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33(9):1-7, DOI: 10. 3969 / j.issn.1671-7856. 2023. 09. 001
Abstract:
目的 本研究建立Caco-2 单层细胞模型研究野鸦椿酸摄取和转运特性。 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仪(UPLC-TQ-MS)测定野鸦椿酸的含量,考察不同时间、温度对其摄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考察不同浓度、P-gp 抑制剂、螯合剂和pH 对其双向转运的影响。 结果 在37℃条件下,野鸦椿酸在Caco-2 细胞模型上180 min 时的摄取量为(8. 38±0. 87)μg/ mg。野鸦椿酸低、中、高浓度的表观渗透系数(Papp 值)与浓度呈正相关,分别为(61. 41±2. 92)×10-4、(146. 90±14. 91)×10-4、(167. 18±6. 72)×10-4 cm/ s,P-gp 抑制剂和螯合剂对其Papp 值无影响,弱酸性环境(pH=6. 00)可明显提高其Papp 值,其外排率(ER)介于0. 8~1. 4 之间。 结论 在Caco-2细胞模型中野鸦椿酸跨膜渗透性良好,其主要吸收方式为被动扩散,不是P-gp 的底物,且不存在细胞旁路转运。本研究可为含有野鸦椿酸的药物的体内肠道吸收提供实验依据。
-
李 容,勾 健,刘 亭,巩仔鹏,陆 苑,刘春花,黄 勇,孙 佳
2023,33(9):8-15, DOI: 10. 3969 / j.issn.1671-7856. 2023. 09 002
Abstract:
目的 对盐酸川芎嗪与丹参配伍前后在急性心肌缺血(acute myocardial ischemia,AMI)模型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差异进行探讨。 方法 大鼠皮下注射盐酸异丙肾上腺素溶液复制AMI 模型,分为川芎嗪组(ligustrazine,LG)、丹参组(Danshen,DS)和川芎嗪-丹参组(ligustrazine-Danshen,LD),采用UPLC-MS/ MS方法测定不同时间点下川芎嗪和丹参素2 种活性成分在心脏、肝、脾、肺、肾、脑组织中的含量差异。 结果 注射后川芎嗪和丹参素在AMI 大鼠各组织中分布广泛且迅速达峰;配伍前后,各组川芎嗪在脑组织中含量最高,在肝组织中含量最低;丹参素在肾组织中含量最高,在脑组织中含量最低,表明川芎嗪较丹参素更易透过血脑屏障,且主要蓄积组织有所差异;而配伍用药显著增加了川芎嗪和丹参素在靶器官心脏中的AUC(P<0. 001)。 结论 推测川芎嗪与丹参配伍可能是通过增加主要药效成分在心脏中的分布增强治疗作用,进而能更好地发挥药效。
-
2023,33(9):16-24, DOI: 10. 3969 / j.issn.1671-7856. 2023. 09. 003
Abstract:
目的 探索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 大鼠模型的肠道菌群-短链脂肪酸代谢轴变化特点,以及探讨丁酸钠对该轴的影响。 方法 将17 只Wistar 大鼠随机分为3组,采用4%醋酸灌肠联合束缚应激诱导IBS-D 大鼠模型,造模期间予以丁酸钠腹腔注射,采用16S rRNA 技术检测大鼠粪便菌群,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大鼠粪便短链脂肪酸含量。 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体重下降,腹壁撤退反射(abdominal withdrawal reflex,AWR)评分、粪便含水率明显升高,肠道益生菌相对丰度下降,布劳特氏菌属(Blautia)相对丰度明显升高,粪便乙酸含量显著增加,丁酸、戊酸含量明显下降;与模型组比较,丁酸钠组大鼠体重增加,AWR 评分、粪便含水率明显降低,布劳特氏菌属(Blautia)相对丰度显著下降,而粪便丁酸、戊酸含量显著升高。 结论 丁酸钠可通过改善肠道菌群-短链脂肪酸代谢轴失调缓解IBS-D 大鼠腹泻及结肠内脏高敏。
-
2023,33(9):25-37, DOI: 10. 3969 / j.issn.1671-7856. 2023. 09. 004
Abstract:
目的 评价针刺干预高血压动物实验研究的偏倚风险与报告质量,分析实验设计、实施与报告中存在的不足,以减少动物实验偏倚风险和提高报告质量。 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 等数据库,限制时间为建库至2022 年10 月8 日,由两名研究员根据合格标准独立筛选针刺干预高血压动物的相关实验研究,并使用SYRCLE 工具与ARRIVE 指南2. 0 对纳入文献进行偏倚风险与报告质量评价。运用Excel 2019 提取数据,根据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 共纳入79 篇针刺干预高血压的动物实验文献,其中有17 篇文献与21 篇文献分别发表在中文核心/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期刊和SCI 期刊上。SYRCLE 评价工具显示,10 个条目中有5 个条目评估良好,其他条目均存在描述不充分或偏倚风险高的问题。在纳入的79 篇文献中,19 篇文献的偏倚风险较低,其余研究均存在一定的偏倚风险。ARRIVE 指南2. 0 评价结果显示,38 个亚条目中,有19 个条目报告良好,而其他条目报告情况均较差。51 篇文献的报告质量良好,其余研究报告不充分。 结论 目前,针刺干预高血压动物实验的偏倚风险较高,报告质量普遍偏低。由于多数重要条目描述不充分,导致实验可重复性和结果转化均受到影响。建议在实验设计和报告过程中参考SYRCLE 工具与ARRIVE 指南2. 0,以提高针刺干预高血压动物实验的规范性与整体质量。
-
2023,33(9):38-46, DOI: 10. 3969 / j.issn.1671-7856. 2023. 09. 005
Abstract:
目的 观察补肾健脾开心方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认知功能及脑皮质区自噬及凋亡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 60 只SD 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补肾组(3. 6 g/(kg·d))、健脾组(4. 05 g/ (kg·d))、开心组(2. 34 g/ (kg·d))、补肾健脾开心组(9. 99 g/ (kg·d)),每组10 只。采用D-gal 注射制备AD 大鼠模型,补肾组、健脾组、开心组、补肾健脾开心组分别以相应药物灌胃,空白组、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每日1 次。给药4 周后,Morris 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旷场实验检测大鼠认知功能,Western blot 检测脑皮质组织LC3-I、LC3-II、Beclin1 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皮质组织Bax、Bcl-2 的表达,RTPCR检测脑皮质组织Beclin1、P62、Bax、Bcl-2 基因水平的表达。 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认知功能明显下降(P<0. 01),Beclin1、LC3-I/ LC3-II 比值显著下调(P<0. 01),P62、Bax 增多(P<0. 01),Bcl-2 及Bcl-2/ Bax 比值明显降低(P<0. 01);经补肾健脾开心方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补肾健脾开心组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认知功能改善(P<0. 01),Beclin1、LC3-I/ LC3-II 比值显著上调(P<0. 01),P62、Bax 减少(P<0. 01),Bcl-2 及Bcl-2/ Bax 比值明显升高(P<0. 01)。 结论 补肾健脾开心方可以改善AD 大鼠认知障碍,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自噬及凋亡有关。
-
2023,33(9):47-53, DOI: 10. 3969 / j.issn.1671-7856. 2023. 09. 006
Abstract:
目的 研究PI3K/ Akt/ mTOR 信号通路在TRALI 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方法 构建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大鼠模型,采用的方法为创伤后失血,再大量输血,通过HE 染色确定肺组织病理学改变。ELISA 和RT-qPCR检测TRALI 大鼠外周血/ 肺组织中TNF-α、IL-6 和IL-1β 蛋白和mRNA 表达水平;Western blot 检测PI3K/ Akt/ mTOR信号通路活化及凋亡蛋白Bax、Bcl-2 和Caspase3 的表达水平。 结果 TRALI 大鼠肺泡组织结构严重受损,炎细胞浸润,水肿明显;TNF-α、IL-6 和IL-1β 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 05);PI3K/ Akt/ mTOR 信号通路被活化,p-mTOR/mTOR 表达明显增加,并抑制了凋亡蛋白Bax 和Caspase3 的表达,增加了抗凋亡蛋白Bcl-2 的表达(P<0. 05)。 结论mTOR 作为一个有潜力的药物靶点,由于其作用机制的复杂性,界定其发挥保护和损伤作用的确切时间靶点,选择最佳用药时间是临床防控TRALI 发生发展的重要手段。
-
2023,33(9):54-62, DOI: 10. 3969 / j.issn.1671-7856. 2023. 09. 007
Abstract:
目的 探讨花旗松素(TAX)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心肌肥厚的影响及分子机制。 方法 24只SHR 分为SHR 对照组(SHR 组)、TAX 组(20 mg/ kg)、TAX+PERK 激活剂CCT020312(CCT)组(20 mg/ kg TAX+2 mg/ kg CCT),每组8 只;另选8 只正常血压Wistar-Kyoto(WKY)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WKY 组),给予相应的药物持续干预8 周。实验过程中观察大鼠血压变化,并于干预结束后超声心动图检测大鼠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d)、收缩期室间隔厚度(IVSs)、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判断心肌肥厚程度和心脏功能,计算心脏指数、左心室指数,苏木精-伊红(HE)染色、小麦胚芽凝集素(WGA)染色和Masson 染色评估心肌组织病理学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心肌组织中心房钠尿肽(ANP)、B 型利钠肽(BNP)、I 型胶原蛋白α1 链(COL1A1)和Ⅲ型胶原蛋白α1 链(COL3A1)mRNA 表达,Western blot 检测心肌组织蛋白激酶R 样内质网激酶(PERK) -转录激活因子4(ATF4)通路相关蛋白表达。 结果 干预结束后,与WKY 组相比,SHR 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IVSd、IVSs、心脏指数、左心室指数、心肌细胞横截面积、胶原容积分数(CVF)、心肌组织ANP、BNP、COL1A1 和COL3A1 mRNA 表达、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ATF4、C/ EBP 同源蛋白(CHOP)蛋白水平和p-PERK/ PERK 比值升高(均P<0. 05),LVEF 降低(P<0. 05);与SHR 组相比,TAX 组SBP、DBP、IVSd、IVSs、心脏指数、左心室指数、心肌细胞横截面积、CVF、心肌组织ANP、BNP、COL1A1 和COL3A1 mRNA 表达、GRP78、ATF4、CHOP 蛋白水平和p-PERK/ PERK 比值降低(均P<0. 05),LVEF 升高(P<0. 05);CCT020312 可部分逆转TAX 对心脏功能和心肌肥厚的保护作用。 结论 TAX 可通过抑制内质网应激(ERS),改善高血压心肌肥厚,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PERK-ATF4 通路有关。
-
2023,33(9):63-68, DOI: 10. 3969 / j.issn.1671-7856. 2023. 09. 008
Abstract:
针对目前国内科研用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审查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学用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审查的缺失,查阅了国内外相关文献以及行政法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梳理了近三十年来我国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审查工作的发展历程,分析归纳了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审查及监督管理多年实际工作中发现的诸多问题,总结了科研及教学活动中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审查应该涉及的内容,希望能为涉及到动物实验的科研项目顺利通过福利伦理审查提供参考,为我国教学用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审查的建设以及医学院校实验动物福利课程内容安排提供参考。
-
2023,33(9):69-78, DOI: 10. 3969 / j.issn.1671-7856. 2023. 09. 009
Abstract:
重度哮喘(severe asthma,SA)患者需要大剂量激素,在联合其他药物治疗才能够维持症状控制,或即使采用上述治疗仍不可控,是目前哮喘研究的难点和热点之一。建立一种稳定可复制、高度模拟SA 临床病理特征的实验动物模型,对于深入研究SA 的发病机制、药物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回顾与整理国内外近十年来SA 动物模型相关的实验研究,从动物选择、模型制备方法、模型病理表型等方面总结和分析SA 动物模型构建的最新进展,为基于动物模型开展的SA 基础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
2023,33(9):79-89, DOI: 10. 3969 / j.issn.1671-7856. 2023. 09. 010
Abstract:
肺动脉高压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若不及时治疗,最终可导致右心衰竭甚至死亡。为了探讨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必需建立与发病机制相对应的实验模型。本文利用Pubmed、ScienceDirect、Wiley 和CNKI 检索相关文献,系统地总结了近年来肺动脉高压实验模型的制备方法和研究进展,并对这些实验模型涉及的病理特征进行分类和探讨,以期为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
许佳玲,刘 坤,邢 影,胡明会,张 浩,李自发,耿希文,魏 盛
2023,33(9):90-98, DOI: 10. 3969 / j.issn.1671-7856. 2023. 09. 011
Abstract:
经前烦躁症(premenstrual dysphoric disorder,PMDD)是经前期综合征的一种亚型,该病症在育龄女性中具有高患病率,病症包含乳房胀痛、头痛等身体症状以及严重的焦虑、抑郁、易怒等情绪症状。目前PMDD 已危及全球女性患者的生命健康,在第五版国际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 Fifth edition ed. DSM-5)中将PMDD 判定为抑郁症五种类型之一。目前PMDD 的病理机制研究主要集中于激素及受体表达方面,这也是目前动物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而动物模型是联系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非常重要的一环,造就能够模拟临床症状的动物模型对于疾病发病机制的探索以及对症药物的研发都至关重要。目前,多种PMDD 动物模型虽已被用于实验研究,但仍存在许多局限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PMDD 深层机制的研究。为此本文旨在通过梳理目前已知PMDD 的发病机制,探讨现有用于研究的PMDD 动物模型,以期为PMDD 相关机制研究及药物研发提供参考。
-
2023,33(9):99-112, DOI: 10. 3969 / j.issn.1671-7856. 2023. 09. 012
Abstract:
咳嗽为临床上常见症状,近年胸部影像无明显异常的慢性咳嗽发病率升高,其病因复杂,误诊误治率高,受到重视。目前研究认为咳嗽高敏感性是其重要的临床与病理生理学特征,与瞬时受体电位通路激活、气道炎症、神经通路及咳嗽中枢的易化等相关,然而其机制复杂,仍需深入研究。咳嗽机制的研究对于新药物的开发、临床疗效的提高、社会经济负担减轻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而咳嗽动物模型对于咳嗽实验研究开展以及其机制阐明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咳嗽动物模型分为单纯咳嗽模型和疾病咳嗽模型,但因为咳嗽发病机制复杂,病因较多,尚无统一的咳嗽模型制备标准,且仍处于不断的补充与完善之中。针对咳嗽动物模型建立的机制方法和研究进展,通过查阅和整理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文献,从模型动物的选择、单纯及疾病咳嗽动物模型的建立和应用等方面综合概述该类模型的研究现状,并进行比较评价,对当前咳嗽模型制备中的问题进行了思考与阐述,以期为实验研究中制备咳嗽动物模型、深入研究咳嗽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等提供参考。
-
2023,33(9):113-120, DOI: 10. 3969 / j.issn.1671-7856. 2023. 09. 013
Abstract:
角膜炎是眼科常见疾病,且具有较高的致盲率。本文查阅大量角膜炎动物模型的相关文献,总结和分析目前已有的角膜炎动物模型的机制,并结合已制定的中西医临床诊断标准,对模型进行中西医临床吻合度的评价,并对其优点和不足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发现现存模型大多是以西医理论为基础的造模方法,缺少中医诊断标准;模型多以单个因素造模,不能很好地模拟出疾病真实的病变过程;模型的诊断缺少表观指标;建议对动物采用病证结合的方式进行造模。制备具有较高临床吻合度的角膜炎动物模型,并建立完善的评价标准是非常重要的,在现代医学实验中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角膜炎的发生发展规律,并对其进行有效预防及治疗。
-
2023,33(9):121-131,154, DOI: 10. 3969 / j.issn.1671-7856. 2023. 09. 014
Abstract:
铁死亡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新型细胞程序性坏死方式,在各种疾病中均有所发现,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大量研究表明抑制或促进铁死亡能够改善许多衰老及衰老相关疾病,中医药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文综述了铁死亡对衰老及衰老相关疾病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梳理了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铁死亡介导的衰老及衰老相关疾病中的研究进展,旨在为衰老及衰老相关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更多的选择。
-
李 琳,王异民,王 伟,王 珊,盘美良,孙伟强,樊卫平,石建云
2023,33(9):132-137, DOI: 10. 3969 / j.issn.1671-7856. 2023. 09. 015
Abstract: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 MS)是以人类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为主要特点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并伴随着轴突损伤、胶质细胞增生、炎性细胞浸润等病理特征。双环己酮草酰二腙(Cuprizone, CPZ)是一种铜离子螯合剂,给小鼠饲喂CPZ 可诱导小鼠中枢神经系统产生脱髓鞘病变,引起少突胶质细胞凋亡、少突胶质细胞祖细胞增殖、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激活等病理变化,停止饲喂CPZ 后,小鼠的中枢神经系统会逐步发生髓鞘再生现象,因此是研究MS 脱髓鞘和髓鞘再生的常用模型。本文从CPZ 小鼠模型构建、少突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以及髓鞘再生等不同方面进行了总结,并对采用CPZ 模型的特色疗法进行了概括,从而为CPZ 模型在科研与医学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了详细的理论依据。
-
2023,33(9):138-148, DOI: 10. 3969 / j.issn.1671-7856. 2023. 09. 016
Abstract: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一种全球性的特发性疾病,病变部位累及回肠、直肠、结肠。IBD 在临床早期就开始出现症状,包括腹部不适、腹泻、便血、发热、乏力和体重减轻。IBD 的诊断是通过相关的临床表现、内窥镜检查结果和病变组织标本的组织病理学特征进行综合评价。生物制剂、口服皮质类固醇、水杨酸盐和手术是IBD 的主要常规治疗方法。近年来在阐明IBD 的发病机理方面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在临床实践中认为是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和肠道黏膜屏障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从而导致异常的氧化应激、自噬及黏膜免疫反应。本文对遗传与环境因素、肠黏膜屏障功能、氧化应激、自噬功能异常和适应性免疫反应各方面研究进展进行简要归纳和阐述,为进一步研发治疗手段及改善临床治疗效果提供依据。
-
2023,33(9):149-154, DOI: 10. 3969 / j.issn.1671-7856. 2023. 09. 017
Abstract:
关节软骨缺乏血管、淋巴和神经,自身修复能力有限,故软骨损伤一般无法自行痊愈,常见的治疗方法分别为姑息治疗、修复治疗以及再生治疗。干细胞治疗为关节软骨损伤恢复提供了一种具有前景的治疗策略。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传统的干细胞,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点,广泛应用于软骨修复治疗进程中。本文拟综合国内外最新文献报道,就近年来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提取方法、表型鉴定、多向分化能力及其在关节软骨损伤修复中的应用进行阐述,以期为实现利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精准、高效的治疗软骨损伤提供参考。
2023年第33卷第9期
2023年第33卷第9期
-
MNU诱导SD大鼠下焦湿热证尿血(膀胱癌)模型研究
Abstract:
目的:探讨N-甲基-N-亚硝基脲(MNU)诱导SD大鼠下焦湿热证尿血——膀胱癌(BC)模型的造模过程和成模率。方法:通过膀胱灌注MNU的方法在造模前、造模中、造模后共计6个时间点进行分批次样品采集,并对膀胱组织进行H&E染色以了解膀胱原位癌的形成及发展过程。结果:实验过程顺利,在操作过程中大鼠未出现明显尿路损伤现象。通过本造模手法模型组大鼠膀胱内有明显的上皮增生、破损及大面积肿瘤形成和尿血现象。结论:MNU可以成功诱导SD大鼠下焦湿热证尿血模型(膀胱癌),且成模明显,死亡率低,实验数据可为膀胱癌模型的建立、改良和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
HIF-1α信号通路在离体器官冷保存中的保护作用
Abstract:
器官移植是机体器官功能衰竭的主要治疗方法,而供体器官在离体运输过程中的功能保护是决定器官移植成功与否的关键,如何保护离体运输过程中的供体器官功能是当今器官移植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在低氧环境下,组织细胞会激活一系列基因的转录活性,这些基因参与血管生成、铁代谢、葡萄糖代谢和细胞增殖/生存。在需氧生物体内,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s-1α,HIF-1α)参与多种基因表达的调控,以维持组织、细胞在缺氧条件下的内环境稳态,从而适应缺氧状态。多项研究表明HIF-1α信号通路在离体器官冷保存过程中,对其遭受的冷缺血损伤具有重要保护作用,是当前离体器官冷缺血损伤保护机制的研究热点,干预HIF-1α相关信号通路有望成为离体器官冷保存过程中维护器官功能的新策略。
-
饮食诱导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王佳林, 王重阳, 李杨, 陈贤玮, 袁中楠, 邹朝霞, 邹臣丹
Abstract:
建立科学有效的动物模型是完成疾病研究的关键步骤。饮食诱导是常见的建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 疾病动物模型的方法。常见饮食诱导的NAFLD的动物模型主要包括高脂高糖饮食诱导模型、高脂高胆固醇饮食诱导模型和胆碱缺乏饮食诱导模型,由于不同造模方式其摄入的营养成分不同,使得肝脏出现脂肪性变形、炎症及纤维化等病理特征不同。此外,不同动物模型的疾病进程、疾病严重程度以及适用的研究亦各有不同。本文通过分析比较常见的不同饮食诱导NAFLD动物模型在造模方式、造模时间、病理学特征、适用研究及相关优缺点,为NAFLD研究者选择动物模型提供参考。
-
小鼠肝脏中枯否细胞和肝星状细胞的分离提取
Abstract:
【】 目的 探讨小鼠肝脏枯否细胞和肝星状细胞的提取及纯化方法,为小鼠原代肝脏非实质细胞分离提取方法学提供参考和建议。方法 以体内胶原酶灌注消化为基础,使用Percoll、OptiPrep等不同的试剂和浓度梯度分别提取C57BL/6小鼠的肝脏枯否细胞和肝星状细胞并通过流式细胞仪及免疫荧光等方法验证纯化细胞的纯度。结果 两层Percoll法提取枯否细胞和两层OptiPrep法提取肝星状细胞可行,纯度可达90%以上,细胞得率为1-2×107/肝,细胞存活率在90%以上。细胞原代培养48h后,枯否细胞F4/80阳性细胞、肝星状细胞α-SMA阳性细胞均达75%以上。结论 小鼠肝脏中枯否细胞和肝星状细胞的分离提取方法完善可靠且具有成本效益和可重复性。
-
单细胞转录组技术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上的应用研究进展
Abstract:
神经退行性疾病(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NDs)是一类与中枢神经系统密切相关的精神疾病,以特定神经元群的形态异常和功能进展性丧失为主要特征,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包括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 MS)和亨廷顿病(Huntington’s disease, HD),目前还没有发现直接预防或治愈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策略。近年来,单细胞转录组技术(single-cell RNA-sequencing, scRNA-seq)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并发现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机制与脑中免疫细胞态密切相关,主要涉及线粒体功能、血管生成、炎症和突触传递等生物学过程,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疗法是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潜在方案。本文对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在各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上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对将来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
-
不同月龄C57BL/6小鼠大脑皮质功能区的微血管形态计量学分析
Abstract:
【摘要】目的 观察不同月龄C57BL/6小鼠大脑皮质不同功能区的微血管构筑,并进行定量分析。方法 采用改良碱性磷酸酶染色法染色C57BL/6小鼠大脑皮质运动皮质区(初级运动皮层、次级运动皮层)、感觉皮质区(初级体感皮层、次级体感皮层)、视觉皮质区(初级视觉皮层、次级视觉皮层)、听觉皮质区(初级听觉皮层、次级听觉皮层)、嗅觉皮质区(外嗅皮层、内嗅皮层)的微血管形态,OLMPUS BX51显微镜结合Image-Pro Plus 5.1进行图像捕获,采用Image-Pro Plus 5.1软件进行微血管长度密度(Lv)、微血管表面积密度(Sv)、微血管体积密度(Vv)的定量分析。结果 C57BL/6小鼠大脑皮质不同功能区微血管内的碱性磷酸酶表达随年龄的增加不断增加,成年时达到峰值;软脑膜血管进入皮质的方式分四种:T字形、Y字形、大弧形、小弧形;相同年龄不同部位的Lv、Sv和Vv显示运动皮质区、感觉皮质区、视觉皮质区、听觉皮质区、嗅觉皮质区呈现下降趋势,且运动皮质区和感觉皮质区与嗅觉皮质区比较Lv、Sv、Vv微血管密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各功能区血管密度均较成年组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后的碱性磷酸酶染色法能清晰显示C57BL/6小鼠大脑皮质微血管构筑,将为脑血管疾病研究及动物模型制备提供形态学参考。
-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的表观遗传学机制
Abstract:
表观遗传学是分子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是生命科学领域后基因时代的研究热点,应用表观遗传修饰研究方法是缺血性卒中发病机制的前沿领域,是阐释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的靶点及其作用机制的有效途径。目前,缺血性卒中的的病因病机尚未完全明确,现代医学治疗尚有不足,而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广阔前景。最新研究发现,中医药能参与调控异常表观遗传修饰治疗中风。本文主要从中风的中医理论的表观遗传学基础以及从DNA甲基化、非编码RNA和组蛋白修饰三个方面在中风治疗及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入手,阐释中医药治疗中风的表观遗传作用,以期为该病的中医药治疗提供新思路和科学依据
-
京尼平苷通过PI3K/Akt通路促进糖尿病大鼠皮肤溃疡创面愈合
Abstract:
目的 探讨京尼平苷对糖尿病性皮肤溃疡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京尼平苷亚组(Gen-L: 200 mg/kg; Gen-H: 500 mg/kg)。在糖尿病大鼠皮肤溃疡造模后,各组大鼠均灌胃生理盐水或京尼平苷(n = 6)。每天给药1次,每天记录各组伤口愈合情况及炎症情况。在糖尿病性皮肤溃疡治疗7天后,分别通过测量皮肤溃疡创口面积、组化切片与TUNEL染色及Western blot蛋白免疫印迹法量化分析创面愈合,细胞凋亡及其相关调节蛋白表达的变化情况。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京尼平苷(200 mg/kg和500 mg/kg)口服能显著促进糖尿病大鼠创面愈合,增加损伤处的收缩。在糖尿病大鼠皮肤创面凋亡研究中,京尼平苷亚组TUNEL染色阳性细胞明显减少(P<0.05)。京尼平苷能显著抑制皮肤炎症,促进创面修复可能与促进PI3K和Akt蛋白磷酸化有关。结论 京尼平苷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促进糖尿病大鼠皮肤创面修复。
-
定坤丹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
Abstract:
【摘要】目的:探索定坤丹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大鼠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通过异位移植子宫内膜组织,构建EMs大鼠模型,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M组)、定坤丹低(1.13g/kg)剂量组(DKP-L组)、定坤丹中(2.26g/kg)剂量组(DKP-M组)、定坤丹高(4.52g/kg)剂量组(DKP-H组)、孕三烯酮(60mg/kg)组(GES组),每组12只,另取12只正常SD大鼠只开腹不异位移植子宫内膜组织,设为假手术组(Sham组),以药物分组干预后处死大鼠,测定各组大鼠异位病灶重量与异位子宫内膜体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大鼠异位子宫内膜微血管密度(CD31阳性率)与VEGF、MMP-9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大鼠血清VEGF、MMP-9、iNOS、TNF-α水平;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检测大鼠异位子宫内膜PI3K/Akt/mTOR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与Sham组相比,M组大鼠异位子宫内膜微血管密度、VEGF与MMP-9表达、血清VEGF、MMP-9、iNOS及TNF-α水平、异位子宫内膜织p-PI3K/PI3K、p-Akt/Akt、p-mTOR/mTOR明显升高(P<0.05);与M组相比,药物干预组大鼠异位子宫内膜体积、异位病灶重量、异位子宫内膜微血管密度、VEGF与MMP-9表达、血清VEGF、MMP-9、iNOS及TNF-α水平、异位子宫内膜p-PI3K/PI3K、p-Akt/Akt、p-mTOR/mTOR均降低,且DKP-L、DKP-M、DKP-H组之间呈剂量依赖性(P<0.05);DKP-H组和GES组相比,大鼠各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定坤丹可减轻炎症,抑制EMs大鼠异位内膜生长,可能是通过阻断PI3K/Akt/mTOR信号途径传导实现的。
-
蒙药哈它各其-7通过HIF-1α促进糖尿病大鼠溃疡创面愈合的实验研究
Abstract:
目的:研究蒙药哈它各其-7通过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促进糖尿病大鼠溃疡创面愈合的治疗价值。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糖尿病组、蒙药组、细胞因子组,除对照组外、其余3组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的方法建立糖尿病模型,4组均在背部制备溃疡创面,1周后蒙药组给予哈它各其-7治疗、细胞因子组给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治疗,连续2周。检测空腹血糖(FBG),创面面积,创面病理改变,创面中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AGE受体(RAGE)、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水平及白介素-1β(IL-1β)、干扰素-γ(IFN-γ)、丙二醛(MDA)、总抗氧化力(T-AOC)水平。结果:糖尿病组、蒙药组、细胞因子组的FBG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三组间FBG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的溃疡创面面积、镜下未修复组织范围增大,创面组织中AGEs、RAGE的表达水平及IL-1β、IFN-γ、MDA水平增加,T-AOC水平及HIF-1α、VEGF表达水平降低(P<0.05);与糖尿病组比较,蒙药组、细胞因子组溃疡创面面积、镜下未修复组织范围缩小,创面组织中AGEs、RAGE的表达水平及IL-1β、IFN-γ、MDA水平降低,T-AOC水平及HIF-1α、VEGF表达水平增加(P<0.05)且蒙药组的各项指标优于细胞因子组。结论:蒙药哈它各其-7促进糖尿病大鼠溃疡创面愈合,抑制AGEs及RAGE表达并激活HIF-1α是可能的分子机制。
-
恒古骨伤愈合剂对db/db小鼠的降血糖和改善肠道菌群作用研究
邓绍友, 赵玉兰, 王佩锦, 李蓉, 赵宏斌, 角建林, 郑红
Abstract:
目的 探索恒古骨伤愈合剂对db/db小鼠血糖和肠道微生物的影响。方法 将野生小鼠作为对照组,db/db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恒古骨伤愈合剂治疗组;灌胃给药12周后,检测空腹血糖,血清糖化血红蛋白和胰岛素含量,使用16S rDNA技术分析小鼠肠内容物菌群变化及预测菌群功能。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恒古骨伤愈合剂降低db/db小鼠空腹血糖(P < 0.01)、血清糖化血红蛋白(P < 0.01)、胰岛素抵抗指数(P < 0.01),升高胰岛素含量(P < 0.01);恒古骨伤愈合剂增加db/db小鼠盲结肠有益菌丰度,降低害菌丰度,其中马文氏菌属的丰度显著升高(P < 0.01);恒古骨伤愈合剂抑制了db/db小鼠菌群D-精氨酸和D-鸟氨酸代谢、鞘脂代谢、半乳糖代谢的降低及赖氨酸降解、硫中继系统、丙酸代谢的升高(P < 0.05)。结论 恒古骨伤愈合剂具有降血糖功效和调节db/db小鼠肠道微生态平衡的作用。
-
miRNAs在大鼠酒精性肝损伤中的作用研究初探
Abstract:
目的 探讨miRNAs在大鼠酒精性肝损伤病变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模型组和对照组,模型组灌胃56%白酒,对照组灌胃蒸馏水,连续8周;解剖取肝组织,采用大鼠miRNA芯片对肝脏中miRNAs进行检测,对其表达量进行分析,对差异miRNA进行靶基因预测,并采用Gene Ontology(GO)和KEGG Pathway富集分析了解差异miRNA靶基因的功能,使用Cytoscape构建差异miRNA-mRNA-Pathway调控网络进一步筛选调控关键miRNA与关键通路,qRT-PCR对挑选的miRNA进行表达量验证分析。结果:通过比较分析模型组和对照组芯片数据,共筛选出差异表达miRNA 12个(P<0.05,Fold change≥2),其中上调2个,下调10个。差异miRNA靶基因GO分类注释显示,差异miRNA与抗氧化活性、代谢过程、生物调控、细胞杀伤、信号转导、酶调控活性等生物功能存在密切关联。差异miRNA靶基因KEGG Pathway通路分析显示,AMPK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Hippo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癌症、自噬、胰岛素抵抗、Ras等信号通路可能在酒精性肝损伤病变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通过构建差异miRNA-mRNA-Pathway调控网络筛选出的Hub miRNA和通路有miR-145-5p、miR-107-3p、miR-297、Hippo信号通路、癌症、PI3K-Akt信号通路、AMPK信号通路等。qRT-PCR结果显示挑选验证miRNA表达变化趋势和基因芯片结果一致。结论:本研究建立了大鼠酒精性肝损伤miRNA表达谱,提示miR-145-5p、miR-107-3p及miR-297可能在肝脏酒精性病变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骨桥蛋白通过LGALS3BP调控PI3K/AKT通路促进肝癌细胞迁移
邓林林, 安日问, 赵方新, 林婷, 刘翠华, 红梅, 武建强, 张烜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骨桥蛋白(OPN)通过半乳糖凝集素3结合蛋白(LGALS3BP)促进肝癌细胞迁移的作用及机制。 方法 体外培养人肝癌细胞系SMMC-7721、稳定转染空真核表达载体的人肝癌细胞系SMMC-P及稳定转染OPN基因的人肝癌细胞系SMMC-OPN。qRT-PCR检测细胞中OPN及LGALS3BP mRNA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OPN、LGALS3BP和PI3K/AKT通路蛋白表达水平,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SMMC-OPN细胞中分别转染靶向LGALS3BP的小干扰RNA (si-LGALS3BP)及阴性对照(si-NC)后,检测细胞迁移能力变化和PI3K/AKT通路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变化。 结果 相较于亲本细胞SMMC-7721和转染空载体的细胞SMMC-P细胞,高表达OPN的SMMC-OPN细胞迁移能力明显增强,而且细胞中LGALS3BP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调,同时p-PI3K/PI3K及p-AKT/AKT 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升高。沉默LGALS3BP表达后,SMMC-OPN细胞的迁移能力受到明显抑制,同时p-PI3K/PI3K及p-AKT/AKT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结论 OPN可以通过上调LGALS3BP的表达激活PI3K/AKT通路,从而促进肝癌细胞迁移。
-
两种常用压力性损伤大鼠模型的建立方法与效果评价
刘艺, 李晓雷, 梁新培, 王娜, 马姗, 张新平, 贾汝福, 张素, 李贤
Abstract:
目的:通过比较两种不同的压力性损伤大鼠模型的建立方法,探索更合适的压力性损伤动物模型制备方法。方法:将1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6),模型A组(n=6)和模型B组(n=6)。对照组:对模拟造模部位脱毛后进行碘伏处理。模型A组:采用单纯深部组织异物植入法进行纵向加压;模型B组:使用磁铁加压法进行横向加压,记录制备各组大鼠产生压力性损伤模型的全程时间及各分期时间,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并进行成模率、死亡率、感染率的比较。 结果:肉眼观察到模型A组和模型B组均逐渐出现受压部位红肿、溃烂,出现渗血、渗液并伴有坏死现象。模型A组与模型B组产生压力性损伤全程时间比较: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A组与模型B组产生压力性损伤各期时间比较:I期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I期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期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Ⅳ期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大鼠精神、运动评分与模型A组、模型B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模型A组大鼠与模型B组大鼠一般状态有明显区别,均出现毛色黯淡,活跃度下降的现象。模型A组大鼠与模型B组成模率为100%。模型A组死亡率、感染率高于模型B组,分别为33.34%、16.70%。 结论:两种方式均可成功制备压力性损伤四期模型,二者既有共性也有各自特点,磁铁加压法用时短,大鼠一般状态良好,死亡率和感染率低,适合短时间内干预性研究;单纯深部组织异物植入法用时长,需要大鼠有一定耐受性,感染率高,死亡率高,可运用于长期的观察类压力性损伤大鼠的研究。
-
中医药调控谷氨酸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谷氨酸是中枢神经系统中主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也是潜在的神经毒素。 在抑郁症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海马区谷氨酸浓度增高的现象,谷氨酸发生堆积时,将 对神经元和脑组织造成严重损伤,加重抑郁状态。因此谷氨酸堆积可能是造成抑郁症 的重要机制。星形胶质细胞、谷氨酸转运体及谷氨酸受体对谷氨酸的浓度起着重要的 调控作用。本文综述了中医药疗法通过调控星形胶质细胞、谷氨酸转运体、谷氨酸受 体影响谷氨酸,进而治疗抑郁症的作用机制,为探究中医药治疗抑郁症提供新的思路。
-
探究社会性不同的犬的认知能力是否存在差异
Abstract:
目的:探究社会性不同的拉布拉多犬认知能力是否存在差异。 方法:参照瑞典工作犬协会(the Swedish Working Dog Association)创建的犬气质评估测试(Dog Mentality Assessment,DMA),使用DMA测试中的社会接触、游戏Ⅰ、距离游戏、扮鬼和游戏Ⅱ5个子测试中的12个行为变量来评估犬的社会性,根据评分标准对中国导盲犬大连培训基地提供的49只拉布拉多犬的社会性行为变量进行评分,使用聚类分析将其分为社会性高分组(n=15)和低分组(n=34)。根据Bray等人的犬认知发展系列测试(dog cognitive development battery,DCDB)建立了新的犬认知能力测试体系,对犬的社会线索使用、无法解决任务、抑制控制、认知灵活、工作记忆和多步骤解决任务等不同领域的认知能力进行测试,记录犬在测试中的行为表现及持续时长,统计分析社会性不同的犬认知能力是否存在差异。 结果:社会性高分组与低分组的犬在无法解决任务、抑制控制测试和多步骤解决任务中的行为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无法解决任务中,社会性高分组的犬注视人时长显著高于社会性低分组的犬(P=0.008),注视人潜伏时长显著低于社会性低分组的犬(P=0.0001)。在抑制控制测试中,社会性高分组的犬选择正确率显著高于社会性低分组的犬(P=0.034),选择时长显著低于社会性低分组的犬(P=0.039)。在多步骤解决任务中,社会性高分组的犬完成木桩任务数量显著高于社会性低分组的犬(P=0.044);操作木桩时长占比显著低于社会性低分组的犬(P=0.05);完成骨头盘任务平均时长显著高于社会性低分组的犬(P=0.037);操作骨头盘时长占比显著低于社会性低分组的犬(P=0.038)。涉及到可操作仪器的测试中,社会性高分组的犬注视人时长高于社会性低分组的犬,操作仪器时长低于低分组的犬,但经统计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社会性不同的犬的认知能力存在差异。社会性好的拉布拉多犬表现出更强的认知能力,它们在测试时抑制冲动的能力更强,完成多步骤解决任务的能力更强,在遇到无法解决任务时更倾向于转变策略向人寻求新线索而不是执着于操作仪器。
-
通过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构建结肠癌的预后风险标志物及其临床意义
Abstract:
目的 结肠癌(Colon adenocarcinoma,COAD)患者预后较差。因此筛选结肠癌预后相关基因,建立结肠癌新的预后风险评估模型。方法 基于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 TCGA)和基因表达综合(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库中结肠癌相关数据,分别作为训练集和验证集。采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eighted correlation network analysis,WGCNA)、Cox回归模型结合最小绝对值选择与收缩算子(Least Absolute Selection and Shrinkage Operator,LASSO)回归分析筛选结肠癌预后相关基因并构建预后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结合生存曲线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并建立列线图。根据中位值将患者分为两组,免疫细胞阳性比例分数(Immune cell proportion score,IPS)评估两组患者免疫治疗反应。结果 最终筛选出15个特征基因,以此建立结肠癌患者预后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0.6,高风险组生存率显著低于低风险组(P<0.05),该模型可较好的区分高低风险组结肠癌患者。低风险组患者拥有较高的免疫细胞阳性比例(Immune cell proportion score ,IPS)评分(P=0.026),对免疫治疗反应效果更好。结论 建立的结肠癌预后模型对结肠癌高风险和低风险人群的生存情况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
针刺干预青光眼动物实验研究报告质量评价
李佳贤, 梁丽娜, 李亚敏, 许凯, 黄子杨, 李晓宇, 金昱, 周维
Abstract:
目的 通过SYRCLE动物实验风险评估工具、ARRIVE 2.0指南和GSPC清单评价针刺干预青光眼的动物实验报告质量。方法 计算机检索CNKI、VIP、万方、Sinomed、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寻找针刺干预青光眼的动物研究文章。使用SYRCLE工具对纳入研究进行偏倚风险评估,使用ARRIVE 2.0指南和GSPC清单对研究报告质量进行评价,通过 Excel和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最终有30篇文章符合纳入/排除标准被纳入最终的分析,其中SYRCLE工具的10项条目中有6项条目低风险率<50%,非低风险条目主要集中在选择性偏倚、实施偏倚和测量偏倚方面。ARRIVE 2.0指南的22项必备子条目中有12项低风险率<50%;16项推荐子条目中有9项低风险率低于50%。GSPC清单19项子条目中有12项子条目低风险率<50%,随机化、盲法、伦理声明、饲养场所和饲养、动物护理和监测以及方案注册是ARRIVE 2.0指南和GSPC清单的非低风险条目。结论 当前公开发表的针刺干预青光眼动物研究方法学质量和实验报告质量普遍不高,对多个条目的描述尚不完善,可能影响读者对实验结果能否进一步转化为临床研究的判断。建议未来的研究严格按照动物实验偏倚风险工具以及报告指南进行,以提高动物实验的设计、实施和报告,保证实验步骤的可重复性及实验结果的再现性,为结果转化到临床提供可靠的证据。
-
过表达miR-181a-5p的口腔癌皮下移植瘤小鼠模型的小肠代谢组学研究
Abstract:
【摘要】目的 通过检测口腔癌皮下移植瘤小鼠小肠中代谢物和代谢通路的变化,分析过表达miR-181a-5p对皮下移植瘤小鼠小肠中代谢组和代谢物组的影响。方法 实验分为三组,空白对照组(Control),阴性对照组(Negative control,NC组)以及实验组(Over expression of miR-181a-5p,OE组)。将不同组别处理后的细胞混悬液,通过皮下注射到M-NSG重度免疫缺陷雌性小鼠右侧腹股沟中上部,构建成口腔癌皮下移植瘤小鼠模型。按时记录小鼠体重变化,对小鼠小肠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各组病理变化。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仪和串联Orbitrap质谱联用仪检测NC 组、OE组和 Control组小鼠小肠中的代谢物,使用XCMS预分析原始数据,质量评价样本数据,鉴定Control组与NC组、NC组与OE组的差异代谢物,进行KEGG富集分析获取差异代谢通路。结果 Control和 NC组小肠组织中共鉴定出170种差异代谢物。代谢物富集的显著性信号通路包括胆碱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γ-氨基丁酸(GABA)神经突触代谢,甘油磷脂代谢,环磷酸腺苷(cAMP)信号通路代谢,癌症中心碳代谢以及烟酸和烟碱胺代谢通路。NC组和OE组相比,小鼠小肠中检测到VIP(Variable Importance in the Projection)值大于2的差异代谢物有16种,显著性差异代谢物包括甘油磷酰胆碱、棕榈酸、3-羟基丁酰肉碱、β-羟丁酸等。代谢物富集到的显著性差异通路为胆碱代谢通路。 结论 口腔癌皮下移植瘤可引起小鼠小肠的代谢物发生变化,主要改变了小肠中与能量代谢相关的代谢物。过表达miR-181a-5p影响口腔癌皮下移植瘤小鼠小肠代谢物,代谢物富集通路为胆碱代谢通路。
-
基于HIF-1α/自噬途径探讨二氯化钴调控3T3-L1脂肪细胞炎症反应及胰岛素抵抗的机制
Abstract:
目的 探讨低氧诱导剂二氯化钴(CoCl2)调控3T3-L1脂肪细胞自噬活性从而改善脂肪细胞炎症反应和胰岛素抵抗的机制。方法 常规培养和诱导分化3T3-L1脂肪细胞成为成熟的脂肪细胞,CoCl2作为低氧诱导剂在不同时间、不同浓度条件下干预成熟的脂肪细胞,确认CoCl2干预脂肪细胞自噬活性的最佳时间和浓度,随后根据此时间和浓度分组,分为对照组(0h组)、12h、24h、48h CoCl2处理组,收集细胞样本进行相关指标测定。MTT法评价各组细胞存活情况;Western blot分析各组细胞HIF-1α及其下游蛋白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自噬相关蛋白LC3Ⅱ和Beclin 1的表达情况;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细胞的自噬水平;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上清液中炎症因子TNF-α和IL-6分泌情况。结果 150μmol/L CoCl2是调控3T3-L1脂肪细胞自噬水平的最佳干预浓度;150μmol/L CoCl2干预成熟的脂肪细胞24h时,自噬活性水平增高,细胞存活率无显著的减低,脂肪细胞中HIF-1α、LC3-Ⅱ、Beclin 1、Glut-1蛋白的表达水平也显著升高,但炎症因子TNF-α和IL-6分泌水平无明显增加;48h时自噬水平减低,细胞存活率出现显著的减低,脂肪细胞中HIF-1α、LC3-Ⅱ、Beclin 1、Glut-1蛋白的表达水平减低,炎症因子TNF-α和IL-6分泌水平出现增加趋势。结论 150μmol/L CoCl2可以调控脂肪细胞自噬水平增加,自噬水平的增加以依赖HIF-1α的方式活化,从而使自噬发挥保护脂肪细胞的作用使其免受炎症损伤和改善脂肪细胞胰岛素抵抗。
-
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的交互作用及其介导的神经炎症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研究进展
胡鑫, 汪蒨, 张晨曦, 郑慧慧, 李鹏洋, 赵红晔, 邓凤春
Abstract: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侵袭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发病原因迄今未知。神经炎症是中枢神经系统(CNS)中由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激活的难以自主消退的慢性炎症反应,与多种炎症因子和血脑屏障(BBB)相关联。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神经炎症已经成为AD中继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和神经原纤维缠结(NFTs)后的第三大病理特征。本文就小胶质细胞与星形胶质细胞及其交互作用进行总结与分析,并对小胶质细胞与星形胶质细胞的交互作用在神经炎症和AD中的作用进行整理、讨论。以期为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参与AD神经炎症的病理性改变提供参考。
-
miRNA在缺血性脑卒中神经保护领域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具有高残疾率和死亡率,严重者可危及生命的脑血管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沉重的社会经济负担。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及病理过程是由多种分子过程介导,这些分子机制部分转录后被动态调节。越来越多证据表明,微小RNA(micro-ribonucleic-acid,miRNA)作为转录后基因沉默的重要介质在基因表达和缺血性脑卒中病理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本综述中,我们介绍了miRNA在缺血性脑卒中不同机制中的神经保护作用。由于通过特定的药物和非药物治疗促进或抑制miRNA的表达可能有益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恢复,本文还详细论述了关于miRNA在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相关作用,旨在对本领域临床和基础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
小鼠慢性酒精中毒性脑损伤模型的建立
Abstract:
【摘要】 目的 建立有效稳定的小鼠慢性酒精中毒性脑损伤模型。 方法 将C57BL/6J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模型组,模型组小鼠除基础饮用水中添加5%(v/v)酒精外,同时灌胃28%(v/v)酒精,灌胃剂量前两周呈梯度增长(从0逐渐增加至6 g/kg体重),随后四周维持在6 g/kg体重,对照组饮用水中不添加酒精同时灌胃等量生理盐水。实验结束后,通过行为学实验测定小鼠的认知功能和运动能力,通过组织病理染色检测小鼠脑组织的形态学变化。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在行为学实验中表现出认知功能和运动功能障碍,并且,模型组小鼠脑组织病理染色显示海马区形态损伤和细胞坏死。 结论 实验成功有效建立了小鼠慢性酒精中毒性脑损伤模型,该模型可应用于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的机制和治疗药物研究。
-
HBV感染DLBCL患者的分子机制及预后研究
Abstract:
近年来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者患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呈上升趋势,且其病因复杂,治疗棘手,因此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在回顾分析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HBV感染致DLBCL发生、发展的机制及相关患者的临床预后情况,最终发现在基因组、转录组层面,HBV可能主要通过诱导BCL6、FOXO1、ZFP36L1等基因的改变,以及通过HBV的X蛋白激活各种调控基因,从而诱导淋巴细胞克隆性增生,最终形成淋巴瘤;而针对患者的临床预后评估,主要通过分析比较患者发病年龄、性别、脏器受累情况、国际预后指数(IPI)、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水平、增殖指数(Ki-67)、bcl-2、bcl-6、炎症指标等因素,旨在为DLBCL的临床诊治及基础研究提出理论依据。
-
lncRNA SNHG16通过调控miR-570对肝癌细胞索拉非尼耐药的机制研究
Abstract:
目的:分析长链非编码RNA SNHG16(Long non-coding RNA small nucleolar RNA host gene16,lncRNA SNHG16)通过调控微小RNA-570(miR-570)对肝癌细胞索拉非尼耐药的机制研究。方法:采用实时荧光RT-PCR检测人体正常肝脏组织、肝癌细胞组织中HepG2、HepG2-R细胞的lncRNA SNHG16、miR-570表达,用MTT法、流式细胞仪、Transwell试验检测细胞增殖、凋亡及侵袭,Western Blot法测定细胞CyclinD1、P21MMP-9、MMP-2表达变化。结果:与正常的肝细胞相比,肝癌细胞中lncRNA SNHG16表达升高,miR-570表达下降(P<0.05)。与HepG2-P组相比,HepG2-R组LncRNA SNHG16、IC50值表达上升,miR-570、HepG2-R细胞在索拉非尼浓度为1、2、4、8、16μmol/L中的抑制率水平下降(P<0.05)。HepG2-R pcDNA SNHG16作为过表达组,其lncRNA SNHG16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HepG2-R pcDNA组对比,HepG2-R pcDNA SNHG16组的迁移的细胞个数、CyclinD1、P21、MMP-9、MMP-2表达减低,抑制率、凋亡率、P21表达上升(P<0.05)。与HepG2-R anti-miR-NC组相比,HepG2-R anti-miR-570组miR-570水平降低(P<0.05),与HepG2-R anti-miR-NC组比较,HepG2-R anti-miR-570组CyclinD1、MMP-9、MMP-2水平降低,抑制率、凋亡率、P21水平升高(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显示,与miR-NC组相比,miR-570使WT-SNHG16荧光素酶活性减低(P<0.05),而对MUT-SNHG16荧光素酶活性影响较小(P>0.05)。过表达lncRNA SNHG16可使HepG2-R细胞中miR-570表达下降(P<0.05),与HepG2-R pcDNA SNHG16 miR-NC组相比,HepG2-R pcDNA SNHG16 miR-570组迁移的细胞个数、CyclinD1、MMP-9、MMP-2水平升高,抑制率、凋亡率、P21水平降低(P<0.05)。结论:lncRNA SNHG16通过调控HepG2-R肝癌细胞的耐药性,其机制与lncRNA SNHG16靶向调控miR-570有关,为临床治疗肝癌细胞提供新的靶点。
-
基于PI3K/Akt/NF-kB信号通路探讨高尿酸血症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机制
Abstract:
摘要:目的:基于PI3K/Akt/NF-kB信号通路研究高尿酸血症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HUA-NAFLD)的发病机制。方法:64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HUA组、NAFLD组、HUA-NAFLD组,每组16只,分别于8、12周末取材,对大鼠血清生化指标进行检测;苏木素-伊红法(HE)和油红O染色法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变化和脂质沉积情况;蛋白免疫印迹法(WB)检测肝脏组织PI3K/Akt/NF-k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其余3组比较,HUA-NAFLD组大鼠肝脏指数明显升高(P<0.05)。与空白组比较,HUA组UA、LDL水平升高,NAFLD组HDL水平降低,HUA-NAFLD组UA、CHOL、TG、LDL水平升高,HDL水平降低(P<0.05);与HUA组比较,NAFLD组UREA水平降低(P<0.05);与HUA-NAFLD组比较,HUA组CHOL、TG、LDL水平降低,NAFLD组UA、TG、LDL降低(P<0.05)。HE和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与其余3组比较,HUA-NAFLD组大鼠肝细胞出现大量脂肪空泡,肝索结构模糊,病变更重。WB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NAFLD组AKT、p65磷酸化水平显著升高,HUA-NAFLD组AKT、PI3K、p65、IKKβ磷酸化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HUA-NAFLD组比较,HUA、NAFLD组AKT、p65磷酸化水平显著下降,HUA组IKKβ磷酸化水平显著下降(P<0.05);与HUA组比较,NAFLD组p65磷酸化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HUA-NAFLD组较单个疾病组生化指标更加异常,肝脏病变程度更重,PI3K/Akt/NF-KB信号通路可能在HUA、NAFLD以及HUA-NAFLD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大蒜素通过JAK2/STAT3信号通路改善高糖诱导的人腹膜间皮细胞-间充质转化
甘林望, 李乾程, 高利超, 刘琦, 李莹, 王玉洁, 欧三桃
Abstract:
目的 探讨大蒜素改善高糖诱导的人腹膜间皮细胞-间充质转化的相关机制。 方法 培养人腹膜间皮细胞(human peritoneal mesothelial cells,HPMCs)后将其进行2次分组,分组1:①对照组;②8.5 mM D-葡萄糖诱导组(8.5 mM DG组);③17 mM D-葡萄糖诱导组(17 mM DG组);④34 mM D-葡萄糖诱导组(34 mM DG组);⑤68 mM D-葡萄糖诱导组(68 mM DG组)。其中除对照组外,其余组合分别用8.5 mM、17 mM、34 mM、68 mM的D-葡萄糖诱导48 h。分组2:①对照组;②34 mM D-葡萄糖诱导组(HG组);③34 mM D-葡萄糖+低剂量大蒜素诱导组(AL-L组);④34 mM D-葡萄糖+中剂量大蒜素诱导组(AL-M组);⑤34 mM -葡萄糖+高剂量大蒜素诱导组(AL-H组);⑥34 mM D-葡萄糖+JAK2抑制剂诱导组(JAK2组)。其中HG组用34 mM的D-葡萄糖诱导48 h,AL-L组、AL-M组、AL-H组用34 mM的D-葡萄糖预处理6h后分别用10 ng/mL、20 ng/mL和40 ng/mL大蒜素诱导48 h,JAK2组加入1 μmol/L AG490预处理6 h后用34 mM的D-葡萄糖诱导48 h。Elisa检测HPMCs上清的IL-6、TNF-α和IL-1β的含量;CCK-8检测细胞增殖并观察形态;Western blot检测JAK2、p-JAK2、STAT3、p-STAT3、N-cadherin、E-cadherin、Vimentin、α-SMA、MCP-1、p65、p-p65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高糖诱导组HPMCs的相对存活率明显降低(P<0.01),细胞形态表现异常,促进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分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发生的α-SMA、N-cadherin和 Vimentin表达明显上调,抑制EMT发生的E-cadherin蛋白表达明显下调,JAK2/STAT3信号通路被激活从而导致EMT的发生(P<0.01);而大蒜素能明显促进高糖诱导后的HPMCs增殖,恢复异常的细胞形态,调节与EMT发生的相关蛋白水平从而改善HPMCs的上皮间质转分化;与高糖诱导组相比,大蒜素处理组HPMCs的促炎症因子IL-1β、IL-6和TNF-α明显降低,促炎症蛋白p-p50和MCP1表达明显下调,表明大蒜素能改善EMT引起的炎症。结论 大蒜素可通过抑制JAK2/STAT3信号通路调节EMT发生的标志蛋白、炎症信号蛋白及炎症因子水平从而改善高糖诱导的EMT及炎症。
-
金丝桃苷调节AMPK/mTOR/ULK1信号通路对肾病综合征大鼠自噬反应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 探究金丝桃苷(Hyp)对肾病综合征(NS)大鼠肾脏自噬及AMPK/mTOR/ULK1通路的影响。方法 32只6周龄SD大鼠分为正常组(N组)、NS组、Hyp组(60 mg/kg Hyp)、Hyp AMPK抑制剂组(Hyp CC组)(60 mg/kg Hyp 0.2 mg/kg CC),每组8只。给药结束后,全自动分析仪检测24 h尿液总蛋白(UTP)、血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和白蛋白(ALB)水平;HE染色和TEM观察观察肾病理形态和超微结构;Western blot检测肾中自噬、足细胞及AMPK/mTOR/ULK1通路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自噬体和足细胞的定位。结果 相比于N组,NS组肾小球体积变大、肾小管萎缩或部分消失、基底膜增厚;UTP、BUN、Scr、基底膜厚度、足突宽度及p-AMPK/AMPK比值显著增加(P<0.05),ALB、LC3-Ⅱ/Ⅰ、Beclin-1、Atg5、Atg7、NPHS2蛋白水平、NPHS2、Beclin-1相对荧光强度及p-AMPK/AMPK、p-ULK1/ULK1比值显著降低(P<0.05)。相比于NS组,Hyp治疗可改善肾小球形态,降低UTP、BUN、Scr、基底膜厚度、足突宽度及p-AMPK/AMPK比值(P<0.05),增加ALB、LC3-Ⅱ/Ⅰ、Beclin-1、Atg5、Atg7、NPHS2蛋白水平、NPHS2、Beclin-1相对荧光强度及p-AMPK/AMPK、p-ULK1/ULK1比值(P<0.05)。AMPK抑制剂组CC能减弱Hyp的促自噬和保肾脏作用。结论 Hyp可能通过激活AMPK/mTOR/ULK1通路促进肾细胞自噬活性,减轻NS大鼠的足细胞损伤等肾脏病变。
-
黄芩苷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动物模型SHR大鼠核心症状影响研究
Abstract:
目的 通过旷场和Morris水迷宫实验,探究黄芩苷调控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动物模型核心临床症状的疗效及其潜在机制。方法 将30只SHR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盐酸哌甲酯(MPH)组、黄芩苷组、黄芩苷+丁苯那嗪组、MPH+丁苯那嗪组,每组6只,另设6只WKY大鼠为对照组。MPH组(1.5 mg/kg)、黄芩苷组(150 mg/kg)按体重(1 ml/100 g)灌胃给药,空白组、模型组给等量生理盐水,MPH+丁苯那嗪组、黄芩苷+丁苯那嗪组在灌胃给药同时,按体重(0.5 ml/100 g)腹腔注射丁苯那嗪(3 mg/kg)。连续给药4周。在规定时间进行旷场和水迷宫实验,记录并分析实结果。结果 MPH组和黄芩苷组在旷场实验中运动总距离和平均速度较模型组显著减小(P<0.05),在水迷宫实验中潜伏期较模型组显著缩短(P<0.05)、在目标象限运动距离和停留时间占比及穿越平台次数较模型组显著增加(P<0.05),且这两组间无明显差异;黄芩苷+丁苯那嗪组在旷场实验中运动总距离和平均速度较模型组显著减小(P<0.05),较黄芩苷组明显增大,在水迷宫实验中潜伏期较模型组显著缩短(P<0.05),较黄芩苷组显著延长(P<0.05)、在目标象限运动距离和停留时间占比较模型组明显增加,较黄芩苷组显著减少(P<0.05)。结论 黄芩苷能够改善SHR大鼠多动、冲动、注意力不集中等核心症状,其疗效的发挥可能与调控DA囊泡转运相关。
-
六君子汤乙酸乙酯提取物干预CAFs条件培养基下EC9706细胞能量代谢的机制研究
陈星, 娄翔宇, 尚艺婉, 周哲旭, 刘洋, 刘娅茹, 胡啸博, 陈玉龙
Abstract:
目的:探索六君子汤乙酸乙酯提取物(EAELD)对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条件培养基下食管癌EC9706细胞能量代谢影响的分子机制。方法:噻唑蓝(MTT)法检测EAELD对EC9706增值活性的影响;比色法检测六君子汤对CAFs条件培养基(CAFM)下EC9706细胞上清中乳酸及葡萄糖含量的影响;seahorse能量代谢分析系统检测EAELD对CAFM下EC9706细胞能量代谢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EAELD对能量代谢相关分子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与DMEM相比,除10μg/mL组外,EAELD对EC9706细胞增殖活性均有明显抑制作用(P <0.05),选取抑制浓度(IC30)25μg/mL,半抑制浓度(IC50) 40μg/mL,作为低、高剂量组进行后续实验。在CAFM培养的EC9706细胞各组中,EAELD低、高剂量组都能显著降低非线粒体耗氧、基础呼吸值、最大呼吸值、合成ATP耗氧量、备用呼吸能力、基础糖酵解、补偿糖酵解、糖酵解潜能(P <0.01),减少EC9706细胞上清乳酸含量(P <0.01),下调GLUT1的mRNA表达(P <0.05、P <0.01),下调p-PKM2、HK2、PKM2、MCT1蛋白表达(P <0.01);EAELD高剂量组能够下调EC9706细胞的线粒体耗氧与基础糖酵解比值(P <0.05),减少EC9706细胞葡萄糖摄取(P <0.05),下调p-PKM2、GLUT1的蛋白表达(P <0.01、P <0.05);EAELD低剂量组能够下调MCT1的mRNA表达(P <0.05)。结论:六君子汤乙酸乙酯提取物能够干预CAFs条件培养基下EC9706细胞的能量代谢,其机制可能与EAELD调控HK2、PKM2、GLUT1、MCT1、MCT4的mRNA和蛋白表达相关。
-
基于数据挖掘的骨肉瘤动物模型应用分析
Abstract:
目的 总结骨肉瘤(Osteosarcoma,OS)动物模型造模要点,为完善其造模方法和评价指标提供参考与建议。方法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PubMed中OS动物模型相关文献,建立数据库,总结其实验动物种类、性别、造模方法、癌细胞株种类、检测指标等,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284篇文献,统计分析发现:OS模型动物首选BALB/c-nu/nu裸鼠(227例,75.17%),其次是SD大鼠(20例,6.62%)。造模方式多选用背部皮下细胞液移植法(66例,21.85%)、腋部皮下细胞液移植法(55例,18.21%)或原位细胞液移植法(51例,16.89%)等;癌细胞株种类以人源MG-63细胞(100例,33.11%),鼠源UMR-106细胞(39例,12.91%)为主;检测指标主要选择肿瘤组织表观指标(238例,83.80%)、肿瘤组织HE染色(129例,45.42%)、动物表观指标(94例,33.10%)、肿瘤组织免疫组化(89例,31.34%)。结论 目前OS模型多选用4~6周龄BALB/c-nu/nu裸鼠作为实验动物,采用人源MG-63细胞异位移植法(背部、腋下移植)建立OS动物模型,模型检测指标以动物表观指标、肿瘤表观指标、肿瘤组织病理进行整体评价。但目前依旧缺少与临床吻合度高的动物模型制备及评价标准,本文通过文献挖掘、数据分析总结其优缺点,以期为建立良好的OS模型提供参考,更好地应用于OS机制研究及新药开发。
-
中等强度和高强度间歇运动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小鼠心肌线粒体自噬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 探讨中等有氧运动和高强度间歇运动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小鼠心肌线粒体自噬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将40只3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普通饲养组(Chow组,n=10)和高脂饲养组(HFD组,n=30)。第18周,将HFD组体重超过普通饮食组20%~30%(包含 20%)者判定为肥胖小鼠(n=26),通过随机抽选2只小鼠做肝脏油红O染色,确定NAFLD小鼠模型建立成功。随机筛选出16只NAFLD小鼠分成中等强度有氧运动组(MICT组)和高强度间歇有氧运动组(HIIT组),每组8只,分别对两组进行8周的运动训练,干预结束后称重取材。Masson染色观察心肌纤维化情况;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细胞超微结构;Western Blot检测心肌中线粒体自噬和线粒体生物发生等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⑴与Chow组相比,HFD组体重显著增加、心指数明显下降;与HFD组相比,MICT和HIIT组体重明显增加、MICT组心指数上升。⑵ Masson结果显示,与Chow组相比,HFD组心肌内胶原纤维含量显著增加,且电镜下心肌肌纤维排列杂乱、断裂,心肌形态杂乱不堪,线粒体肿胀、嵴发生断裂且模糊不清并夹杂多个脂滴;与HFD组相比,MICT组和HIIT组心肌内胶原纤维含量显著性减少,透射电镜下心肌肌纤维排列略有恢复,z线清晰可见,线粒体变性程度略有改善,且脂滴也略有减少,其中,MICT组对心脏组织结构改善效果优于HIIT组。⑶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Chow组相比,HFD组心肌组织中PINK1和Beclin1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Parkin、LAMP1和PGC-1α表达显著下降(p<0.01),p62蛋白表达和LC3-II/LC3-I比值显著升高(p<0.05,p<0.01);与HFD组相比, MICT和HIIT组PINK1和Beclin1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PGC-1α表达呈上调趋势,其中MICT组Parkin、LAMP1表达显著升高(p<0.05), p62蛋白表达和LC3-II/LC3-I比值明显降低(p<0.05,p<0.01),HIIT组Parkin、LAMP1表达水平具有上调趋势,LC3-II/LC3-I比值和p62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 不同方式有氧运动均能有效改善NAFLD小鼠心肌结构和功能损伤,其作用途径可能是通过刺激心肌细胞内线粒体自噬通量,激活自噬,恢复细胞正常自噬功能,从而改善心肌细胞损害,且中等连续有氧运动改善效果更佳。
-
医学领域应急科技攻关项目的管理创新机制探究
Abstract:
目的 应急科技攻关项目凸显“应急”和“攻关”两个关键,即如何高效的取得目标成果。承接此类项目的机构需要制定合理的项目管理机制,为应急科技攻关项目的成功落实保驾护航。本文旨在通过调查研究,调研目前医学领域应急科技攻关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可改进的措施,提高科研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方法 本文结合作者实践经验,调查相关单位的科研管理运行现状,并就科管和科研人员最关心的管理环节开展问卷调研。基于调查反映出来的问题,再组织专家座谈进行论证。 结果 通过调研发现:1、目前针对应急科技攻关项目的管理规范鲜有制定;2、科研人员最关注的是行政审批和项目经费的问题;3、科管人员最关注的是如何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同时满足上级单位的管理以及科研人员的需求。结论 应急科技攻关项目与常规科技项目相比有其特殊之处,在立项审批、经费使用、资源分配和安全等方面可以进行管理优化,本研究针对应急科技攻关项目管理提供创新方案,为各科研单位对此类项目的管理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借鉴。
-
复方木姜叶柯活性茶对高尿酸血症肾病小鼠尿酸和肾功能的影响
园园, 曾亚南, 杜小浪, 慕泽泾, 廖承东, 章常华, 曹岚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究复方木姜叶柯活性茶对高尿酸血症肾病小鼠的尿酸和肾功能的影响,为开发治疗高尿酸血症肾病药物和功能性食品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氧嗪酸钾和腺嘌呤建立高尿酸血症肾病小鼠模型。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苯溴马隆阳性药组(10 mg?kg-1?d-1)、复方木姜叶柯活性茶高、中、低剂量组(10g?kg-1?d-1、3.33g?kg-1?d-1、1.11g?kg-1?d-1)。末次给药1h后,取尿液,采用CBB法测定尿蛋白(UP),脲酶法检测尿素氮(UUN);眼眶取血,采用酶比色法检测血清中尿酸(UA)含量,脲酶法检测血清中尿素氮(BUN)含量,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中白介素细胞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荧光定量分析法检测小鼠肾脏中尿酸盐转运蛋白1(URAT1)及葡萄糖转运体9(GLUT9)含量;取肾脏组织,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改变情况。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UP、UUN、UA、BUN、IL-6、URAT1及GLUT9水平显著增高(P<0.01),TNF-α水平增高(P<0.05),肾组织结构正常。与模型组相比,苯溴马隆阳性药组中UP、UUN、UA、BUN含量显著降低(P<0.01),IL-6及TNF-α水平降低(P<0.05),URAT1水平增加,肾脏有少量肾小球萎缩变形,肾偶见肾小管扩张,无炎性细胞浸润。与模型组相比,复方木姜叶柯活性茶高剂量组中UP、UUN、UA、BUN、IL-6及URAT1水平显著降低(P<0.01),TNF-α与GLUT9水平降低(P<0.05);中剂量组中UP、UA、UUN含量及IL-6、URAT1、GLUT9水平显著降低(P<0.01),BUN与TNF-α水平降低(P<0.05);低剂量组中UP、UUN、UA含量及IL-6、URAT1水平显著降低(P<0.01),BUN含量及 TNF-α、GLUT9水平降低(P<0.05);复方木姜叶柯活性茶组小鼠肾脏情况均有所改善。结论:复方木姜叶柯活性茶能降低高尿酸血症肾病小鼠的尿酸,对肾脏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尿酸重吸收有关,具体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HDAC6抑制剂通过保护肾小球内皮细胞线粒体改善糖尿病肾病
Abstract:
目的 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6(HDAC6)特异性小分子抑制剂Tubastatin A对糖尿病肾病(DN)小鼠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和机制。方法 C57BL /6小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DN组和Tubastatin A组。DN组和Tubastatin A组行包膜下肾切除术以切除右肾,并通过腹膜内注射STZ诱导DN。Tubastatin A组接受Tubastatin A治疗,每3天一次,连续治疗8周。RNA测序分析DN组和Tubastatin A组肾脏组织中差异表达基因。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评估线粒体受损情况,以及DHE染色估计肾组织中的ROS水平。将小鼠肾小球内皮细胞(mGEC)暴露于高葡萄糖培养基(HG))或40 mM甘露醇(对照),加入或不加入Tubastatin A处理。采用蛋白质印迹分析HDAC6、肾损伤标志物KIM1和EMT标志物的表达情况,以及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中线粒体ROS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DN小鼠肾组织和暴露于HG的mGEC细胞中HDAC6表达上调,并与物KIM1水平升高一致。组织学分析显示DN小鼠的显著形态学变化,包括肾小球肥大、肾小球系膜基质积聚、肾小球基底膜增厚、肾小管基底膜增厚和出现肾小球、肾小管间质纤维化;Tubastatin A治疗缓解了这些变化。与对照DMSO相比,Tubastatin A在HG处理下显著降低了mGEC细胞中KIM1、HDAC6、α-SMA、N-钙粘蛋白、波形蛋白表达(P<0.05),并上调E-钙粘蛋白表达(P<0.05)。RNA测序揭示了揭示了与DN组小鼠相比,Tubastatin A组小鼠肾脏组织中与ECM-受体相互作用和与三羧酸(TCA)循环相关的基因富集。透射电子显微镜显示Tubastatin A组小鼠的肾小球内皮细胞受损线粒体的比例较DN组显著降低(P<0.01)。DHE染色显示Tubastatin A组小鼠肾组织中ROS水平较DN组降低(P<0.01)。在mGEC细胞中,Tubastatin A处理下调了HG诱导的mGEC细胞中的线粒体ROS水平(P<0.01),以及减少了细胞凋亡(P<0.05)。结论 Tubastatin A改善了HG诱导的肾小球内皮细胞损伤和DN进展,其作用机制与保护线粒体稳态和抑制EMT发生相关。
-
人羊膜上皮细胞移植对大鼠子宫瘢痕模型子宫内膜的改善及对MMP-8、VEGF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探讨人羊膜上皮细胞(hAECs)移植对大鼠子宫瘢痕模型子宫内膜的改善及对基质金属蛋白酶8(MMP-8)、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子宫瘢痕模型,并随机分为模型组及移植组,每组各18只,另取18只大鼠作为假手术组。移植组大鼠于子宫瘢痕处注射hAECs,模型组及假手术组仅给予等量PBS。4周后,取各组8只大鼠子宫组织,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测量子宫内膜厚度和腺体数量;Masson染色观察子宫内膜纤维化情况;细胞角蛋白和整合素β3免疫组化染色分别评估子宫内膜生长和容受性;RT-qPCR技术检测子宫内膜组织中MMP-8、VEGFA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组织中MMP-8、VEGFA蛋白表达水平;8周后,取各组剩余10只大鼠进行妊娠能力测定。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及移植组大鼠子宫内膜厚度、腺体数、角蛋白和整合素β3 IOD值、MMP-8、VEGFA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妊娠率和子宫胚胎数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移植组大鼠子宫内膜厚度、腺体数、角蛋白和整合素β3 IOD值、MMP-8、VEGFA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妊娠率和子宫胚胎数升高(P<0.05),另hAECs移植可改善子宫瘢痕大鼠子宫内膜组织病理形态,减轻子宫内膜纤维化程度。结论:hAECs移植可改善子宫内膜损伤,减少瘢痕形成,提高子宫内膜容受性,并增强模型大鼠的妊娠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MMP-8和VEGFA表达有关。
-
抑制线粒体内膜蛋白OMA1对Rot诱导帕金森病细胞模型凋亡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 探究抑制线粒体内膜蛋白OMA1(overlapping activity with m-AAA protease,OMA1)对鱼藤酮(Rotenone,Rot)诱导的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凋亡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SH-SY5Y细胞,使用Rot(终浓度为0.05、0.1、0.2、0.3、0.4 μmol/L的Rot)处理SH-SY5Y细胞24 h,选择最佳Rot(0.2 μmol/L)开展后续实验。实验分为对照组(细胞不经特殊处理)、PD模型组(0.2 μmol/L的Rot处理细胞24 h)、空载转染组(正常对照组基础上转染OMA1 siRNA的阴性对照序列)、OMA1 siRNA组(0.2 μmol/L的Rot处理细胞24 h后转染OMA1 siRNA)。CCK-8检测细胞生存率、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学、Western blot检测OMA1及凋亡相关蛋白Casapse-3、Bax、Bcl-2蛋白表达的变化、TUNEL凋亡试剂盒检测细胞凋亡。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随着Rot浓度的升高,SH-SY5Y细胞生存率呈浓度依赖性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PD模型组中OMA1的表达及凋亡蛋白Caspase-3表达升高,Bax/Bcl-2值升高(P<0.01);与PD模型组相比,OMA1 siRNA组细胞形态学变化逐渐恢复、凋亡蛋白Caspase-3表达降低、Bax/Bcl-2值降低,TUNEL凋亡染色提示凋亡减轻(P<0.01)。 结论 抑制线粒体内膜蛋白OMA1可以改善Rot诱导的PD细胞模型引起的凋亡,进而对神经元可能具有保护作用。
-
纳米二氧化铈对雄性小鼠脏器 结构和氧化还原指标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 探究纳米二氧化铈(CeO2NPs)亚急性腹腔染毒对ICR小鼠体重、主要脏器以及血清氧化还原指标的影响。方法 将雄性ICR小鼠35只随机分成5组,每组7只。设生理盐水对照组和不同浓度的CeO2NPs(100、500、1000、5000 μg/kg)试验组。小鼠腹腔隔日注射CeO2NPs,28 d后进行相关指标的检测。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CeO2NPs各剂量组小鼠体重增长差异不显著(P>0.05);5000 ug/kg剂量组肝脏系数、附睾系数与精子存活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5000 ug/kg剂量组肝脏和脾脏内可见纳米氧化铈沉积,部分肝脏中可见肉芽肿。100 ug/kg剂量组血清SOD和GSH-Px活力升高,MDA含量降低,体现出CeO2NPs的抗氧化作用,随着注射剂量的升高,CeO2NPs的氧化应激作用增强。结论 低剂量CeO2NPs对机体较安全,并表现出一定的抗氧化作用,随着剂量增加,CeO2NPs对机体的毒性也逐渐增强。
-
肠道微生物菌群与肥胖相关代谢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以肥胖为中心的糖尿病、高血压和癌症等代谢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已成为全球公共健康问题。肥胖及相关代谢性疾病的治疗逐渐成为了研究热点。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肠道微生物菌群可调节能量平衡和糖脂代谢,并调节肥胖及相关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肠道微生物菌群很有可能是治疗和防控代谢性疾病的潜在新靶标。本文总结了肠道微生物菌群在肥胖相关代谢性疾病发生发展中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肠道微生物菌群在代谢性疾病中的作用。
-
外泌体microRNA在早期筛查与治疗阿尔兹海默症的相关研究进展
Abstract:
外泌体作为一种能被不同细胞分泌的小分子细胞外囊泡,通过运输microRNA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在阿尔兹海默症的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外泌体microRNA的表达在AD患者早期阶段发生变化,并且通过外源性注射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microRNA可以改善AD动物模型的学习记忆能力。本文就该领域对外泌体在早期筛查和治疗阿尔兹海默症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
病证结合COPD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Abstract: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临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已成为当今社会一个重要的卫生问题。中医药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的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并且具有独特的临床优势。为深入发掘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效果,制备病证结合的COPD动物模型是关键前提。本文归纳总结的病证结合模型包括肺气虚证动物模型、肺脾两虚证动物模型、痰热郁肺证动物模型、痰瘀阻肺证动物模型、寒饮证动物模型五大类。现将近几年常见的病证结合类造模方法进行简单的阐述与梳理,以期为研究人员提供新思路,推动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研究进程。
-
高原对线粒体功能及能量代谢影响研究进展
Abstract:
高原是一个低压、低氧、高寒的特殊环境,高原环境将降低能量物质代谢与线粒功能从而影响高原作业,近年来,线粒体损伤引起了广泛关注,线粒体作为细胞的能量工厂,与机体运动紧密相关。以高原线粒体损伤为研究核心,通过网络数据库检索总结高原对于基础能量物质的代谢影响以及对线粒体生化供能反应关键酶活性和线粒体结构功能的改变,发现蛋白质、糖类与脂质代谢在高原受到负面影响,导致高原作业时易疲劳、高血脂症与机体修复受阻;丙酮酸代谢、三羧酸循环、β-氧化和氧化磷酸化相关酶活性被抑制,线粒体形态与数目改变,导致线粒体功能受损,影响运动供能。未来高原细胞损伤机制的探明将大力推动高原损伤防治药物的研究。
-
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的研究概述
Abstract:
摘要: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 VD)以脑血管病变为基础,即脑实质有出血性或缺血性病变,其中以缺血性较为多见。由于其导致的认知能力和记忆力的渐进性下降及日益上升的发病率已成为影响人们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一个主要问题。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着手研究VD的发病机制和防治措施。建立合适的动物模型以用于研究治疗VD各种方式的作用机制及其疗效评价,也成为本领域的研究重点。在常规建模方法,双侧血管阻断法(bilateral occlusion of the common carotid arteries, 2VO)和四血管阻断法(four-vessel occlusion,4VO)的基础上,研究人员研发了其他改良方法,以期使VD模型更稳定、更贴近VD的临床表现。本文在列举现阶段研发的改良方法及其具体操作方法的基础上,介绍这些模型的优缺点和相关的细胞和分子机制。
-
角蛋白17基因敲除加剧糖尿病小鼠的创面愈合障碍
Abstract:
目的 探究角蛋白17(keratin 17,Krt17)基因敲除对糖尿病小鼠的创面愈合的影响。 方法 取6周龄野生型小鼠和Krt17基因敲除小鼠,利用60%高脂饲料喂养4周和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40mg/(kg?d),连续5d)联合诱导建立糖尿病小鼠模型;于造模成功后1周,小鼠异氟烷全身麻醉,背部剃毛,用6 mm环钻制造在体的皮肤圆形损伤;于制造创面后第8天,利用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KRT17在创面近端中的表达和定位及病理组织学分析;并于制造创面后第0、2、4、6和8天拍照记录,计算伤口愈合速率。 结果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KRT17主要在小鼠毛囊中表达;当皮肤受到损伤时,创面近端的角质形成细胞中KRT17的表达显著升高;而糖尿病小鼠创面中KRT17的表达较对照组小鼠显著下调。与野生型小鼠相比,Krt17基因敲除小鼠的伤口愈合速率显著降低;创面局部炎症反应更持续。 结论 Krt17基因敲除加剧了糖尿病小鼠的创面愈合障碍,Krt17可能是参与该病理进程的重要调控基因之一。
-
黄芩素介导自噬经由miR-449a/HDAC1轴抑制喉癌细胞增殖及迁移的机制研究
Abstract:
目的:探究黄芩素抑制喉癌细胞增殖及迁移的机制。方法:采用Hep-2 细胞为研究对象。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活力;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WB检测各组细胞中Beclin-1、LC3I/II、p62及HDAC1的表达水平;RT-PCR检测细胞miR-449a的表达水平;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miR-449a与HDAC1的靶向结合位点,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鉴定;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自噬小体数量。结果:黄芩素显著抑制了喉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并诱导细胞凋亡;黄芩素增加了细胞内Beclin1及LC3II的蛋白表达水平,减少了p62及LC3I的蛋白表达水平;黄芩素显著增加喉癌细胞miR-449a的表达水平,降低HDAC1的蛋白表达量;HDAC1与miR-449a存在结合作用;黄芩素联合miR-449a mimic处理喉癌细胞,可以更显著的抑制细胞增殖及HDAC1的蛋白表达水平,以及更为有效地上调miR-449a的相对表达量和诱导自噬。结论:黄芩素可以介导自噬经由miR449a/HDAC1轴抑制喉癌细胞增殖及迁移。
-
低剂量BPA和DEHP对成年大鼠前列腺AKR1C3的影响
黄冬妍, 吴双双, 邵丛丛, 苏欣, 杨荣富, 王凯玥, 周萍, 吴建辉
Abstract:
目的 明确低剂量BPA和DEHP对成年大鼠前列腺AKR1C3的影响。 方法 56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7组,每组8只,分别灌胃给予BPA(10.0µg/kg、30.0µg/kg和90.0 µg/kg),DEHP(30.0µg/kg 、90.0µg/kg 和270.0 µg/kg)和溶媒,连续4周。动物于末次给药24 h后,麻醉后采血,剖取前列腺并分叶,利用ELISA法检测血清和前列腺中AKR1C3水平,利用免疫组化法分析各叶前列腺中AKR1C3的表达情况。结果 给予BPA后,腹侧前列腺90µg/kg剂量组AKR1C3表达显著性高于对照组(P<0.05);背侧前列腺10µg/kg剂量组AKR1C3水平和蛋白表达均显著性高于对照组(P<0.01,P<0.001)。给予DEHP后,270µg/kg剂量组血清AKR1C3水平显著性高于对照组(P< 0.001),腹侧前列腺各组AKR1C3水平均显著性高于对照组(P< 0.05,P<0.01),270µg/kg剂量组AKR1C3蛋白表达显著性高于对照组(P<0.05);背侧前列腺90µg/kg 和270µg/kg剂量组AKR1C3表达显著性高于对照组(P<0.001,P<0.05)。结论 低剂量BPA和DEHP均能促进成年大鼠前列腺AKR1C3表达,但各叶前列腺腹对BPA和DEHP的敏感度有所不同。
-
骨髓骨片法体外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PKH26标记
Abstract:
目的 旨在建立一种高效的方法分离和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 BMSCs) 的方法,并应用PKH26进行体外标记,探讨PKH26标记对BMSCs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以及体外示踪情况。方法 将大鼠5d乳鼠双后肢骨进行分离,去除周围的肌肉和筋膜,并将其剪成小块进行培养,利用换液、传代提纯BMSCs,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第3代细胞表面抗原。在培养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取第3代BMSCs应用PKH26进行标记,标记组与未标记组在荧光显微镜下对细胞形态学、增殖状态进行观察,比较标记组与未标记组成骨成脂诱导特点及鉴定。结果 骨髓骨片法分离乳鼠双后肢骨,培养BMSCs呈细长梭形,形态均一,短时间内可迅速获得大量BMSCs; 经流式细胞仪鉴定结果表明,表达CD29为(91.18±1.29)%,表达CD90为(91.18±1.29)%, 表达CD45为(1.74±0.36)%; PHK26标记对BMSCs细胞形态,增殖无明显影响(P>0.05),对成骨成脂诱导无影响。结论 采用大鼠5d乳鼠骨髓骨片法能够快速培养出大量高纯度的BMSCs,该细胞可作为种子细胞用于骨组织工程;PKH26可对体外大鼠BMSCs进行标记。
-
ADAM10基因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及胫骨骨折后愈合的调控作用
Abstract:
目的 研究解整合素金属蛋白酶 10(ADAM10)基因通过Notch1通路调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成骨分化及胫骨骨折愈合。方法 培养SD大鼠BMSCs,建立稳定转染阴性对照(NC)shRNA或ADAM10 shRNA pGFP-V-RS载体的BMSCs,进行成骨诱导14d,诱导过程中分别加入对照溶剂DMSO或10μmol/L Notch1激动剂丙戊酸(VPA),检测茜素红染色的405nm波长吸光值、ALP活性及ADAM10、OCN、Runx2、Col-I、NICD、Hes1的表达水平。建立SD大鼠的胫骨骨折模型,局部注射NC shRNA或ADAM10 shRNA的pCMV5.0载体,4周后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及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sh-ADAM10组BMSCs中ADAM10的表达水平低于sh-NC组,成骨诱导后茜素红染色的405nm波长吸光值、ALP活性及OCN、Runx2、Col-I、NICD、Hes1的表达水平均高于sh-NC组(P<0.05);sh-ADAM10 VPA组BMSCs成骨诱导后茜素红染色的405nm波长吸光值、ALP活性及OCN、Runx2、Col-I的表达水平均低于sh-ADAM10 DMSO组(P<0.05);sh-ADAM10组胫骨骨折大鼠的骨折愈合情况优于sh-NC组,骨折部位OCN、Runx2、Col-I、NICD、Hes1的表达水平均高于sh-NC组(P<0.05)。结论 敲低ADAM10通过抑制Notch1通路促进BMSCs的成骨分化及胫骨骨折的愈合。
-
柴胡桂枝汤加减通过调节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骨质疏松大鼠的改善作用及机制研究
Abstract:
的:探讨柴胡桂枝汤加减(CGD)调节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对骨质疏松大鼠的改善作用。方法:将SD大鼠分为CK组、Model组、低剂量CGD组(CGD-L组,5 g/kg)、高剂量CGD组(CGD-H组,20 g/kg)、戊酸雌二醇组(EV组,9 mg/kg)、DKK-1(Wnt/β-catenin通路抑制剂)组(100 mg/kg)、CGD-H DKK-1组(20 g/kg 100 mg/kg),每组12只。除CK组外,其它组大鼠均通过灌胃70 mg/kg维甲酸的方式构建OP大鼠模型,CK组大鼠灌胃等量的生理盐水。造模4周开始给予相应的药物干预4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Ⅰ型胶原C端肽( CTX-Ⅰ)、骨钙素(BGP)水平;观察股骨微观结构相关指标骨体积分数、骨小梁厚度、骨密度、骨小梁数量的变化;HE染色检测大鼠股骨病理变化;碱性磷酸酶(ALP)钙-钴染色检测大鼠股骨中成骨细胞活性;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检测大鼠股骨组织中破骨细胞活性;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股骨组织中Wnt、β-catenin蛋白。结果:与CK组比较,Model组大鼠股骨组织病理损伤严重,CTX-Ⅰ水平、破骨细胞活性升高,BGP水平、骨体积分数、骨小梁厚度、骨密度、骨小梁数量、成骨细胞活性、Wnt、β-catenin蛋白表达降低(P<0.05);与Model组比较,CGD-L组、CGD-H组、EV组大鼠股骨组织病理损伤减轻,CTX-Ⅰ水平、破骨细胞活性降低,BGP水平、骨体积分数、骨小梁厚度、骨密度、骨小梁数量、成骨细胞活性、Wnt、β-catenin蛋白表达升高,而DKK-1组对应指标变化趋势与上述相反(P<0.05);与CGD-H组比较,CGD-H DKK-1组大鼠股骨组织病理损伤严重,CTX-Ⅰ水平、破骨细胞活性升高,BGP水平、骨体积分数、骨小梁厚度、骨密度、骨小梁数量、成骨细胞活性、Wnt、β-catenin蛋白表达降低(P<0.05)。结论:CGD可能通过激活Wnt/β-Catenin通路改善大鼠OP。
-
穴位埋线通过PD-1/OX40信号通路影响类风湿关节炎的炎症水平
Abstract:
目的:本实验研究穴位埋线通过调控PD-1/OX40信号通路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取25只SD雌性大鼠,用完全弗氏佐剂进行诱导,建立类风湿关节炎模型大鼠,然后进行穴位埋线和药物治疗,将大鼠分成5组:对照组、模型组、来氟米特组、穴位埋线组和穴位埋线 来氟米特组,通过评价关节炎指数判断炎症程度;ELISA检测血清IL-6和IL-8的含量;HE染色观察滑膜炎性细胞浸润、滑腹组织、纤维组织、巨噬细胞増生及血管形成等情况;流式检测PD-1/OX40及CD4 CD28-PD-1lowOX40 T细胞亚群含量。结果:除对照组外,各组大鼠踝关节至跖骨处或掌关节出现红斑和中度肿胀,在14天以后模型组评分没有明显的变化,而来氟米特组、穴位埋线组和穴位埋线 来氟米特组炎症因子评分开始下降,其中穴位埋线 来氟米特组下降最快。模型组血清中IL-6、IL-8的含量显著升高(P<0.01),氟米特组、穴位埋线组和穴位埋线 来氟米特组大鼠血清中IL-6、IL-8的含量显著下降(P<0.01)。模型组大鼠滑膜组织遭到破坏,有大量的炎症细胞浸润,血管扩张,纤维细胞增生,在进行来氟米特和穴位埋线处理后大鼠滑膜组织中炎症细胞浸润明显降低,血管增生被抑制,且在来氟米特和穴位埋线共同作用时效果最明显。模型组中大鼠的PD-1lowOX40 的含量显著降低(P<0.01),CD4 CD28-PD-1lowOX40 T细胞含量显著升高(P<0.01),穴位埋线组和来氟米特 穴位埋线组的PD-1lowOX40 的含量显著增加(P<0.01),氟米特组、穴位埋线组和穴位埋线 来氟米特组大鼠的CD4 CD28-PD-1lowOX40 T细胞含量显著下降(P<0.01)。结论:穴位埋线能够改善类风湿关节炎症状,并且与来氟米特具有联合治疗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PD-1/OX40信号通路有关。
-
左向右分流减缓肺动脉高压大鼠心脏重构
Abstract:
【摘要】目的:左向右分流型先心病相关肺动脉高压患者预后要显著好于特发性肺动脉高压,但具体机制不清。本项目旨在制作特发性肺动脉高压与先心病合并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比较两种模型在肺血管重构和心脏重构方面的异同。方法:雄性SD大鼠分成3组:对照组(n=8),单纯野百合碱(MCT)组(50mg/kg)模拟特发性肺动脉高压(n=8);颈部动静脉分流手术 MCT组(50mg/kg)模拟左向右分流型先心病合并肺动脉高压(n=8)。造模后3周行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右心导管测压和肺组织病理学染色,比较大鼠心肺表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单纯MCT组和手术 MCT组大鼠在术后3周右室肥厚、右室功能障碍,平均肺动脉压、肺血管重构等多项指标上均无明显差异。但在左心相关多项指标上,手术 MCT组大鼠显著优于单纯MCT组。与对照组相比,手术 MCT组大鼠舒张期左室腔径(LVID;d)未降低,左心射血分数(EF%)未升高;手术 MCT组大鼠右心等容收缩期心室内压上升最大速率(MAX dp/dt)和等容舒张期心室内压下降最大速率(MIN dp/dt)均低于单纯MCT组。结论:左向右分流手术不能改变MCT诱导产生的肺动脉高压和右心重构,但能够产生左心代偿作用,可能有利于患者预后。本项目动物模型模型为研究特发性肺动脉高压及先心病相关肺动脉高压的不同病理机制建立基础。
-
猴痘病毒的感染与猴痘的动物模型
Abstract:
猴痘是猴痘病毒(MPXV)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猴痘病毒的宿主依然没有完全明确,啮齿类与非人灵长类动物被认为是潜在的宿主。猴痘正在全世界范围内逐渐扩散,但我国一直以来并未开展猴痘的动物模型的研究。作为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病原体,猴痘病毒有多种感染类型;其在人群中的传播呈现新的特点。因此本文论述了猴痘病毒发现的经过与早期疫情、不同的感染类型和共感染。此外,本文还介绍了啮齿类和非人灵长类动物的实验性感染与猴痘动物模型。
-
IGHG1在急性髓系白血病THP-1细胞中的表达及调控TGF-β/Smad通路对细胞增殖、凋亡和侵袭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 探讨免疫球蛋白γ-1重链恒定区(immunoglobulin γ-1 heavy chain constant region,IGHG1)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THP-1细胞中的表达以及调控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Smad通路对细胞增殖、凋亡和侵袭的影响。方法 以9例AML患儿的骨髓标本、8例骨折患儿的骨髓标本、人骨髓基质细胞HS-5及人AML细胞THP-1、HL60为研究对象,Western blot检测IGHG1蛋白表达;将THP-1细胞分组为空白(细胞未经任何处理)、si-NC、si-IGHG1-1、si-IGHG1-2、si-IGHG1-3、TGF-β、si-IGHG1-1 TGF-β、si-IGHG1-1 TGF-β LY364947(TGF-β/Smad通路抑制剂)组,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IGHG1、TGF-β、p-Smad2、p-Smad3蛋白表达。结果 与骨折患儿骨髓比较,AML患儿骨髓中IGHG1蛋白[(0.24?.03)vs(0.87?.12]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HS-5细胞比较,THP-1、HL60细胞中IGHG1蛋白[(0.89?.14) (0.75?.08) vs (0.21?.02)]表达升高(P<0.05);与空白组比较,si-IGHG1-1组THP-1细胞OD450值(24、48、72 h),侵袭细胞数目,TGF-β、p-Smad2、p-Smad3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细胞凋亡率升高,TGF-β组对应指标呈相反变化(P<0.05);TGF-β逆转了沉默IGHG1对THP-1细胞增殖、凋亡和侵袭的影响;与si-IGHG1-1 TGF-β组比较,si-IGHG1-1 TGF-β LY364947组TGF-β、p-Smad2、p-Smad3蛋白、OD450值(24、48、72 h)及侵袭细胞数目显著降低,细胞凋亡率升高(P<0.05)结论 IGHG1在AML细胞中高表达,沉默IGHG1可抑制AML细胞增殖及侵袭,并促进AML细胞凋亡,该机制可能与抑制TGF-β/Smad通路有关。
-
模式生物斑马鱼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黄孔丽, 苏世杰, 王玉婷, 刘壮壮, 曹丹丹, 汪沛, 陈冠林, 王奇
Abstract:
神经退行性疾病(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NDD)是一类慢性、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疾病,以特异性神经元的大量丢失为主要特征,主要包括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帕金森氏病(Parkinson's disease, PD)、亨廷顿舞蹈病(Huntington’s disease, HD)及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等。虽然不同类型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变部位和病因各不相同,但大脑特定区域的迟发性神经细胞退行性病变、神经元或突触丢失是它们的共同特征,因此统称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由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复杂性、多基因调控性,导致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因此这类疾病的治疗举步维艰。近年来,斑马鱼(Zebrafish)作为一种新型的模式生物,因其神经传导系统、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类型及疾病相关基因同源性与人类都十分相似,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斑马鱼已广泛应用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并在此领域研究中已取得一定的成果,提高了我们对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认识。本文通过查阅近几年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斑马鱼作为模式生物近年来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中的研究进展。
-
鸢尾素及其上下游抗抑郁的研究进展
桑加拉, 李姗姗, 崔鑫, 任晴晴, 侯瑞铃, 潘兴芳, 王慎军, 赵美丹
Abstract:
抑郁症是主要致残原因之一,对人们带来不利影响。尽管抗抑郁药种类越来越多,但临床上仍不能充分治疗抑郁症,因此,目前仍需要探索新的抑郁机制。鸢尾素对神经系统的有益作用逐渐被阐明,研究发现鸢尾素具有抗抑郁的作用,鸢尾素或将成为治疗抑郁症的新靶点。本研究旨在探讨鸢尾素及其上下游抗抑郁的作用机制,通过查阅现有的研究阐释抑郁症与鸢尾素之间存在的联系,提出SIRT1/PGC-1α介导FNDC5/鸢尾素调控BDNF促进神经发生改善抑郁症的潜在机制,为鸢尾素及其上下游抗抑郁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
CREB通过调节突触可塑性调节记忆及与阿尔兹海默症的联系
Abstract:
阿尔兹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发病机制复杂,不可逆转的神经退行性疾病。AD患者表现为记忆缺失,突触可塑性受损。本文关注与突触可塑性密切相关的环腺苷酸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AMP responsive element-binding protein,CREB),总结CREB的结构,激活途径,下游基因和对记忆的调控作用,关注CREB与AD的联系,为基于神经可塑性的AD的研究提供参考。
-
淋巴管生成的调节及其在心肌梗死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Abstract:
淋巴管系统调节组织液内稳态、脂质代谢、免疫功能,在体内发挥着重要作用。心肌梗死后,增强淋巴管生成可加快清除浸润的免疫细胞,减少促炎细胞因子的生成,减少水肿、炎症和纤维化,促进受损心脏功能恢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及其受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3是淋巴管生成通路的组成部分,在心脏损伤后维持组织液平衡和心肌功能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淋巴管与免疫系统之间密切相关,不同的免疫细胞群对淋巴重塑产生刺激或抑制作用。巨噬细胞是广泛分布在器官和组织中的先天免疫细胞,在器官发育、宿主防御、急性和慢性炎症、组织稳态和重塑等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还需要确定淋巴管生成的更多机制,为临床刺激淋巴管生成治疗心脏疾病提供有效的靶点。本文综述了心肌梗死后心脏及淋巴管基本的病理变化,淋巴管生成的调控因素,以及巨噬细胞对淋巴管生成的影响。
-
LncRNA FGD5-AS1靶向调节miR-129-5p对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FGD5-AS1通过靶向调节miR-129-5p对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方法 利用在线数据库分析FGD5-AS1在OSCC中的表达。以在我院收集的30例OSCC患者的肿瘤组织、正常组织和体外培养的人口腔黏膜细胞(HOK)和OSCC细胞(SCC-9、HSC-4、SCC-25、CAL-27)为研究对象,采用qRT-PCR法检测FGD5-AS1和miR-129-5p表达。将FGD5-AS1表达最高的CAL-27细胞系随机分成Control组(正常培养,不转染)、si-NC组(转染si-NC)、si-FGD5-AS1组(转染si-FGD5-AS1)、si-FGD5-AS1 NC inhibitor组(共转染si-FGD5-AS1和NC inhibitor)和si-FGD5-AS1 miR-129-5p inhibitor组(共转染si-FGD5-AS1和miR-129-5p inhibitor),CCK-8法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CAL-27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CAL-27细胞凋亡水平;划痕愈合实验检测CAL-27细胞迁移能力;Transwell小室检测CAL-27细胞侵袭能力;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FGD5-AS1与miR-129-5p的靶向关系;western blot检测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蛋白表达。构建体内异种移植瘤模型,并分为sh-NC组、sh-FGD5-AS1组、miR-129-5p inhibitor组和sh-FGD5-AS1 miR-129-5p inhibitor组,检测肿瘤体积和肿瘤;qRT-PCR检测移植瘤组织FGD5-AS1、miR-129-5p表达;免疫组化检测移植瘤组织HMGB1、Ki67表达。结果 数据库分析显示,OSCC肿瘤组织中FGD5-AS1的表达水平是正常组织的4倍,且FGD5-AS1表达与OSCC患者分级较差相关。与正常组织或人口腔黏膜细胞相比,肿瘤组织和OSCC细胞系中FGD5-AS1表达明显升高,miR-129-5p表达明显降低(P<0.05),选择FGD5-AS1表达水平最高的CAL-27细胞进行转染实验。与Control组和si-NC组比较,si-FGD5-AS1组细胞凋亡率明显上升,OD值(48 h、72 h、96 h)、划痕愈合率及侵袭细胞数显著降低(P<0.05)。miR-129-5p是FGD5-AS1的靶基因,抑制miR-129-5p表达可逆转干扰FGD5-AS1对OSCC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和侵袭的影响,从而恢复FGD5-AS1的促癌作用。干扰FGD5-AS1后,通过显著增强miR-129-5p的表达,进而下调HMGB1的表达(P<0.05)。体内实验显示,沉默FGD5-AS1明显抑制移植瘤生长和HMGB1、Ki67表达(P<0.05),抑制miR-129-5p则相反;抑制miR-129-5p可逆转沉默FGD5-AS1对肿瘤生长和HMGB1、Ki67表达的抑制作用(P<0.05)。结论 FGD5-AS1在OSCC细胞中上调,干扰FGD5-AS1可通过靶向调控miR-129-5p/HMGB1轴,抑制OSCC细胞增殖、迁移、侵袭,促进凋亡。
-
非人灵长类帕金森动物模型中的行为学评估
Abstract: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发病机制不明,病人会出现与疾病相关的运动和非运动症状。啮齿类动物模型只能部分精准模拟病人的症状,导致相关的临床前研究存在局限性,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能够较好的弥补这种缺陷,对非人灵长类PD模型的运动和非运动症状的量化有利于发病机制和治疗的研究,本综述中总结了不同行为学量化方式,同时对比了不同方法之间的优劣性,为进行PD猴模型研究提供了行为学测试的参考。
-
重度哮喘动物模型构建的研究进展
魏丹丹, 汪丽婷, 龙洁, 陈艳焦, 王宇, 杨永清, 徐玉东
Abstract:
重度哮喘(severe asthma,SA)患者需要大剂量激素,在联合其他药物治疗才能够维持症状控制,或即使采用上述治疗仍不可控,是目前哮喘临床治疗的难点。建立一种稳定可复制、高度模拟SA患者病理生理和临床特征的实验动物模型,是加深对SA发病机制研究,发现潜在治疗靶点和开发靶向药物的关键基础性环节。本文通过回顾与整理国内外近10年来SA动物模型相关的实验研究,从动物选择、模型制备方法、模型病理表型等方面总结和分析SA动物模型构建的最新进展,为基于动物模型开展的SA基础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
肺动脉高压实验模型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肺动脉高压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若不及时治疗,最终可导致右心衰竭甚至死亡。为了探讨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从而寻找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建立合适的实验模型是必不可少的。本文采用Pubmed、CNKI等数据库对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归纳总结了近年肺动脉高压各种实验模型的制备方法和研究进展,并对模型的制备方法进行分类,更为直观地将疾病的病理特征展现出来。在此基础上,对目前肺动脉高压体内外模型制备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以及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
啮齿类动物实验性经前烦躁症模型研究进展
Abstract:
经前烦躁症(premenstrual dysphoric disorder,PMDD)是经前期综合征的一种亚型,该病症在育龄女性中具有高患病率,病症包含乳房胀痛、头痛等身体症状以及严重的焦虑、抑郁、易怒等情绪症。目前PMDD已危及全球女性患者的生命健康,在第五版国际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Fifth edition ed. DSM-5)中将PMDD判定为抑郁症五种类型之一。目前PMDD的病理机制研究主要集中于激素及受体表达方面,这也是目前动物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而动物模型是联系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非常重要的一环,造就能够模拟临床症状的动物模型对于疾病发病机制的探索以及对症药物的研发都至关重要。目前,多种PMDD动物模型虽已被用于实验研究,但仍存在许多局限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PMDD深层机制的研究。为此本文旨在通过梳理目前已知PMDD的发病机制,探讨现有用于研究的PMDD动物模型,以期为PMDD相关机制研究及药物研发提供参考。
-
基于中西医临床病症特点的角膜炎动物模型分析
Abstract:
角膜炎是眼科常见疾病,且具有较高的致盲率。本文查阅大量角膜炎动物模型的相关文献,总结和分析目前已有的角膜炎动物模型的机制,并结合已制定的中西医临床诊断标准,对模型进行中西医临床吻合度的评价,并对其优点和不足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发现现存模型大多是以西医理论为基础的造模方法,缺少中医诊断标准;模型多以单个因素造模,不能很好的模拟出疾病真实的病变过程;模型的诊断缺少表观指标;建议对动物采用病证结合的方式进行造模。制备具有较高临床吻合度的角膜炎动物模型,并建立完善的评价标准是非常重要的,在现代医学实验中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角膜炎的发生发展规律,并对其进行有效预防及治疗。
-
基于UPLC-TQ-MS探究野鸦椿酸在Caco-2细胞单层模型上的吸收转运研究
Abstract:
摘 要:目的 本研究建立 Caco-2 单层细胞模型研究野鸦椿酸摄取和转运特性。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仪(UPLC- TQ-MS)测定野鸦椿酸的含量,考察不同时间、温度对其摄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考察不同浓度、P-gp抑制剂、螯合剂和pH值对其双向转运的影响。结果 在37℃条件下,野鸦椿酸在Caco-2 细胞模型上180min时的摄取量为(8.38 ?.87)μg穖g-1。野鸦椿酸低、中、高浓度的表观渗透系数(Papp值)与浓度呈正相关,分别为(61.41 ?.92)?0-4、(146.90?4.91)?0-4、(167.18?.72)?0-4 cm穝-1,P-gp抑制剂和螯合剂对其Papp值无影响,弱酸性环境(pH6.00)可明显提高其Papp值,其外排率(ER)介于0.8~1.4之间。结论 在Caco-2细胞模型中野鸦椿酸跨膜渗透性良好,其主要吸收方式为被动扩散,不是P-gp的底物,且不存在细胞旁路转运。本研究可为含有野鸦椿酸的药物的体内肠道吸收提供实验依据。
-
花旗松素调控内质网应激PERK-ATF4通路减轻高血压大鼠心肌肥厚的机制研究
Abstract:
【摘要】目的 探讨花旗松素(TAX)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心肌肥厚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 24只SHR分为SHR对照组(SHR组)、TAX组(20 mg/kg)、TAX PERK激活剂CCT020312(CCT)组(20 mg/kg TAX 2 mg/kg CCT),每组8只;另选8只正常血压Wistar-Kyoto(WKY)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WKY组),给予相应的药物持续干预8周。实验过程中观察大鼠血压变化,并于干预结束后超声心动图检测大鼠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d)、收缩期室间隔厚度(IVSs)、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判断心肌肥厚程度和心脏功能,计算心脏指数、左心室指数,苏木精-伊红(HE)染色、小麦胚芽凝集素(WGA)染色和Masson染色评估心肌组织病理学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心肌组织中心房钠尿肽(ANP)、B型利钠肽(BNP)、I型胶原蛋白α1链(COL1A1)和Ⅲ型胶原蛋白α1链(COL3A1)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组织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ERK)-转录激活因子4(ATF4)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干预结束后,与WKY组相比,SHR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IVSd、IVSs、心脏指数、左心室指数、心肌细胞横截面积、胶原容积分数(CVF)、心肌组织ANP、BNP、COL1A1和COL3A1 mRNA表达、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ATF4、C/EBP同源蛋白(CHOP)蛋白水平和p-PERK/PERK比值升高(均P<0.05),LVEF降低(P<0.05);与SHR组相比,TAX组SBP、DBP、IVSd、IVSs、心脏指数、左心室指数、心肌细胞横截面积、CVF、心肌组织ANP、BNP、COL1A1和COL3A1 mRNA表达、GRP78、ATF4、CHOP蛋白水平和p-PERK/PERK比值降低(均P<0.05),LVEF升高(P<0.05);CCT020312可部分逆转TAX对心脏功能和心肌肥厚的保护作用。结论 TAX可通过抑制内质网应激(ERS),改善高血压心肌肥厚,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PERK-ATF4通路有关。
-
川芎嗪-丹参配伍前后在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差异研究
李容, 勾健, 刘亭, 巩仔鹏, 陆苑, 刘春花, 黄勇, 孙佳
Abstract:
目的 对盐酸川芎嗪与丹参配伍前后在急性心肌缺血(Acute myocardial ischemia,AMI)模型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差异进行探讨。方法 大鼠皮下注射盐酸异丙肾上腺素溶液复制AMI模型,采用UPLC-MS/MS方法测定单次尾静脉注射丹参注射液(DGI)、川芎嗪注射液(CGI)、参芎葡萄糖注射液(SGI)后不同时间点下川芎嗪和丹参素2种活性成分在心、肝、脾、肺、肾、脑组织中的含量差异。结果 经静脉注射后川芎嗪和丹参素在AMI大鼠各组织中分布广泛且迅速达峰;配伍前后,各组川芎嗪在脑组织中含量最高,在肝组织中含量最低;丹参素在肾组织中含量最高,在脑组织中含量最低,表明川芎嗪较丹参素更易透过血脑屏障,且主要蓄积组织有所差异;而配伍用药显著增加了川芎嗪和丹参素在靶器官心脏中的AUC(P<0.001)。结论 推测川芎嗪与丹参配伍可能是通过增加主要药效成分在心脏中的分布增强治疗作用,进而使SGI能更好发挥药效。
-
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TRALI大鼠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
Shuangchun Liu, 张细江, 陈再欢, 王璐倩, 林荣海
Abstract:
目的 研究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TRALI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创伤后失血,再大量输血的方法构建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LI)动物模型,通过HE染色检测大鼠肺组织形态学变化判断大鼠是否发生肺水肿。ELISA和qRT-PCR检测TRALI大鼠动物模型外周血/肺组织中TNF-α、IL-6和IL-1β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PI3K/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及凋亡相关Bax、Bcl-2和Caspase3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TRALI大鼠肺泡组织结构严重受损,肺泡壁增厚,肺泡腔有粉色水肿液,炎细胞浸润,水肿明显;炎症性细胞因子TNF-α、IL-6和IL-1β在外周血和肺组织中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5);PI3K/Akt/mTOR信号通路被活化,p-mTOR/mTOR表达明显增加,并抑制了凋亡蛋白Bax和Caspase 3的表达,增加了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p<0.05)。结论 mTOR作为一个有潜力的药物靶点,由于其作用机制的复杂性,界定其发挥保护和损伤作用的确切时间靶点,选择最佳用药时间是临床防控TRALI发生发展的重要手段。
-
IBS-D 大鼠肠道菌群-短链脂肪酸代谢轴变化特点及丁酸钠干预作用研究
Abstract:
目的 探索 IBS-D 大鼠模型的肠道菌群-短链脂肪酸代谢轴变化特点,以及探讨丁酸钠对该轴的影响。方法 将 17 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 3 组,采用 4%醋酸灌肠联合束缚应激诱导 IBS-D 大鼠模型,造模期间予以丁酸钠腹腔注射,采用 16sRNA 技术检测大鼠粪便菌群,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检测大鼠粪便短链脂肪酸含量。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体重下降,AWR 评分、粪便含水率明显升高,肠道益生菌相对丰度下降,布劳特氏菌属(Blautia)相对丰度明显升高,粪便乙酸含量显著增加,丁酸、戊酸含量明显下降;与模型组比较,丁酸钠组大鼠体重增加,AWR 评分、粪便含水率明显降低,布劳特氏菌属(Blautia)相对丰度显著下降,而粪便丁酸、戊酸含量显著升高。结论 丁酸钠可通过改善肠道菌群-短链脂肪酸代谢轴失调缓解 IBS-D 大鼠腹泻及结肠内脏高敏。
-
关于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一种全球性的特发性疾病,病变部位累及回肠、直肠、结肠。IBD在临床早期就开始出现症状,包括腹部不适、腹泻、便血、发热、乏力和体重减轻。IBD的诊断是通过相关的临床表现、内窥镜检查结果和病变组织标本的组织病理学特征进行综合评价。生物制剂、口服皮质类固醇、水杨酸盐和手术是IBD的主要常规治疗方法。近年来在阐明IBD的发病机理方面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在临床实践中认为是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和肠道黏膜屏障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从而导致异常的氧化应激、自噬及黏膜免疫反应。本文对遗传与环境因素、肠黏膜屏障功能、氧化应激、自噬功能异常和适应性免疫反应各方面研究进展进行简要归纳和阐述,为进一步研发治疗手段及改善临床治疗效果提供依据。
-
补肾健脾开心方对AD大鼠自噬及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
Abstract:
目的 观察补肾健脾开心方对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A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认知功能及脑皮质区自噬及凋亡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补肾组(3.6g/kg·d)、健脾组(4.05g/kg·d)、开心组(2.34g/kg·d)、补肾健脾开心组(9.99g/kg·d),每组10只。采用D-gal注射制备AD大鼠模型,补肾组、健脾组、开心组、补肾健脾开心组分别以相应药物灌胃,空白组、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每日1次。给药4周后,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旷场实验检测大鼠认知功能,Western blot检测脑皮质组织LC3-I、LC3-II、Beclin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皮质组织Bax、Bcl-2的表达,RT-PCR检测脑皮质组织Beclin、P62、Bax、Bcl-2基因水平的表达。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认知功能明显下降(P<0.01),Beclin、LC3-I/LC3-II比值显著下调(P<0.01),P62、Bax增多(P<0.01),Bcl-2及Bcl-2/Bax比值明显降低(P<0.01);经补肾健脾开心方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补肾健脾开心组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认知功能改善(P<0.01),Beclin、LC3-I/LC3-II比值显著上调(P<0.01),P62、Bax减少(P<0.01),Bcl-2及Bcl-2/Bax比值明显升高(P<0.01)。结论 补肾健脾开心方可以改善AD大鼠认知障碍,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自噬及凋亡有关。
-
基于SYRCLE工具与ARRIVE指南评价针刺干预高血压动物实验研究的质量
唐文静, 张月, 李雨谿, 钟冬灵, 金荣疆, 张丽丽, 李 涓
Abstract:
目的 评价针刺干预高血压动物实验研究的偏倚风险与报告质量,分析实验设计、实施与报告中存在的不足,以减少动物实验偏倚风险和提高报告质量。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限制时间为建库至2022年10月8日,由两名研究员根据合格标准独立筛选针刺干预高血压动物的相关实验研究,并使用SYRCLE工具与ARRIVE指南2.0对纳入文献进行偏倚风险与报告质量评价。运用Excel 2019提取数据,根据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共纳入79篇针刺干预高血压的动物实验文献,其中有16篇文献与21篇文献分别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和SCI期刊上。SYRCLE评价工具显示,10个条目中有5个条目评估良好,其他条目均存在描述不充分或偏倚风险高的问题。在纳入的79篇文献中,19篇文献的偏倚风险较低,其余研究均存在一定的偏倚风险。ARRIVE指南2.0评价结果显示,38个亚条目中,有19个条目报告良好,而其他条目报告情况均较差。51篇文献的报告质量良好,其余研究报告不充分。结论 目前,针刺干预高血压动物实验的偏倚风险较高,报告质量普遍偏低。由于多数重要条目描述不充分,导致实验可重复性和结果转化均受到影响。建议在实验设计和报告过程中参考SYRCLE工具与ARRIVE指南2.0,以提高针刺干预高血压动物实验的规范性与整体质量。
-
自噬—运动改善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关键机制
Abstract:
自噬调控神经类疾病是当前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焦点。自噬紊乱导致Aβ、Tau、α-syn等蛋白表达、沉积和功能失调,引发AD、PD、HD等神经退行性疾病。运动是改善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重要手段,这与AdipoR1/AMPK/TFEB、AMPK/mTOR等途径被激活后上调LC3、Beclin-1、Lamp1等自噬因子表达密切相关,较高的自噬水平可清除脑中沉积的Aβ、Tau、α-syn等蛋白,改善神经退行性疾病引起的神经元变性、突触结构和功能紊乱等。本研究综述分析了自噬在运动改善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将为运动改善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和新的研究思路。
-
滋养层细胞在先兆流产合并宫腔积血中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先兆流产合并宫腔积血是妊娠期常见疾病,其发病机制与母胎界面微环境失衡、子宫螺旋动脉重塑受阻有关。滋养层细胞是母胎界面微环境的最外层,其增值、迁移及侵袭与正常妊娠密切相关,在免疫耐受与调节、子宫螺旋动脉重塑、维持母胎界面微环境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滋养层细胞已经成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领域的研究主线,研究发现其在先兆流产合并宫腔积血的诊治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滋养层细胞在先兆流产合并宫腔积血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ZHANG Gedi, LIU Gengxin, LUO Fuli, YAN Ziyou
2023,33(7):17-25, DOI: 10. 3969 / j.issn.1671-7856. 2023. 07. 003
Abstract:
目的 采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的研究方法,预测肾衰方慢性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心肌损伤的作用机制。 方法 利用TCMSP 数据库、Herb 本草组鉴数据库(http:/ / herb. ac. cn/ )和SWISS Target prediction 数据库筛选活性成分靶点信息,然后通过Uniprot 数据库筛选出人类靶点和规范基因名;使用Cytoscape 3. 7. 2 软件作药物-有效成分-靶点网络图;选用GeneCards 数据库收集疾病相关靶点;利用Venny 2. 1 建立“肾衰方”抗CKD 心肌损伤的基因靶点数据库;利用String 数据库构建主要成分靶点互作网络并筛选关键靶点;然后导入Cytoscape 3. 7. 2 软件进行拓扑分析和构建PPI 网络图,最后用DAVID 平台进行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通路富集分析(P<0. 05)和Gene Ontology(GO)生物学功能注释。 结果 经过筛选,肾衰方活性化合物为252 个;肾衰方与CKD 心肌损伤共同靶点649 个,其中AKT1、TNF、MAPK3、VEGFA 可能是肾衰方治疗CKD 心肌损伤的重要靶点;进行GO 分析,得到Biological precess(BP)1485 条目,Celler component(CC)176 条目,Molecular function(MF)386 条目,其中富集基因数量最多的条目为plasma membrane、cytosol、cytoplasm,分别分布了313、304、276 个基因;进行KEGG 分析,肾衰方治疗CKD 心肌损伤参与的通路可能有HIF-1α 通路、Lipid and atherosclerosis 通路、AGE-RAGE signaling pathway in diabetic complications 通路、PI3K-AKT 通路、Insulin resistance 通路等。 结论 肾衰方可能通过参与改善胰岛素抵抗,改善脂质代谢、抗动脉粥样硬化,调节炎性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的表达等多重机制发挥心肾保护作用,其中PI3K/ AKT 和MAPK 可能是重要的调节通路。
-
王 兴, 陈子琪, 李 林, 廖金花, 王晓琳, 刘江源, 廖东华
2022,32(7):27-33,57, DOI: 10. 3969 / j.issn.1671-7856. 2022. 07. 004
Abstract:
目的 观察真武汤对冠脉结扎心衰大鼠模型的治疗作用及对心衰大鼠心肌病理形态学及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其对凋亡相关蛋白及 PI3K-AKT 信号通路的影响。 方法 术后 4 周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存活的大鼠分为 6 组,每组 7 只:(1)假手术组:术后 4 周给予生理盐水灌胃 28 d;(2)模型组:造模 4 周后予生理盐水灌胃 28 d;(3)阳性对照组:造模 4 周后予氯沙坦钾 5 mg / kg 灌胃 28 d;(4)真武汤低剂量组:造模 4 周后予真武汤生药量 6 g / kg 灌胃 28 d;(5)真武汤中剂量组:造模 4 周后予真武汤生药量 12 g / kg 灌胃 28 d;(6)真武汤高剂量组:造模 4 周后予真武汤生药量 18 g / kg 灌胃 28 d。 观察各组大鼠造模前后心电图、彩超变化、心肌细胞凋亡、心肌形态学变化、心肌组织 PI3K、AKT1、p-AKT1 蛋白水平变化、免疫组化 Bax、Bcl-2、Caspase3、8、9 变化及腹主动脉血 BNP 变化。 结果 (1)心电图显示经过冠脉结扎心衰模型制备大鼠心电图 ST 段抬高,提示造模成功;(2)心衰大鼠左心质量指数、BNP 水平显著升高,彩超提示 LVEF、LVFS 均明显下降,其余各组左心质量指数、BNP 水平、LVEF、LVFS 均有改善(P<0. 01);(3)HE 染色提示模型组心肌纤维排列紊乱、断裂,同时并伴随着心肌细胞肿胀、肥大,有炎性细胞浸润,其余各组存在不同程度的缓解。 TUNEL 染色提示模型组凋亡现象严重,经真武汤及阳性药干预后凋亡现象减轻;(4)免疫组化结果提示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大鼠 Bcl-2 升高,Bax、Caspase3、8、9 下降,其中真武汤中剂量组各蛋白表达与假手术无明显差异;(5)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 PI3K、p-AKT1、AKT1 表达均升高,真武汤可抑制 PI3K、p-AKT1、AKT1 蛋白量的表达(P<0. 05)。 结论 真武汤可能通过调控 PI3K-AKT 通路减轻 HF 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及心肌病理改变,增强 HF 大鼠心肌收缩力,进而延缓大鼠心衰进程。
-
王雪乔, 饶宇腾, 吴伟澎, 程鹏, 李伟, 姜代勋, 陈武
2014,24(6):22-26,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4.006.005
Abstract:
目的 通过外科手术方法建立犬椎间盘脱出模型,观察造模前后脊髓微循环与组织学变化,为研究椎间盘病脊髓的病理和治疗机理积累资料。方法 健康成年犬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半椎板切除术暴露L1段脊髓后,将6Fr硅胶双腔导尿管球囊放置在T12-T13脊髓左下方处,向导管内注入约0.5 mL的碘海醇使球囊内膨胀压迫脊髓,模拟由于髓核脱出引起的椎间盘脱出症;利用激光散斑血流监控系统实时监测压迫前后L1段脊髓血流量 (spinal cord blood flow, SCBF )变化;术后14 d观察压迫部位脊髓组织学形态。结果 模型组两侧后肢运动机能极显著下降(P<0.01),L1段脊髓血流量显著下降(P<0.0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脊髓白质出现空泡化,灰质腹角正常神经元数量极显著下降(P<0.01)。结论 球囊压迫法可成功建立犬椎间盘脱出瘫痪模型,并观察到脊髓局部微循环障碍和形态学变化,可作为评价针灸等治疗效果和机理的模型。
-
2017,27(5):19-22,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7.05.007
Abstract:
本文全面客观地阐述中国实验动物行业发展现状、发展趋势,提炼了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对策。通过对比分析,相对欧美国家百年积累的巨大资源优势和强大经费支持,中国整体落后较多,需利用举国体制,付出巨大努力和实现跳跃性发展才能迎头赶上。实验动物资源仍然是实验动物行业发展的基础和薄弱环节,需要国家重视并给予重点支持。本项研究可为各级主管部门制定实验动物行业发展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为实验动物行业本身发展提供数据参考。
-
2012(6):65-71,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2.06.015
Abstract:
胸腺、适应性免疫系统的T、B细胞及固有免疫系统中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NK/NKT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免疫细胞与免疫衰老(immunosenescence)均存在一定相关性。免疫衰老主要涉及适应性免疫系统的改变,本文将从T、B细胞的数目、功能、表面分子、分泌的细胞因子及其信号转导等方面的改变进行总结。
-
2014,24(1):72-73,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4.001.017
Abstract:
目的 对小鼠内眦静脉丛注射与尾静脉注射进行比较。方法 对4~6周的BALB/c小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对其操作的难易程度以及操作时间进行对比。结果 小鼠内眦静脉对于刚刚开始操作的实验人员来说更容易上手;小鼠尾静脉注射相比内眦静脉注射难度稍高,且实验之前需多次训练方可熟练操作。结论 小鼠内眦静脉注射是一种操更简便,且成功率更高的小鼠静脉注射方法。
-
2014,24(2):38-41,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4.002.009
Abstract:
目的 研究参芪扶正注射液足三里穴位注射对心气虚证的效应与用药剂量的关系。方法 通过负重游泳及灌服大剂量心得安法获得心气虚证大鼠模型,对各治疗组分别进行不同剂量参芪扶正注射液的足三里穴注治疗。连续治疗10 d后,观察并记录大鼠的一般状况和症状;通过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心钠素(ANP)及环磷酸腺苷(cAMP)含量;通过比色法检测各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通过HE染色法检测各组心肌组织病理改变。结果 和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出现疲软无力,舌质发紫,呼吸急促等明显的心气虚症状;血清ANP浓度升高,cAMP浓度降低,SOD活性降低,均具有极其显著性意义(P<0.001); 心肌组织病理示:炎细胞浸润明显,心肌细胞严重水肿,排列紊乱。和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症状缓解,血清ANP浓度降低,cAMP浓度升高、SOD活性增强,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或P<0.001),其中参芪0.05 mL组变化最小(P<0.05),参芪0.20 mL组变化最大(P<0.001);心肌组织病理改变减轻,其中参芪0.20 mL组最接近正常。结论 参芪扶正注射液足三里穴位注射能有效治疗心气虚证,且其疗效与用药剂量在一定剂量范围(0.05~0.20)mL内成正相关。
-
2013,23(11):0-0, DOI:
Abstract:
目的 研究D-半乳糖对成年小鼠海马神经元P—ERK 1/2表达和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 20只健康成年昆明种小鼠,雌雄各半,分为2组。颈背部皮下注射D-半乳糖注射液,每天125mg/kg bw,连续35天,建立小鼠衰老模型。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其间观察小鼠一般状况,实验的最后1W分别进行跳台实验、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小鼠的学习记忆功能;实验结束后处死动物,提取海马组织总蛋白,免疫印迹检测P—ERK1/2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衰老模型组小鼠跳台试验潜伏时间减少和电击次数增加(P<0.01);Morris水迷宫实验航行逃避潜伏期明显大于对照组小鼠(p<0.01);模型组P-ERK1/2含量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雄性比雌性效果显著。结论 D-半乳糖可能通过抑制成年小鼠海马神经元P—ERK1/2表达而损害其学习记忆能力,且雄性小鼠效果更明显。
-
2013,23(11):0-0, DOI:
Abstract:
目的 利用近交培育建立BALB/c突变卷毛小鼠模型,分析突变小鼠与正常小鼠间生长发育和脏器系数的突变差异。方法 选择21d、42d和63d三个不同日龄组的BALB/c突变卷毛小鼠和正常BALB/c小鼠各20只,雌雄各半,分别测量体质量、头长、体长、尾长及主要脏器质量,计算头体比、尾体比及脏器系数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F4代的BALB/c突变卷毛小鼠已完全纯合。21d和42d突变卷毛小鼠头体比和尾体比小于正常小鼠(P<0.05);63d突变卷毛小鼠的体质量、头体比和尾体比均小于正常小鼠(P<0.05)。21d突变卷毛小鼠的心脏、脾脏、卵巢、子宫系数均大于正常小鼠(P<0.05,P<0.01);42d突变卷毛小鼠的心脏和胸腺系数低于正常小鼠,脑和睾丸系数高于正常小鼠(P<0.05,P<0.01);63d突变卷毛小鼠的心脏和子宫系数低于正常小鼠,脑系数高于正常小鼠(P<0.05,P<0.01)。结论 BALB/c突变卷毛小鼠与正常小鼠的外观特征和脏器系数均存在差异,这些突变差异对于研究BALB/c突变卷毛小鼠的生长发育、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和生殖系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王俊风, 施美莲, 吴艳秋, 郭建光, 符杰, 孙宗国, 高静华, 徐平
2012(3):17-22,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2.03.004
Abstract:
目的采用对SPF级KM小鼠进行剖宫产术,用无菌奶妈代乳方法,培育出GF级(即无菌级)KM小鼠,了解GF级KM小鼠的生长发育并绘制出生长曲线;测定其不同生长阶段的主要脏器重量及血液生理生化值并进行比较分析。方法①分别称取60只(雌雄各半)0~112 日龄GF级KM小鼠体重,绘制其生长曲线;②随机抽取28、56、112日龄的KM小鼠60只(雌雄各半),活体称重,依次剖取心、肝等主要脏器称重;③小鼠眼眶采血,测定其血常规和生化值。结果GF级KM小鼠的体重随着日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断奶后1~2周内增重最为迅速,4周后的雄鼠体重明显高于雌鼠;主要脏器(心、肝、脾、肺、脑等)重量随年龄增大均逐渐增加,盲肠体积增大尤其明显,而胸腺随着日龄的增加而逐渐萎缩,其重量迅速减轻;同一日龄GF级KM小鼠的雌雄间血常规和生化值指标均存在差异,但随着年龄的增加差异的项目逐渐增多。结论GF级KM小鼠生长发育和血液生理生化的研究结果可为KM小鼠的标准化及最终成为国际标准品系提供基础数据。
-
2012(2):66-69,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2.02.015
Abstract:
目的建立热量限制的体外模型,观察不同能量培养条件下对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株SH-SY5Y细胞生长代谢的影响。 方法将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株SH-SY5Y细胞分别采用含有低浓度(2 g/L)、正常浓度(3.15 g/L)或高浓度(4.5 g/L)葡萄糖的培养基进行常规传代培养,利用MTT代谢率、细胞生长曲线及LDH漏出率等指标观察各组细胞生长情况。结果与正常葡萄糖浓度培养条件下培养的对照组相比,高糖组细胞突起缩短,细胞胞体皱缩,MTT代谢率稍低(0.573±0.001),LDH漏出率高,细胞生长状态差;与对照组相比,低糖组细胞突起伸展,MTT代谢率较低(0.428±0.003),LDH漏出率低,细胞生长速度缓慢,但是形态良好。结论高糖培养对细胞有损伤作用,细胞代谢加速,更容易衰老死亡;而低糖培养起到保护作用,在热量限制允许范围内降低培养液的含糖量,不但不会对细胞造成损伤,反而对细胞的代谢及生长起到保护作用,延长细胞的总体寿命。
-
2015,25(7):69-73, DOI: 10.3969.j.issn.1671.7856. 2015.007.015
Abstract:
脂肪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广泛应用于组织工程中,而获得足够量的、活性高的、高纯度的脂肪干细胞是其在组织工程中应用的前提。本文综述近几年来脂肪干细胞分离纯化方法的研究进展,比较各方法的优缺点,为分离纯化出理想的脂肪干细胞提供理论依据。
-
2018,28(5):21-27, DOI: 10.3969/j. issn. 1671 -7856. 2018. 05. 005
Abstract:
帕金森疾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现多认为是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典型特征是黑质纹状体中多巴胺神经元丧失以及多巴胺缺乏相关的典型帕金森运动特征?动物模型在阐明PD 的发病机制?测试新的治疗方案及药物的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啮齿类动物?树鼩和灵长类动物等采用不同造模方法所建立的PD 动物模型都拥有自己的优势和局限性,所表现出的临床特征和病理机制与人类有所不同?因此,在科学研究中选择所需使用的模型时必须仔细考虑?本文就主要神经毒素及转基因PD 动物模型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楼琦, 石巧娟, 郭红刚, 李巍, 卢领群, 周文伟, 萨晓婴
2012(3):5-11,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2.03.002
Abstract:
目的通过高脂饮食建立NAFLD大鼠模型,连续监测4~16周模型动物肝功能、脂质代谢、胰岛素抵抗及肝细胞凋亡在NAFLD进展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及相互关系,为该模型在脂肪肝发病机制、脂肪肝治疗药物评价等方面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SD大鼠5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动物饲喂高脂饲料,分别检测4,8,12,16周大鼠血清GLU、CHO、TG、HDL、LDL、GPT、GOT及胰岛素水平,肝脏组织切片进行病理学及细胞凋亡观察,进一步分析大鼠肝功能、脂质代谢、胰岛素抵抗及肝细胞凋亡对肝组织病理改变的影响。结果模型组大鼠4周后就出现肝功能损伤,脂质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肝细胞凋亡8 W后明显增加,肝细胞脂变及炎症为肝组织病理变化的主要特征,且造模时间越长,病变程度越严重。结论经过高脂饲料的喂养,SD大鼠在4~16周内可形成病变程度逐步加重的NAFLD模型,肝功能损伤,脂质代谢紊乱及肝细胞凋亡是引起非酒精性脂肪肝中脂肪变性和炎症的重要因素,该模型可应用于脂肪肝治疗药物评价等方面。
-
2014,24(1):23-25,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4.001.006
Abstract:
目的 探讨食蟹猴早孕期出血症状与流产的关联性。方法 观察雌性食蟹猴每月的月经及怀孕后的出血状况,统计早孕期出血的发生率及引起的流产率,分析阴道出血与流产之间的关联性。结果 雌性食蟹猴怀孕后的第一个月经周期出血的比例达到了总怀孕量的80%,但其中的流产率却为0%。结论 早孕期出血是食蟹猴的一项基本生理现象,对怀孕安全性没有影响或影响很小,药物保胎是非必要的。
-
李日飞, 袁娜, 冶冬阳, 李日勇, 李姚涵, 左儒楠, 时晰, 陈强, 李引乾
2018,28(2):113-118, DOI: 10.3969. j. issn. 1671 -7856. 2018. 02. 020
Abstract: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自发性恶性肿瘤,给女性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而对乳腺癌的相关研究及治疗方法的探索上,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依赖于乳腺癌实验动物模型得以实现?理想的乳腺癌实验动物模型应与人类乳腺癌在肿瘤分子特性及生物学行为等方面存在共性,以便于研究各种乳腺癌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新药的开发?本文对5 种乳腺癌实验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人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
2013,23(11):0-0, DOI:
Abstract:
目的 利用高脂喂养结合冠脉结扎建立WHBE兔痰瘀证心肌缺血模型。方法 18只WHBE兔随机分成正常对照(NC)组、心肌缺血模型(MI)组和痰瘀证心肌缺血模型(PBSS-MI)组,每组6只,MI组和PBSS-MI组均采用冠脉结扎法建立心肌缺血,然后NC组和MI组饲喂普通饲料,PBSS-MI组饲喂高脂饲料,连续造模4周,制备痰瘀证心肌缺血模型,分别通过测定动物的体重、心肌酶指标、血脂水平、血液流变学和心肌梗死面积(MIS)来评价模型的建立和痰瘀证的病理进程,用 Pearson 法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NC组比,MI组体重略有降低,但血清CK、LDH、TG、血浆粘度、卡松粘度和心肌梗死面积均明显升高(P<0.05, P<0.01),PBSS-MI组体重降低不明显,但血清CK、LDH、TC、TG、LDL-C、HDL-C、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电泳时间、卡松粘度、心肌梗死面积均显著升高(P<0.05, P<0.01);与MI组比,PBSS-MI组TC、LDL-C、HDL-C、高切全血粘度、红细胞电泳时间和心肌梗死面积均高于MI组(P<0.05, P<0.01)。相关分析显示,MI组MIS与TC、TG和HDL-C指标密切相关(P<0.01);而PBSS-MI组MIS与TC、TG、HDL-C、LDL-C、LDH、CK、高切和低切全血粘度、红细胞电泳时间和卡松粘度密切相关(P<0.05, P<0.01)。结论 高脂喂养结合冠脉结扎法在WHBE兔体内可成功建立痰瘀证心肌缺血模型,且缺血程度与血脂、血液流变学有相关性变化,这些可反映了中医“痰瘀互结”的相关生物学基础。
-
2017,27(9):1-6,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7.09.001
Abstract:
目的 优化不同方法刺激THP-1细胞定向分化为M1、M2巨噬细胞及DC细胞,为M1、M2和DC三种体外细胞模型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首先用PMA和GM-CSF/M-CSF两种方法刺激诱导THP-1细胞分化,再分别添加不同细胞因子诱导其分化为M1、M2和DC细胞,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分子的表达情况。结果 两种方法刺激细胞CD分子表达的整体趋势基本一致。THP-1-M1细胞表面CD80和CD86表达量显著增加;THP-1-M2细胞高表达CD163和CD209;THP-1-DC细胞CD14表达量显著降低,高表达CD80、CD86和CD11c。PMA刺激后,M1、M2和DC细胞均贴壁生长;GM-CSF/M-CSF刺激后,只有DC细胞部分贴壁生长,M1和M2细胞仍呈悬浮生长。结论 两种方法均能成功地诱导THP-1细胞向不同细胞亚型分化,但是诱导出来的细胞在形态上存在一定差异,可根据实验需求选择刺激方法。
-
张磊阳, 贺敏, 李玥, 裘福荣, 陈文文, 吴雨, 杨蒋伟, 蒋健
2017,27(9):92-97, DOI: 10.3969.j.issn.1671-7856.2017.09.018
Abstract:
近年来抑郁症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危害了人类的身心健康,但是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而动物模型可以模拟人类抑郁症的疾病状态,被广泛运用于抑郁症发病机制研究和抗抑郁新药的研发。抑郁症动物模型根据造模方式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应激造模,手术造模,药物诱发造模和遗传造模。这些模型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解释抑郁症的发生,比如神经递质及其受体和转运蛋白、神经营养因子、神经内分泌系统、炎症假说等,在抑郁症的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该综述就常用的啮齿类动物抑郁症模型进行概述和评价,为抑郁症的研究提供参考。