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1996(4).
摘要:两组刚成年雄性叙利亚地鼠(Mesocricetusauratus),分别饲养在人工控制的长光照(16L:8D)和短光照(8L:16D)条件下(22±2℃),处理8周后,观察到短光照组体重明显高于长光照组(P<0.01),而睾丸重量则是长光照组极显著地(P<0.001)高于短光照组。采用放射免疫检测(RIA)法观察到长光照处理组地鼠的血清LH、FSH和睾丸酮水平极显著地(P<0.001)高于短光照处理组,表明短光照条件下雄性叙利亚地鼠的睾丸萎缩和性不活跃与循环中较低的垂体、性腺激素水平有关。
1996(4):193-196.
摘要:将一例BALB/c-nu/ 小鼠自发乳腺癌移植于同品系小鼠皮下,一年间共传代24代,成功率达100%,无自发消退现象,该移植癌潜伏期短,生长稳定,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均为上皮来源,经光学显微镜检查各代移植瘤形意结构与原代组织结构基本一致.电镜检查细胞搭列不规则,胞间可见桥粒,胞质内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丰富,也可见张力原纤维,分泌颗粒。核仁明显,异染色质边集。
1996(4):197-200.
摘要:通过大量的动物试验,发现小型猪减压病的患病过程和局部病理与人相似;横型的重现率高;复制方法和操怍简单,是减压病研究新型的和理想的动物模型。
祁明信 , 黄秀榕 , 李志雄 , 陈旋武 , 范春梅 , 周建华
1996(4):203-208.
摘要:猕猴自发性白内障发病国内外至今未见报道。本研究对福建非人灵长类实验中心的102只健康猕猴经散瞳并全麻后用裂隙灯显微镜逐一检查双眼,并摄影、绘图记录。用哈佛大学医学院Chylack教授发明的LOCSⅢ进行晶体混浊分类分级。结果发现,本组猕猴102只(204眼)中,有白内障51只眼,发病率为25%。白内障类型以混合性占多数(45.1%);其次为单纯后囊下和单纯皮质性白内障。(分别占29.4%和25.50%),未见单纯校性白内障,白内障混浊程度以<4.0占多数,为73.75%,≥1.0占26.25%,白内障形态以菊花状和放射状为最多见,占55%,同时发现,10岁以下的猕猴白内障发病率仅10%,以单纯性白内障为主,占86.66%;形态以点片状混浊为多见,而10岁以上者,发病率高达66.67%,以混合性为主,占58.33%,形态以菊花状、放射状为主,占55%,这表明,10岁以上的猕猴白内障与人类40~50岁后发生的老年住白内障相似,均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动物寿命的相应期表明,10岁猴与40~50岁的人相对应。所以,我们认为,10岁以上的猕猴白内障可作为人类老年性白内障的理想动物模型。
1996(4):209-212.
摘要:本文pUC19为载体构建BALB/C小鼠的部分基因文库.随机引物法标计人的小卫星探针33.6和30.15,进行两轮苗落原位杂交,确定了8个阳性克隆。选用阳性克隆DNA片断作探针,进行DNA指纹分析,初步确定阳性克隆DNA片断V2具有较好的多态性和特异性.可作为小鼠的小卫星DNA探针。
1996(4):213-215.
摘要:小鼠体内的两种蛲虫是指隐藏管状线虫和四翼无刺线虫,二程蛲虫产卵杨所各异,故取材及检查方法不同.如非毁鼠,从简便方法查起,透明腔纸肛周检查结果为31.5-40%,阴性者再粪检,结果检出率挺高到60%,提高部分的2/3系四翼无刺线虫卵的检出.二法检查再为丽性者剖检,结果累积检出率达到了90%,这与同一群体随机取样单纯剖检的83.75%的感染率是一致的,所以,一般非毁鼠的通常蛲虫检查法有可能漏检30~50%。
1996(4):216-217.
摘要:B病毒,又称猴疱疹病毒.在亚洲的恒河猴中广泛存在,其抗体:阳性率在10-60%之间,随着人工饲养的普及.其阳性率大大下降。在所有的非人灵长类的病毒性疾病中只有B病毒是对人致死的,美国等国家接触猴的工作人员中发生的死亡事故时有报道。因此,作为实验动物用猴.应该要求无B病毒感染的健康猴。
1996(4):218-218.
摘要:熊类具有独特的生理学、医学研究价值,有关熊声带的扫描电镜下超微结构的研究,国内、外杂志均未见报导,本实验将1例正常亚洲棕熊声带进行扫描电镜观察,报导如下。健康亚洲棕熊一只,雄性,2岁,发音正常,腹主动脉切断处死,立刻暴露切取正常声带组织置2.5%戊二醛磷酸缓冲液中固定,常规处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见熊声带粘膜上皮为复层磷状上皮,固有层内有大量弹性纤维。表浅层细胞为多边形,游离面有数条与声带
1996(4):219-221.
摘要:随着生物医学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生物医学科研成果日新月异,二十一世纪将是生物医学的世纪已经不是预言了。近交系小鼠以其独特的优点受到科研工作者的青睬。它的同基因性、长期遗传稳定性、均一性、个体性、背景资料和数据较为完善等都是现代生物医学科研项目所需要的,普遍受到重视。
1996(4):222-227.
摘要:早在1965年.美国的urist MR就就发现,将牛的脱钙骨基质明胶植入小鼠的肌肉内.可以诱导形成新的软骨和骨,当时他认为.在骨基质明胶(bonematrix gelath.BMG)中可能存在某种有骨诱导活性的特殊蛋白质,经过20多年的研究.证明了在骨基质中的确存在
1996(4):228-233.
摘要:1983年,美国学者G.C.Bosma及同事首次报道具有先天性T.B淋巴细胞功能缺乏的Scid小鼠。此缺陷是由于小鼠16号染色体单个隐性突变基因Scid所导致。这种突变封闭了T.B淋巴细胞系的扭代细胞分化。自此Scid小鼠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与免疫有关的非传染性疾病的研究,尤其是它能接受人类肿瘤异种移植。这为研究人类肿瘤疾病提供了较为理想的动物模型。
1996(4):234-236.
摘要:阿菠海默氏病(Alzheimer’sdisease,AD)是一种渐进性脑退行性疾患.主要特征是患者智力,记忆力,感觉,定向能力,推理和判断力都产生不可逆的退化,主要病理学改变是脑区,包括皮层,海马、自质等的萎缩;多种神经元尤其是胆碱能神经元的原发性
1996(4):237-240.
摘要: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发病率高,对人类危害甚大的传染病。它易形成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自1969年Litcher建立黑猩猩乙肝动物模型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求建立新的乙肝动物模型用于乙肝分子生物学、发病机理,诊断和治疗及预防等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现将乙肝动物模型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1996(4):241-243.
摘要:肿瘤是一类多因素多环节性疾病.其发生与机体的免疫状态虽然i殳有必然的直接因果关系,但肿瘤的发展却与机体的免疫状态密切相关。一方面,肿瘤细胞有弱的免疫原性(正常细胞在突变为转化细胞的过程中会产生异常的蛋白贡.作为肿瘤抗原被机体的免疫系统识别而产生反应).可引起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应答;另一方面,肿瘤抗原的免疫原性不够强.不足以激受较强妁免疫赛应。同时,肿瘤细胞通过分泌某种或几种免疫抑制因子对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抑制作用。肿瘤的发展进程取决于这两方面力量的对比,本文就从这两个方面对肿瘤与免疫的关系进行探讨。
邢瑞昌 李其明 郑方治 张业彬 姜蒙男 贺争鸣 吴敬红 涂杏珍 杨瑞荣
1996(4):244-251.
摘要:检定所清洁动物楼是一座生产清洁级和SPF级啮齿类实验动物的设施,建筑面积2574平方米。190O年8月破土动工,1992年9月竣工.经调试后于1002年12月开始启用,进入动物.至今经过四年运转,各项工艺指标基本上达到了设计要求.全部饲养间都已投。入使用,大鼠,小鼠和豚鼠三个品种动物种群都已达到生产规模.豚鼠年产万只.大鼠年产2万只,小鼠年产12万只,并基本上保持了SPF级或清洁级的健康水平及微生物控制水平.
1996(4):252-254.
摘要:为了解我国生物制品系统实验动物质量的现状.促进高品质实验动物在生物制品生产和质量检定中的推广应用,以保证人民的用药安全,按卫生部颁布的《医学实验动物标准》,对国内几个主要生物制品研究所的实验动物质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普通级动物中体外寄生虫污染严重。如按滑清级动物标准对普通级动物进行检测发现.多种病原微生物感染普遍,且感染率高。实验动物的质量亟待提高。
1996(4):255-255.
摘要:1 意义 在生命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对于实验方法与实验材料的要求也随之变得更广泛、更细致、更严格、更多样化。作为生命科学的实验材料的实验动物,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从用所谓的一般动物做研究,发展到利用特殊动物,从用已驯化的动物发展到用野生动物。我国野生动物资源非常丰富,计有各种兽类400余种,鸟类1,100余种,但现有的实验动物种类少,已不够应用或不适应某种疫病研究及生物制品原料的要求,必须从野生动物或其它动物中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