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1992(Z1).
摘要:本文介绍纯合子Swiss裸鼠自发恶性淋巴瘤的移植特性和病理形态观察。取肿瘤组织悬液接种无T淋巴细胞的纯合子(nu/nn)小鼠皮下,每点注射0.2ml,肿瘤发生率100%;接种有T淋巴细胞的小鼠均不生长。该肿瘤共传5代,其特性均与原自发瘤一样。光镜检查为B细胞型恶性淋巴瘤;电镜检查符合B细胞恶性淋巴瘤。
1992(Z1).
摘要:应用细胞遗传学技术研究了我国常用实验动物及部分大型哺乳动物的染色体核型。完成了中国地鼠(三种带型)、大仓鼠(有丝分裂染色体组型)、蒙古黄鼠、豚鼠(G带)、大鼠(三种带型,G带模式图)、DBA/2小鼠(G带及模式图)、Friend小鼠红白血病细胞系(G带)、AKR小鼠(G带)、小鼠TK缺陷型细胞、家兔(G带,高分辨G带及模式图)、马(C带,Ag-NOR)、驴、骡等多种动物的核型分析,完成论文39篇。
1992(Z1).
摘要:用环磷酰胺诱导微生物隐性感染的实验小鼠发病,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并用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对部分组织病变进行微生物抗原定位染色;同时对普通小鼠与剖腹产净化后清洁环境饲养的小鼠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经过诱发,实验小鼠表现出较高的组织病变率;清洁小鼠明显高于普通小鼠。主要脏器中,肝脏病变占首要地位,肺、脑和心脏受侵害程度最轻。
1992(Z1).
摘要:在60只大鼠颈膨大后根神经节(C_3~C_8)内注射霍乱毒素B亚单位结合辣根过氧化物酶(CB—HRP),顺行追踪初级传入纤维在脊髓内的投射。结果表明,除后角Ⅰ、Ⅱ层和lissauer氏束未见有明显标记外,CB—HRP对于分布在灰质Ⅲ—Ⅸ层的纤维标记良好。传入纤维在次质各层的投射存在有一定的躯体定位关系。
1992(Z1).
摘要:描记了11例幼年太行山猕猴脑电图,结果表明:幼年猕猴的脑电图以类似α的节律为主,α的指数为57.40±24.32%,其次为θ波、β波和δ波。并观察了药物对猕猴脑电图的影响。新斯的明和阿托品对脑电图的频率影响不显著;11例中有2例注射阿托品后EEG的波幅降低,有3例猕猴的脑波上出现爆发。
1992(Z1).
摘要:采用电泳方法和技术对我国自己培育的TR1近交系大鼠的Akp-1.Amy-s.Amy-1.Cat.Es-1.Es-2.Es-a.Es-4.Es-6.Es-7.Es-8.Es-9.Es-10.Es-12.Glo-1.Gpi.Pgm.Svp-1Trf.Idh.等20个基因标志进行了检查,证实TR1大鼠在上述位点中均已纯合,符合近交系动物的遗传标准。并且建立了TR1大鼠的生化遗传概貌。为广大生物医学工作者提供TR1近交系大鼠的遗传背景资料。同时,还与国外其它从Wistar大鼠培育而成的5个有代表性的近交品系大鼠进行了比较,从而推测出TR1交系大鼠的祖先品系可能为Wistar大鼠。
1992(Z1).
摘要:无菌(GF)大鼠的培育成功,不仅为生物医学研究的各领域提供了特殊的实验模型,也为净化和建立不同等级的实验大鼠种群提供了前提。本文研究了GF大鼠普通化后,微生物水平改变与血生化、血气等基础生理指标的关系,着重检测了与免疫功能、糖、脂类和蛋白质代谢有密切关系的19项指标。其中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碱性磷酸酶(AKP)和血液二氧化碳分压(PCO_2)等4项指标非常显著地下降(P<0.01);总蛋白(TP)、白蛋白(ALB)、白细胞(WBC)、血小板(PUT)、丙氨
1992(Z1).
摘要:对46只恒河猴血清生化值及性别间血清生化值进行相关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在体内各种酶之间相关性显著;不同性别动物之间除各种酶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外,其余各项有所不同。与食蟹猴相比较各变量之间的相节关系差别较大,相关性大小表明各变量间相关关系的密切程度。
1992(Z1).
摘要:为培育开发实验动物新品种,我们将野生高原鼠兔引入实验室内驯化繁殖成功,并建立起一个野生色封闭群和一个白化封闭群。高原鼠兔为兔形目中个体较小的动物种。体长小于200mm,成熟体重一般140~160g。野生色种群毛色灰褐,白化种群毛色纯白。其解剖学特征与家兔相似。高原鼠兔染色体2N=46。实验室内大部分个体寿命为3~4年。成体心率310~400/min。体温35~39℃。饲养室温度18~20℃,相对湿度50~80%,光照
1992(Z1).
摘要:无菌大鼠是微生态学,肿瘤学,免疫学、放射医学研究的重要动物模型。国内对无菌大鼠的人工培育和研究工作刚刚起步。本文观察测定了普通大鼠和无菌大鼠的血液动力学指标,其目的在于比较两者心血管功能的差异及为医学生物学研究提供无菌大鼠血液动力学的基础正常值。实验用Wistar雄性大鼠,体重200~400g,分两组:一组为普通大鼠(10只),常规繁殖,饲以普通颗粒饲料,未经检测,生物背景不清;另一组为无菌大鼠(8只),于正常分娩前无菌操作下剖腹产,仔鼠饲育于无菌隔离器中,以低纤维
1992(Z1).
摘要:将P-ELISA与IgG-ELISA(用兔抗小鼠IgG-HRP结合物为二抗)进行比较,发现前者优于后者;P-ELISA与分离培养方法比较,P-ELISA具有特异、敏感、可靠和便捷的特点,若与分离培养方法配合使用,可有效地提高检出率。检测270只开放系统鼠群和75只屏障系统鼠群,发现肺支原体的感染率分别为41%和4%;同时,也存在着关节支原体Mycoplasmaarthritidis感染,并且多以与肺支原体呈混合感染形式存在。
1992(Z1).
摘要:92’亚太地区/国际实验动物论文报告会(AISLAS)将于1992年10月12日~16日在北京新大都饭店召开。本次会议委员会由主席:钱信忠副主席:StianErichsen顾方舟秘书长:卢耀增组成。学术委员会由主任委员:钟品仁委员:陈天培郭玉璞张素胤何新桥徐新来荣瑞章史顺娣邢瑞昌W.HeineKozaburoEsakiC.K.Hsu组成。
1992(Z1).
摘要:60年代初,裸鼠及其它免疫缺陷动物被发现后,人类肿瘤的实验动物模型研究得到了迅速发展。我国自1979年引进裸鼠,1981年上海第一医学院首次报道人肝癌在裸鼠体内移植成功,随之又有结肠癌、舌癌、鼻咽癌、腮腺癌、筛窦癌及喉癌等10余种人类肿瘤在裸鼠体内移植成功的报道。移植于裸鼠体内的人类肿瘤能保持原肿瘤的许多重要特征。而原有的组织培养方法是在体外环境中研
1992(Z1).
摘要:应用动物模型研究人类的秃发已有很长的历史,在男性型秃发(AGA)的研究中,人们建立了短尾猴模型、AGA小鼠模型及用于大批药物筛选的毛发周期转换测定法。实验动物的先天性无毛也一直受到关注,不但有数量众多的大、小鼠先天性无毛突变的报道,而且有胸腺缺失的裸鼠这一特殊模型。近几年关于生长期脱发和斑秃的动物模型研究也发展迅速,而建立在生物支持系统上的离体皮肤模型,又为秃发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
1992(Z1).
摘要:自从1981年美国报道首例人类艾滋病(AequiredImmunodeficiencySyndrome,AIDS)以来,全世界已有163个国家和地区发现了AIDS,约有1000万人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目前,HIV仍以惊人的速度传播,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为了征服人类AIDS,国外许多学者已进行了大量AIDS动物模型的研究,并相继建立了猴艾滋病(SimianAIDS,SAIDS)、猫艾滋病(FelineAIDS,FAIDS)和小鼠艾滋病(MurineAIDS,
1992(Z1).
摘要:脑正常的能量代谢和内环境的稳定依赖于正常的血供。脑不仅是体内对缺氧最敏感的器官,其能量代谢率也位居其它器官之首(占机体总耗氧量20%)。而且其能量来源主要依赖于糖代谢,贮存于脑内的能量物质2~3min内可完全耗尽。因此,缺血部位神经功能恢复与否取决于该部细胞能量代谢的变化是否可逆。当神经元的能量代谢衰竭,将出现不可逆的神经元功能与结构的损伤。1963年前认为,在完全性缺血10min后便可出现神经功能的障碍和神经细胞结构上的不可逆性损
1992(Z1).
摘要:1991年10月12日~27日农业部实验动物科学管理考察组一行5人赴美国对11个实验动物、兽医科学的教学、科研与应用饲养供应单位进行了实地考察。1考察单位美国菌种保藏中心、马里兰州立大学兽医学院和实验动物中心、马里兰、弗吉尼亚州地区兽医诊断中心、美国卫生署(NIH)本部和实验动物饲养场、宾州州立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兽医学院和实验动物房(饲养)、宾州医学院、兽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和大、小动物兽医院、康奈尔大学兽学医院、纽约州
1992(Z1).
摘要:作者作为四川省实验动物科学考察团成员于1991年10月赴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进行了为期14天的考察。在重点考察VELAZ实验动物集约化企业的同时,与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生理研究所及实验动物饲养场、捷克斯洛伐克药物监察所及流行病学研究所、查理大学医学院等实验动物生产、应用及科研单位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和交流。
1992(Z1).
摘要:卫生部医学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和卫生部科技司于1992年7月21日~25日在北京召开全国第三次医学实验动物工作会议。出席会议的有,卫生部部长陈敏章、解放军总后卫生部副部长陆增祺、卫生部科技司司长肖梓仁、中国生物工程开发中心处长王仁武、军事医学科学院副院长李明耀、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副院长汪梅先、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卢圣栋、首都医学院副院长陈燕、卫生部科技司计划处处长薛
1992(Z1).
摘要:应日本C、S、K、实验动物研究所的邀请,国家科委生物工程中心组织了从代表团于1991年5月28日至6月8日赴日本参加C.S.K.实验动物研究所第一次灵长类实验动物饲育及生物学特性研讨会(CSKSeminar)。广东省实验动物监测所陈乾生同志、云南灵长类中心彭飞同志在会上分别作了:“中国广东地区实验用猕猴的疾病和预防控制”、“猕猴人工饲养和繁殖”的学术报告。国家科委生物中心潘江汉处长作了“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