSEs和Alzheimer’s病、Parkinson’s病同属于神经退行性疾病,
2005(6):360-362.
摘要:目的探讨右室肺动脉连接重建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方法应用环氧化合物处理的牛颈静脉带瓣管道对10只犬重建右心室与肺动脉连接,重建前后测定右心室与肺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有7只犬建模成功。重建右室肺动脉连接前后,右室收缩压、舒张压、右室平均压及肺动脉收缩压、舒张压、肺动脉平均压均无明显变化。结论采用环氧交联牛颈静带瓣血管成功地建立了右室肺动脉连接重建动物模型。
2005(6):363-367.
摘要:目的研究补阳还五汤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皮质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①假手术组;②模型对照组;③补阳还五汤组。线栓法制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脑缺血-再灌注48h后TIC染色计算脑梗塞体积,TUNEL染色检测神经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缺血侧皮质Bcl-2/Bax的表达,电镜观察线粒体的变化。结果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侧皮质神经细胞凋亡增多,同时Bcl-2表达减少,Bax表达增多,Bcl-2/Bax比值下降,线粒体肿胀且大多破裂。补阳还五汤干预后,细胞凋亡减少,脑梗塞体积减小,Bcl-2/Bax比值上升,线粒体肿胀减轻。结论补阳还五汤可能通过抑制神经细胞凋亡而减小脑梗塞体积,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Bcl-2/Bax比值,保护线粒体,防止发生线粒体通透性转变。
2005(6):368-371.
摘要:目的通过脂蛋白脂酶(lipoprotein lipase,LPL)基因敲除极度高甘油三酯血症小鼠LPLO与ApoE基因敲除高胆固醇血症小鼠ApoEO杂交,产生混合性高甘油三酯/高胆固醇血症小鼠模型LPLO/ApoEO。方法采用杂交、回交、互交的方法进行培育,并以重组腺病毒为载体在初生小鼠四肢肌肉内表达LPL基因有益突变体LPL447,救治出生2d内即死亡LPLO/ApoEO纯合子初生小鼠。采用从LPLO,ApoEO小鼠的个体组织(鼠尾)中提取基因组DNA进行PCR分析和血浆脂质检测个体基因型。结果LPL基因有益突变体在纯合子小鼠体内短暂表达,能够成功救治LPLO/ApoEO双基因敲除小鼠。成年小鼠表现为极度的混合性高脂血症,其血浆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分别是正常小鼠的76和14倍。结论成功培育了LPLO/ApoEO双基因敲除的遗传性混合性高甘油三酯、高胆固醇血症小鼠模型。
2005(6):372-374.
摘要:目的探索建立无血预充兔体外循环模型的方法。方法30只新西兰兔,采用右心房引流,右锁骨下动脉灌注的方法,建立兔体外循环模型,并监测转流前、中和后动脉血气变化。结果成功建立起无血预充兔体外循环模型。动脉血气各项指标结果满意。结论建立无血预充兔体外循环模型是可行的。
2005(6):374-374.
摘要:治疗小儿急性细菌性痢疾常用药物的耐药性逐年提高,现我们采用氧氟沙星局部保留灌肠辅助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取得了一定疗效,又减少了全身用药所带来的毒副作用,现报道如下。
2005(6):375-378.
摘要:目的探讨3R在肿瘤药物筛选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1)给KM小鼠接种S180、EAC、H22三株肿瘤,建立“一体三瘤”模型;(2)分别给KM小鼠接种S180或EAC或H22建立“一体单瘤”模型。给三瘤模型小鼠和单瘤模型小鼠口服待筛选的药物,观察药物对两种模型小鼠的抑瘤率以及其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1)三瘤模型小鼠的各种瘤株与单瘤模型的相同瘤株相比,瘤体的生长缓慢。但没有影响对药物抑制肿瘤结果的判断。(2)三瘤模型和单瘤模型在小鼠的胸腺、脾以及DTH、廓清指数K、吞噬指数α等免疫参数上比较接近。结论“三瘤”模型小鼠可以用于肿瘤药物筛选中的抑瘤率和免疫功能实验。
2005(6):379-381.
摘要:目的建立SD大鼠2型糖尿病模型。方法选SD大鼠,先喂以高脂高果糖饲料4周,导致胰岛素抵抗,继以小剂量链脲佐菌素(眈)(30mg/kg)腹腔注射1次,2周后诱导建立2型糖尿病模型。结果高糖高脂饮食后4周,大鼠出现胰岛素抵抗和高脂血症。注射STZ后,大鼠血糖,血胰岛素升高,胰岛素敏感性下降。结论本实验为糖尿病的实验研究提供了一种理想的动物模型。
2005(6):381-381.
摘要:所谓动物福利,就是让动物在康乐的状态下生存,其标准包括动物无任何疾病、无行为异常、无心理紧张压抑和痛苦。动物伦理问题在我国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尤其是对于为了人类的幸福和发展做出巨大牺牲的实验动物的福利和伦理问题,更为引人注目并且也给研究带来一定的难度。有关方面“善待动物”的呼声已越来越高涨。专家呼吁,不仅要给予动物舒适的居住环境,足够营养的饲料、清洁用水,有条件的还应该提供镇静剂、
2005(6):382-386.
摘要:目的观察肺炎合剂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以及抗菌、抗炎作用。方法采用碳粒廓清法、血清溶血素测定法、小鼠体内诱导法观察本品对机体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作用;采用试管稀释法测定其对常见致病菌的最低杀菌浓度(MBC);采用毛细血管通透性法、棉球肉芽肿法观察本品对急慢性炎症的作用。结果肺炎合剂能增强小鼠吞噬功能、升高免疫低下小鼠血清中半数溶血值(HC50)及白细胞总数(WBC)、提高T-淋巴细胞转化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有抗菌作用;能明显抑制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和棉球肉芽肿形成。结论本品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抗菌及抗炎作用。
2005(6):386-386.
摘要:弯曲菌(Campylobacter)是1973年由Veton等确定的一个与人类疾病有关的新菌属。其中感染人和动物引起腹泻主要是空肠弯曲菌、大肠弯曲菌、胎儿弯曲菌等。该属菌在自然界分布较广,在家禽家畜以及野生动物肠道内带菌率很高,这些动物是弯曲菌的主要宿主。研究表明,实验动物肠道内也存在弯曲菌的感染。为了解养殖场饲养猴群弯曲菌的感染状况以及对猴群健康的影响,我们对本场饲养的食蟹猴群进行了多次弯曲菌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2005(6):387-389.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浓度肿瘤腹水接种后,Wistar大鼠腹水产生的情况与其本身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24只大鼠被接种不同浓度的Walker-256肿瘤腹水0.3ml,另外12只大鼠腹腔注入生理盐水0.3ml作为对照组,8d后观察各组大鼠产生腹水的数量及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各指标。结果高浓度腹水接种后产生腹水的大鼠只数少于稀释后接种的大鼠只数,各组免疫指标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高浓度腹水接种组免疫功能最好,稀释后接种的大鼠免疫功能最差。结论不适当地增加含肿瘤腹水的浓度并不能增加产生腹水的可能性,相反确有可能激活大鼠本身的细胞和免疫功能消灭腹水内肿瘤细胞,使得产生腹水的可能性降低。
2005(6):390-392.
摘要:目的探讨塑料薄膜隔离器检测方法,客观、科学地反映隔离器的功能,保证饲养实验动物的质量及实验的科学可靠性,为实验动物设备国家标准的制订和修订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按照国家关于实验动物环境设施标准,探索隔离器的内环境检测方法。结果与结论本检测方法能科学地评价塑料薄膜隔离器的功能。
2005(6):392-392.
摘要:牛初乳富含高浓度母源性免疫球蛋白等多种营养物质,对两次实验后大鼠生长情况进行对比观察,了解牛初乳对SD大鼠生长的影响及SD大鼠的阶段生长规律。
2005(6):393-395.
摘要:目的探讨犬辅助性肝移植模型术中麻醉处理的特点。方法选成年杂交健康普通犬26只,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进行辅助性肝移植模型,经颈外静脉和颈总动脉置管监测平均动脉压和心率,移植中分别在腹主动脉部分阻断前、阻断后15min,开放后15min采取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结果共完成犬辅助性肝移植13次,术中无麻醉死亡,阻断及开放腹主动脉后血流动力学波动明显并伴有代酸,再灌注期血钾升高明显。结论术中应注意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积极预防纠正再灌注后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
2005(6):395-395.
摘要: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在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过程中会遇见很多问题,本文结合几种动物骨髓间质于细胞培养方法和在培养中发现的问题做一探讨。
2005(6):396-399.
摘要:镁与机体抗氧化防御系统有关。镁缺乏动物抗氧化能力降低,更易发生自由基损伤,镁摄人不足会引发一些因自由基损伤而引起的疾病。本文综述了镁对于机体抗氧化体系影响的研究进展。
2005(6):399-399.
摘要:胆碱酯酶(ChE)分两类:一为真性胆碱酯酶,乙酰胆碱酯酶(AchE),主要水解神经递质乙酰胆碱(Ach);二为假性胆碱酯酶,丁酰胆碱酯酶(BChE)。这两种胆碱酯酶都可以灭活ACh。在AChE的启动及丁酰胆碱酯酶(BchE)的协助下,β-淀粉样蛋白(A-β)与载脂蛋白E结合并沉积于脑内,形成老年斑及神经原纤维缠结。实验证明,应用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有一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