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1993(Z1).
摘要:用毛发状芽胞杆菌RJ株感染的3周龄Wistar大鼠中,发病鼠的肝细胞内有较多的繁殖体菌体和一些繁殖体菌体向芽胞转变的不同时期形态结构。感染细胞内质网显著扩张,线粒体肿胀;病死鼠的肝细胞内主要是芽胞的形态结构,肝细胞损害更加严重,出现坏死、自溶。这表明毛发状芽胞杆菌感染后由繁殖体转变为芽胞的过程是在细胞浆内完成的。这种转变可能是由于细菌的增殖消耗了大量的营养,致使细胞坏死自溶,在不利于细菌生长的环境下转变为芽胞的。
1993(Z1).
摘要:鼠三毛滴虫是大、小鼠及地鼠共通的肠道寄生原虫类,在开放条件下饲养的鼠群中,其感染率高达100%。本虫的确切诊断方法是粪检原虫,作为辅助诊断方法,在藤原公策等(1977)编辑的《实验小动物传染病》一书中,曾简要提到本虫与感染小鼠血清混合时,其后鞭毛相互缠绕在一起形成凝块,同时附有反应初期(5')和中期(30')的图片,这意味着凝块现象系一种特异性免疫反应。本文就此作了如下探讨。
1993(Z1).
摘要:本文研究比较了经剖腹产技术建立的清洁级小鼠A:KM(f)群体12个基因位点等位基因的组成状况。发现A:KM(f)群体多态性基因位点的比例明显低于A:KM小鼠群体,某些位点的基因频率也发生了明显偏移。A:KM(f)与A:KM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为0.097,明显大于1987年我们对各KM群体间测试的遗传距离。该项研究提示:剖腹产净化技术引起的“瓶颈效应”可能是导致远交群体发生遗传漂变的主要原因之一。
1993(Z1).
摘要:本文研究发现:由卵至L_4阶段,幼虫的形态发育主要集中在消化道,表现为肠细胞增多,至形成明显的肠管;进入L_4阶段,生殖系统开始发育;至L_4晚期,虫体在外形上可初步分辨雌雄。
1993(Z1).
摘要:中国实验动物学会93年第二次在京常务理事会于4月16日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召开,会议为期一天。出席会议的有理事长卢耀增,副理事长孙靖、王代全,常务理事方喜业、王静兰、金家珍、史顺娣、乔伯英、杨德厚、罗改焕等同志,理事长卢耀增同志主持了会议。会议主要内容如下。 1 史顺娣同志当选为中国实验动物学会秘书长 鉴于中国实验动物学会第二届理事会原选秘书长徐新来同志因工作变动,应本人要求及在京常务理事
王德斌 , 曹明华 , 田京燕 , 陈智周 , 王永强 , 吴文凯
1993(Z1).
摘要:用人小细胞肺癌细胞系免疫BALB/C小鼠。免疫脾细胞与SP2/0细胞融合,获得两株分泌抗人小细胞肺癌表面相关抗原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系,2D6和2F1。经ELISA测定,它们与人小细胞肺癌细胞呈强阳性反应。与肺腺癌、肺鳞癌、食管癌、喉癌、人白血病细胞系(molt4)、Hela细胞系及人周血单核细胞均呈弱反应。~(120)Ⅰ标记的抗体在人小细胞肺癌裸鼠异种移植模型上的放射免疫显像表明,在72h时放射标记物在瘤区高度浓集。提示,单克隆抗体对人小细胞肺癌具有相当高特异性和亲和力。对这两个单克隆抗体的其他特性及临床应用前景正在研究中。
1993(Z1).
摘要:胚胎置玻璃化1液(VS-1)(含10%甘油 20%1.2一丙二醇 20?S的PBS液)中平衡10或17min后装管置4℃或18℃玻璃化2液(VS-2)(含25%甘油 25%1.2一丙二醇 20?S的PBS液)中。随即投入液氮冷冻保存。结果显示:在VS-1液中平衡10min组的胚胎获较高成活率;4℃的VS-2液显著地改善囊胚冷冻后成活率;桑椹胚冷冻效果优于囊胚。将解冻后120枚胚胎移植于12只受体鼠,获36只成活仔鼠。
1993(Z1).
摘要:本文对恒河猴(Macaca mulatta)生化指标(血液及血生化)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发现,我国恒河猴在血生化值中LDH,UA,Clu,GOT值明显高于有关报道。
1993(Z1).
摘要:通过事例介绍了如何通过性状的遗传力、遗传相关、表型相关,育种加权值等参数制订实验动物多个数量性状的选择指数,并重点讨论选择指数的方差和标准差;在一定选择条件下,指数选择的期望反应;指数选择时单个性状的期望改进。
1993(Z1).
摘要:使用组织化学和图像分析方法,检测不同年龄与性别的Fischer 344(F344)大鼠肝脏ν-谷氨酰转肽酶(ν-GT)的活性变化。结果发现,雌性F344大鼠ν-谷氨酰转肽酶明显高于同龄雄性人鼠,12月龄雌性大鼠活性最高;雄性大鼠的活性随年龄增长有上升的趋势;老年大鼠ν-GT活性较高。
1993(Z1).
摘要:从SPF饲育条件下自然感染的615、B6/PBI—beige纯合型裸鼠中分离出4株催产克雷伯代菌。用它感染615、B6/PBI—beige纯合型和杂合型裸鼠、BALB/c—nu纯合型和杂合型裸鼠等免疫缺陷裸鼠,结果仅615、B6/PBI—beige纯合型裸鼠发病,获得疾病模型,并从模型鼠粪便中分离到同一菌种,因此确认催产克雷伯氏菌为615,B6/PBI—beige纯合型裸鼠慢性肠炎的条件致病菌。
1993(Z1).
摘要:本研究表明,棉狨在昆明地区实验室笼养条件下,不仅能适宜生存,并能生育繁殖,3对棉狨在两年内共产仔猴13只,存活5只,其中第一胎存活率为28.59%,第二胎为50.00%。另外,对棉狨在实验室条件下的饲养管理、生育季节的规律、婴猴的人工喂养和营养学的研究进行了探讨,为建立棉狨繁殖群提供了一定的经验。
1993(Z1).
摘要:大鼠自发性慢性肾小球肾变病(CGN),随鼠龄增高而增多,已成为影响高龄大鼠健康或导至死亡的一种多发性疾病。我们在研究老龄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变化过程中遇到78例,现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 1 动物 未接受过任何化学物质处理的SD大鼠雄雌各100只,开放式雄雌分笼饲养,每笼3只,自由饮水,中国鼠的标准颗粒饲料。
1993(Z1).
摘要:弯曲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其中空肠弯曲菌和结肠弯曲菌是引起人类(尤其儿童)急性肠炎的重要病原之一,仅次于志贺氏菌,近年来日益为国内外医学界重视。猕猴作为实验动物,其弯曲菌感染率的高低将对公共卫生起重要作用。为此,作者按《Bergey系统细菌学手册》(1984)分类法,对上海地区281只不同年龄、性别猕猴肠道弯曲菌进行分离鉴定。现将结果报如下。
1993(Z1).
摘要:肺炎克雷伯氏菌可正常寄居于人和动物的肠道、呼吸道及周围环境,是一种条件致病菌。本菌在实验动物中的感染较常见,但多为隐性感染。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或在其他诱因影响下,本菌可引起动物多种疾病。如灵长类肺炎、腹膜炎、豚鼠败血症。严重感染时可引起大鼠严重肺炎而造成动物死亡。 1991年底,在本所动物繁殖场普通大鼠中,个别出现精神不振、厌食、消瘦、颈部或前
1993(Z1).
摘要:哺乳动物从降生的一瞬间,微生物便迅速侵袭其体内外,并栖息于适宜的场所,形成微生物群落,与宿主构成生物复合体,参于整个生命活动。法国微生物学家Pasteur,在研究了宿主与菌群相互关系后认为:哺乳动物肠道菌群作用极为重要,没有肠道菌群的参于,生命的维持将是困难的。从此引发人工培育无菌(GF)动物的实验研究,以证明动物的生存是否必须依赖微生物。
1993(Z1).
摘要:癫痫是一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目前临床上控制癫痫主要还是采用药物方法。动物癫痫模型在研制抗癫痫药物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自从最大电休克模型(Maximal Electroshock Seizure,MES)首次推出以来,陆续建立的癫痫模型为筛选抗癫痫药物奠定了坚实有效的基础。新型的抗癫痫药物都是首先通过动物模型验证后推荐用于临床的。已经证明所有的动物癫痫模型中无一例外的存在着中枢神经递质的异常活动。因此,了解动物癫痫模型与中枢神经递质的关系对研究癫痫病因,寻找新的抗癫痫药物无疑有着
1993(Z1).
摘要:实验动物是生命科学研究和实验所必需的条件之一,其质量直接影响科学研究和实验的灵敏性、准确性和重复性及生物制品和药品的安全性。国务院《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和卫生部《医学实验动物管理实施细则》的发布,标志我国实验动物的管理已进入规范化、法制化和国际化的轨道,实验动物上等级的步伐迅速加快。卫生系统对合格实验动物尤其是清洁级以上实验动物的需求已在迅速增大。但是,国内目前清洁级以上实验动物的供应尚处于初步阶段,商品化供应网络尚未形成,科研单位对标准化实验动物的需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